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伏雷,塵沙漫天。 冀州之野,炎火熊熊。 女魃止雨,龍魚出海。 修戈振兵,樞星升騰。 二部相和,以守四方。 蚩尤自九黎起,以連山氏裔、帝魁之子為名,興兵伐黃帝,黃帝與戰,廿十七餘次,乃敗。夜來猛鷲入夢,陰龍盤旋,噬血割肉,帝心惴惶,夙夜憂嘆。 附寶次子少熊,軒轅之弟,歸有蟜氏,少熊請戰,曰: 雄鹿飛月,瓊林誕星,兄父之威,可震天下,然沙塵雖小,可以蔽日,蟲蟻雖微,可吞蛇象。昔有窮氏射日者,雖神力無窮,死於暗室。若弓矢相異,譬如單葉,難成林也。 兄如盛陽,雨師雷巫皆在下,照萬裡山河而不絕也,蚩尤如烈火,雖炫目不已,不可長也。神農本不好戰,如月如星,以之為基,取其長技,可利山水,可托日也。若得千人之心,行柔退剛,響應無乏,則可號令天下,恩威九野。此謂天時,亦為天解。 帝曰:經阪泉之戰,多部已歸附,神農氏治麻為衣,削木作弓,桑藥循時,五弦具備,立萬物可施恩於四海,君所言甚是,此時宜和不宜戰,神農視民如子,吾可與之共謀。 適逢烈山之後、神農之兄燭襄請歸降,帝曰:善。遂命燭襄、少熊為使,與炎帝相合,合力共殛蚩尤於涿鹿。 軒轅帝後學耕親織,削桐製琴,審正節氣,教民農作,上通神明,下慰地德,五穀藩野,藜粟滿倉,萬民皆安。 二、垚叔封宗 又不知幾年過去, 洪聲震震,風浪滔天, 萬裡無洲,隼鷙罕飛。 玉燭忽滅,寒燠失序, 屍骨被野,藜藿不生。 堯帝乘蛟雲車,破瀾而行,泛於水上,他看向遠處,舉目皆是荒涼的景象,竟連小小的沙洲都瞧不見。他內心劇痛,耳聞咆哮之音,滿目瘡痍之地,江山日月無不哀啼。多少臣民,成為水中遊魂,再也難回故國,多少孤稚,雙親皆失,堯難掩胸中淒然,涕泣而下。 此刻,嘯風如虎,帶起萬千層水幕,向岸邊席卷,作為龐大族群的領袖,堯大慟,向蒼天大喊:天要亡我國家!他淚如泉湧,紛紛落在了滾滾江河之中。 堯帝問身旁的羲仲:天下大荒,洪水肆虐,你們可否預見? 羲仲答:臣未曾知,是臣疏忽,風波駭,而知魚鱉,纖羅疏,而知鳥獸,朱雀七宿,湯穀朝陽,請治臣之罪。 羲叔出:誠迎日出,以正仲夏,羲仲按天命行事,若要治罪,請先問罪於臣。 和仲、和叔跪立而伏地:臣有罪,陛下令吾等堅守四方,卻失察於大禍,此不為德喪而重學,疫起而貴醫? 堯說:當下莫論興過,而要以治水為大,你等四人,猶如天狼北鬥,四方山嶽,玄淡修身,輔政布施,功不可沒,此刻若問你等罪過,豈不粉飾雕偽?他日帝堯登遐,天下則曰:偷薄之輩,堯乃智昏! 四相再拜,以部落擊額禮,割臂上血,向帝盟誓:吾等向神龍發願,必當竭盡所能。 堯說:昨夜我夢大黿出海,翔鷗旋空,似啟似發。湯湯洪水,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能治水之人,你們有薦否? 羲和與三臣對視,起身說:有崇部首領鯀,顓頊之後,聽聞此人尤長於治水。不若讓他擔此重任?三人皆曰可。 堯點頭:善,令鯀速速從有崇之山前來。 有崇部族長鯀聽堯帝號令,決立往之,即刻放下部族諸事,驅車入患地。 鯀治水九年,初始之時,確有奇效,然鯀不疏河道,水無歸宿,功用不成,水害不息,堵河之術,終成大難。時值堯帝命達文官,上承先祖之意,下開地德之功,修典編籍,篡易道聖,學士們按照祖先所存龜甲、壁刻、石雕,修繕、整理、翻譯、歸納,部分已經成形,其中樂經較為簡單,已修編完畢。 