不管是現在的楊榮還是在草原上的金幼孜,他們在麵對朱瞻墡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感覺很是棘手。 其實沒有別的,因為朱瞻墡的觀點他們不太好反駁。 一直以來,朱瞻墡的觀點從來就隻有一個:你們說不能打,那好,那你們就用你們的方式去做,但是成效呢? 從先秦兩漢到現在的大明,已經一千多年了,從匈奴到突厥再到蒙元,中原和草原的爭鬥從未停止過,但有一個事實卻是明確的。 那就是懷柔政策基本沒用,草原一直都是在打著先休養生息,等自己有實力之後就立刻反撲,先入河套斷了中原的養馬地,然後就不斷的南下。 楊榮說仁義,朱瞻墡並不反駁,而是讓他拿出來仁義的結果來,但偏偏楊榮拿不出來。 而朱瞻墡推崇以暴製暴,是因為以暴製暴是真的有效果的,最起碼漢武帝和唐太宗的成功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也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可最起碼是有效的,而且有效期還比懷柔政策所產生的有效期更長。 遠的不說,大明自己就深有體會。 就說永樂年間,從最開始的冊封瓦剌三王,扶持瓦剌打壓韃靼,到後來的冊封阿魯臺為和寧王,扶持韃靼打壓瓦剌,再到現在出兵征討阿魯臺…… 短短二十年……不,還不到二十年,草原的情勢就已經發生了三次的逆轉。 這就是楊榮無法反駁朱瞻墡的原因:他們文官所推崇的政策的確是效果不如以暴製暴來得快,也不如以暴製暴更持久。 然而,楊榮是誰?如果他這麼容易被朱瞻墡給難住,那麼他也就不配成為所謂的“內閣三楊”之一了。 “殿下,或許您自己沒有注意到,您有失偏頗。”楊榮直視著朱瞻墡,此時的朱瞻墡在他的眼中已經成了固執的代名詞了。 “下官承認,您說的很對,甚至如果可能的話,下官又何嘗不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呢?但是有一個問題被您給忽略了。” “哦?請楊大學士指教。”楊榮不卑不亢,朱瞻墡也是不慌。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錢。”楊榮伸出了一根手指,直直的看著朱瞻墡,似乎意有所指。 “下官知道,殿下您在經商方麵頗有造詣,不過您放心,對於您經商一事,下官並沒有什麼反對的想法,恰恰相反,下官還非常支持。” “下官看不起商人,是因為商人重利而輕義,就好比當年殿下您借助朝廷之力肅清的晉商,他們為了利益甚至敢向草原輸送糧食和茶葉等物品。” “不難想象,有朝一日,當利益足夠大且他們也有能力供給的時候,武器、鎧甲,恐怕甚至是火炮他們都敢賣給草原。” “但是殿下您不同。” “您雖然經手了這所謂的賤業,但您仍舊記著您是朱氏皇族的子孫,是大明宗室的一員。” “其實這些年來有很多人都注意過您,或者可以說沒人不注意您,您不侵占民利,不壟斷、不強買強賣的行為讓下官覺得您經商沒什麼不好的。” “尤其是今年,在大明兩麵為難的時候您毫不猶豫的出資十五萬石糧食,後續您在草原時又讓人調動了十餘萬石,總計近三十萬石的糧食。” “然而,可能是出身的優渥,也有可能是家業的殷實,讓您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錢這個東西,其實並不好賺。” “您不缺錢,並不隻是因為您能賺錢,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您是宗室,您本來就什麼都不缺,有什麼想要的太子妃對您也都是予取予求。” “但是大明不同。” “從戰爭開始到賑濟災民,從官員俸祿到減免賦稅,從貪官汙吏到商人逃稅,從宗室的俸銀到草原互市,還有下西洋,這都是要花錢的。” “這錢,從哪裡來呢?” “嗬……”朱瞻墡冷笑一聲,很是不屑。 他原以為楊榮是找到了什麼刁鉆的角度,但是現在看來…… “楊大學士,不要試圖以你的認知來決定所有的事情,你以為錢不好賺,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就如同你認為與草原的戰爭得不償失,但實際上也並非如此。” “你們都沒有發現,其實大明如今的窘境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們造成的,因為你們的迂腐,因為你們的固執。” “賺錢的路子多了去了,遠的不說,鄭和如今在京中吧?我沒記錯的話他是八月回來的沒錯吧?” “不可能!”還沒等朱瞻墡說出方法,楊榮就斷然拒絕道。 “下西洋乃是國策,遠洋寶船隊的一舉一動所代表的不是他們個人,而是我們整個大明!” “下西洋斷然不可與商業掛鉤,若是如此的話,我大明在西洋諸國的形象就從天朝上國變成了唯利是圖的商賈,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萬萬不可!” “楊大學士如此著急做什麼?”朱瞻墡微微一笑,很是平靜地反駁道。 “我有說要讓下西洋變成商業化的行為嗎?我有說一定要跟商業掛鉤才能賺錢嗎?” “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坐擁瓷器、茶葉和絲綢等西洋國家人人求購但卻有價無市的好東西。” “作為天朝上國,我大明對天下百姓一視同仁,不願意讓瓷器、茶葉和絲綢等好東西成為貴族的專屬,所以讓船隊帶一些過去,讓所有西洋國家的百姓也能用得起這些東西,有錯嗎?” “當然了,天朝上國也不是無窮無盡的,我們也不可能一直白送給他們,但我們也不要錢,要一些在他們那裡不值錢的香料和檀木等木材不過分吧?” …… 看著侃侃而談的朱瞻墡,楊榮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他的直覺告訴他朱瞻墡的想法是錯誤的,但問題是他又找不出什麼毛病來。 楊榮當然知道朱瞻墡所謂的辦法隻不過是表麵道貌岸然,實則是商賈的行為,但所謂的天朝上國就真的是天朝上國嗎? 難道楊榮不知道那些西洋國家對大明俯首稱臣的原因嗎? 無非就是大明遠在天邊,承認是大明的從屬國,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隻要低個頭就能夠得到無數好處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那麼,別人都能這麼乾,大明為什麼不能? 說白了,下西洋這件事所營造的不過是西洋諸國因為有利可圖而暗自竊喜,大明因為得了所謂天朝上國的名頭而沾沾自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