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父!” 劉義真恭敬地朝劉裕行了個禮。 劉裕點了下頭,示意他到自己身邊坐下。 劉義真這才注意到,眼前的姚泓年不過三十左右,生得瘦弱而病態,並無多少人主之氣質,觀之乃無福短命之像。 “孤該叫你陛下,還是叫你的名字姚泓?”輕輕將手搭在自己愛子的肩上,劉裕看著姚泓麵露得意地問道。 “哼!” 姚泓冷笑一聲,一掃之前的頹廢,挺直了身子,迎著劉裕的目光無所畏懼的說道:“亡國之君,敗軍之將,你叫朕陛下也好,名字也罷,有何區別呢?” 劉裕冷冷一笑,輕蔑地看了眼姚泓,“還未及長安,就聽說你的兒子投墻自殺了。十一歲,跟孤的兒子年齡相仿。你不及他。” 姚泓聽得眼神有些灰暗,挺直的身子瞬間佝僂了下去。 “姚泓!” 劉裕盯著他嘲諷道:“孤昨日入長安,在未央殿前看到過你,念你曾製霸關中,想著給你留點體麵,不折辱於你。但百聞不如一見!” 劉裕譏笑道:“世人傳言,說你無經世之用,多疾病,性懦弱,確實一點不假。爾若有十歲兒的勇氣,也不至於此。” 姚泓抵著頭,沉默不語,卻也能看到兩行渾濁的淚水從他清瘦的麵頰上滑落,滴到曾經鮮亮威嚴,如今沾滿泥灰的滾服之上。 就是不知他是因為愛子之死而感到傷心,還是因為亡國成了階下囚而落淚,亦或者兩者兼有。 “爾祖父姚萇。” 劉裕繼續譏諷道:“雖為人所不齒,擒殺自己的恩主苻堅,還鞭其屍,可謂天良喪盡,最後為苻堅率鬼兵所傷,伏跪床前,叩首而死。但其平定關中,立國建秦,還算奸雄。” “爾之父姚興,亦曾侍奉苻氏,後雖隨爾祖父反叛。然秦立之後,其繼位以來,勤勉政事,興水利,勸農桑,體恤孤寡,統一關隴,也算得上亂世之明主。” “前兩年雖用兵不斷,窮兵黷武,導致百姓離亂。對關隴之地,終究功大於過,堪稱一時之雄。” “唯有爾,看似仁義,實則軟弱;表麵友愛寬宏,內心暗藏殺機。秦因你而內鬥,才至國本不穩,為孤所滅。” “作為君主,本該殺身成仁,在天下將亡之時,以身殉國。可你卻還想著茍且偷生,實在無恥。” “劉裕,伱休要折辱於我!” 姚泓似乎被劉裕說到了內心深處,最黑暗所在,憤怒地爬起身,大喝一聲,咬牙切齒地向著劉裕沖了過去。 奈何剛沖出沒兩步,就被數名守衛在側的將士兇狠地按倒在地,動彈不得。 姚泓奮力掙紮,惡狠狠地盯著劉裕,破口大罵道:“劉裕爾乃英雄呼?不過偷竊晉室的國賊罷了。” “朕好歹乃大秦天子,爾終究為晉室之臣,有何資格評價朕?朕落入你這賊子之手,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哈哈哈!” 劉裕看著如瘋狗般發狂的姚泓任其謾罵,隻是笑道:“無怪乎秦亡於爾手,如潑婦罵街,毫無國君之威嚴。貪生怕死,茍全性命,豈不亡國呼?” “把他押下去!” 劉裕像趕蒼蠅一般,厭惡地揮了揮手道:“待大軍到達,執其回建康,是殺是剮,聽由朝廷處置。” “劉裕!”姚泓死死地盯著劉裕,磨牙鑿齒,嚼穿齦血,恨不能將其碎屍萬段。 待姚泓被侍衛押下去,劉裕坐直了身體,掃了眼兩側的文武道:“孤本想跟姚泓好好聊聊,結果卻無從說起。” “姚泓無能,致使內鬥不斷,無力解決,最終國敗家亡,實乃定數。” “前車之鑒於此,吾等都當引以為戒!” “臣等謹遵宋公教誨!” “太尉!臣有一事!” 一眾文武叩首行禮過後,鄭鮮之奏道:“偽秦降將姚贊,昨日晚間率姚宗子弟百餘人投降,當如何處置?” “這還能如何處置?” 未等劉裕開口,王鎮惡朝劉裕奏道:“姚氏擒殺恩主,得國不正,本就為不少關隴大族所不容。” “立足長安以來,為保根基,姚氏又多遷徙羌人於長安,若不斬草除根,留之恐後患無窮。” “王將軍所言甚是!” 傅亮接過話朝劉裕道:“臣昨夜查閱秦室卷宗,發現姚氏祖上為南安赤亭羌人。” “這一支羌人自漢末崛起,勢力龐大,於關中子弟甚眾。” “姚萇立國以後,又自雍、涼二州遷徙流民於關中,前後二十餘次,多達十四萬戶,七十萬人。” “其中遷徙羌人多在長安及其附近諸縣聚居。” “若留下姚氏餘孽,必為禍患,對關中長治久安絕非益事!” “臣附議!” “臣附議!” “......” 涼閣之類,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所有文武臣工在處置姚氏宗人的態度上竟然出奇的一致,無一人反對。 “既如此,那孤就準了卿等所奏!” 劉裕說著,朝侍立在涼閣邊上的劉榮祖招了招手,麵容嚴肅,沉聲說道,“姚氏一族,乃行大逆而得國,自立關中以來為天道所不容。” “今孤率王師,親行伐逆,乃順天意,得民心之舉。” “為天下太平計,姚氏一族舉族誅之,格殺不論!殺無赦!” “諾!” 坐在旁邊,聽到劉裕殺意凜然的聲音,劉義真深感震撼。 姚贊率領歸降的姚氏宗人多達百餘人,這些都曾是關中高高在上,一句話同樣能決定人生死的人物。 誰能想到,亡國之時,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天潢貴胄,旦夕間淪為階下囚,任人宰割。 “宋公!” 這時一名在外值守的謁者,屈著身子走進涼閣,朝劉裕躬身行禮道:“亡秦前建威將軍、河北太守薛辯率部來投,現屯兵霸城外。” “薛辯?” 劉裕聽得眉頭一挑,嘴角勾起了一絲笑意。 “恭喜宋公!” 謝晦起身朝劉裕拱手道:“薛辯此人風流倜儻,胸有大略。其家自蜀地遷來河東,幾輩經營下來,已為河東豪族,四周豪傑多歸附。” “其父薛強死後,薛辯與其兄薛祖,弟薛落分統各部,世稱‘三薛’。” “姚興死,辯知姚氏運衰,遂棄官歸家,自保鄉邑。” “今薛辯來投,河東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