更令堯悲痛擔憂的是,修典之事剛剛開始,天地震怒,便降下第二次巨洪。洪水未疏,橫流泛濫,連山、歸藏、易,與黃帝內經、外經,這五部上古神篇,竟也遺失於洪流之中。唯有堯,知道這洪水不僅湮滅生靈,更毀滅了神聖的思想,這才是國家最為沉重苦難的開端。因為唯有精神之劫,才最使人絕望。 鯀治水不成,汩陳五行,不循天時,堯帝降罪,使祝融殛之羽山。 堯召集臣子,於殿前商議,曰:當下,還有一要務,一是啟用治水能臣,再次,尋三易二經,重振龍族。 和仲諫曰:禹,鯀之子,不如讓他接替其父,繼續治水,若有功成,則可免其罪則。 禹與伯益、後稷商議治水之事,大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視察河道,遇窪築堤,鑿伊闕,通龍門,逢山開山,導江入海,終除九州水患,天下攸同。 禹之弟,為垚叔,生於嵩岫,長於中原,受教平陽四子,廣覽古籍,深研秘家,伏羲之卦,工括技巧,冶金藥理,才思過人,精妙富贍,隱居山林,人說垚叔醉心修仙藥之術,故不入朝。大禹尋得易、皇帝內經,垚叔受兄命,衡度星行,慢臻蛛絲,終得連山、歸藏,皇帝外經。 堯大喜,論有功者,封禹於崇,垚叔卻而不受:垚鄉野癡子,殘軀弱體,兄長之才,在我之上,大洪之後,百廢待興,願為君主,盡吾畢生所學,以謀萬世之延嗣。垚叔夙寐達旦,居崇地深穀,期年不出,心無旁騖,專於修典,刻符畫甲。 故命垚叔歸崇,修編三經二典。帝賜名號:嵩君,賜陽山。 有虞氏重華繼帝位,生而重瞳,善工器物,任賢舉能,天下明德,舜帝即位,時有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八愷,八臣齊諫: 垚叔風才絕倫,博古通今,還請垚叔入朝,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聖德篤成,必有裨益。 垚叔上曰:北荒之地,玄漠之境,昆侖之脈,周山之穀,玄魚飛精,日月星馳,天地廣袤,臣神往之,有生之年,請帝君命臣四海逍遊,溯源甘淵,紀山川河流,風俗人情,以鑄忠龍族之精業。 禹即帝位,再請垚叔。大禹入崇地,凡五次,帝乃還。垚叔以年老體衰,請退鯤山,以修善典,廣納弟子,垚叔遊之有方,著山海之經,以甲符存世。 至此,連山、歸藏、易,鼎立於世,黃帝內外二經並行而傳,垚叔之派,專修內經,又握有連山歸藏二經,晦隱莫測,秘傳百世,其脈名曰山海元一,贊曰: 振翅風雲,池淵生卉。 天命幽隱,忘富遺貴。 俯仰之教,守樸山中。 善流玄淡,毣垚之道。 三、箕子朝鮮 有獸,自冥海而翔,飛至岐巔,又下水中,其影如人,其身如熊,獸語細碎,長歌震天: 彼出西岐,蚌在渭水。 木石草澤,忘泉之甘。 駕我駿馬,馳彼之原。 原上有人,垂釣羨淵。 獸影竟撲入懷中,姬昌徹醒,翌日,姬昌出獵,出前遇一老翁,與其占卜一卦,卦曰:夢中之獸,正是君所望之才,正候於河岸。 姬昌即遇薑子牙,聖人來周,化熊入夢。文王滅商,尋得連山、歸藏、易,黃帝內外二經,薑尚整理成冊,常與箕子、比乾同研經籍,在二人啟發之下,演繹成六十四卦,又著太公六韜。 武王請箕子出山,箕子不受,將秘籍帶往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