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夏國主赫連勃勃(1 / 1)

宣室殿內,劉裕聽得鄭鮮之說完,嘴角微微上揚,輕笑道:“這李焉,也算個英勇之人,可惜對族中子弟的教育實在失敗。來人!”   劉裕隨即喚來涼閣外值守的謁者,吩咐道:“去請沈中兵過來。”   不多時,一身戎裝的沈林子便踏入了涼閣,向著劉裕躬身行禮道:“末將參見宋公!”   “免禮!”   劉裕看著沈林子,語氣平和地說道:“李焉之侄,李巍之子,欲行不逆,襲擊桂陽公,為桂陽公所擒。現以綁縛長安,將於長安市斬首示眾。”   “李焉是因你的威名才歸降的,你領一軍去鹹陽,希望他見到你能懸崖勒馬。如果不然,旦有異動,即刻拿下!”   “遵命!”   沈林子領命,恭敬地退出了涼閣。   “宋公!”   沈林子剛剛退出涼閣,一名謁者便匆匆進來,向著幾案後的劉裕稟奏道。   “亡命徒司馬休之、司馬文思、司馬國璠、司馬道賜、魯軌、韓延之、刁雍、王慧龍及桓溫之孫道度、道子、族人桓謐、陳郡袁式等皆由河東投降了魏司徒長孫嵩。”   “此外,亡秦匈奴堡鎮將姚成都及其弟姚和都舉鎮降魏。魏主嗣明詔天下,若有尋得姚氏子弟送往平城者,盡皆有賞!”   “哼!”   劉裕麵若寒霜,沉聲道:“此些亡命當誅!今去了魏國,於我宋臺實是不利。”   “宋公!”   傅亮拱手諫道:“為防萬一,臣認為當命各部戒嚴。”   “一則防止關中心向姚氏者借機生亂。再則可密令各部,遇有北上投歸者,格殺!”   “準卿所奏!”   劉裕道:“即刻傳令!命各部照此執行。”   ......   高隅隱日,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裡。   大河支流奢延水畔,水草豐盛,美麗富饒,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古謂之曰‘上郡’,漢時在這裡建了一座奢延城。   此時的奢延城遠非漢時可以比擬。   遠遠望去,城廓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彷如遠古巨獸橫臥於奢延水畔,雄視東方。   如今這座雄偉的城邑有個新的名字,統萬城。乃夏國國主赫連勃勃於鳳翔元年下令所建,並將此定為夏國國都。   為實現自己征服西域,平定關洛,逐鹿中原的夙願。赫連勃勃建設統萬之初,就曾放下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   並將統萬城東西南北四門分別命名為招魏門、服涼門、朝宋門和平朔門。   時至今日,統萬城的建造已經到了最後階段。   統萬城,大夏國中樞永安臺城所在。   高高的臺基上,永安殿別殿內。   一個儀態威嚴,身著華麗的匈奴族服飾,年不到四十的中年男子,正端坐在禦案後,聚精會神的看著宦者呈上來的一封密奏。   此人正是威名赫赫,稱霸西北的大夏國主赫連勃勃。   他的嘴角微微揚起,臉上掛著淡淡的自信微笑。   “軍師,你看看!”   赫連勃勃說著將手中密奏遞給了一旁的宦者,宦者恭敬的接過,躬身送到了坐在下首,身著漢家衣裳,年過四旬的漢人官員手上。   其名曰王買德字寬白,本為姚秦鎮北參將,弘始十三年投降赫連勃勃,因奏對有方被赫連勃勃拜為軍師中郎將,成為赫連勃勃最為倚重之謀臣。   王買德接過密奏看了看,笑道:“陛下,這劉裕的第二兒倒是膽大。如此時局,不僅出長安,入上林苑,還敢屠戮李潤堡李氏宗人。”   “不得不說,劉裕對於此子確實寵愛,若能擒來,必能使劉裕方寸大亂,亦能給關中不服劉裕者以信心。”   赫連勃勃聽得擺了擺手,輕笑道:“劉裕京口起義以後,訓練了一支戰力強悍的死士,南人稱為‘暗衛’。”   “義真出長安,不僅帶了‘具裝騎兵’,這支‘暗衛’也出現在‘李家莊園’,想要生擒他近乎無望,甚至還會激怒劉裕。”   “何況劉裕此子可是塊肥肉,誰都有覬覦之心,用不著我大夏出麵,讓他們去消耗劉裕。”   “倒是可以派人同韋垣、李焉接觸。二人正值痛失至親之時,若能加以利用,策反二人,阻礙關中治理,朕南取關中將輕而易舉。”   “陛下可是有了南取關中之策?”王買德看向赫連勃勃恭敬地問道。   赫連勃勃笑道:“劉裕克長安,亡秦國,不過是為立威於晉室朝堂,謀取江左之地。”   “即克長安,利在速返,以完成其功業。至於關中,或留子弟,或留文武。待劉裕東還,而關中不穩,朕取之若拾芥耳,不如秣馬厲兵,休養士卒,待時機一到即刻發兵,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則關中可平。”   “陛下英明!”   王買德起身朝著赫連勃勃行了個大禮道:“如此臣這就命人與韋垣、李焉接觸,拖延劉裕治理關中。”   “陛下!”   王買德好似想到了什麼,朝赫連勃勃建議道:“如今以司馬休之為首的司馬家宗人雖多數逃亡魏國,據臣所知仍有些許司馬家人留在南國,謀求‘反宋復晉’。”   “臣以為,這些司馬家人我朝亦可與之接觸,甚至提供些許支持,讓他們與劉裕內鬥,消耗南朝國力。”   “嗯!”   赫連勃勃聽得大為贊賞道:“軍師此計可行,速去安排。”   “諾!”   .......   長楊宮,秦漢遊獵之所在,在盩厔縣東南三十裡,本為秦舊宮,漢修繕之後為天子行宮。宮中有垂楊數畝,因而取名長楊,有門曰射熊。   如今的長楊宮歷經戰亂,雖多有修復,但規模比之秦漢差之甚遠,四周墻垣縮小兩倍不止。宮中隻剩長楊殿、昭陽殿、宣和殿及其附屬建築,以及數座樓閣。   “駕!”   芒水畔,黃土朝天的官道上,猶似千軍萬馬發出的隆隆聲響,響徹天際。   百餘騎兵護著劉義真飛快的往長楊宮疾馳,官道兩側粗大的垂楊急速地往後退。   “桂陽公,前麵便是長楊宮了!”   聽到劉乞說話,劉義真抬起頭,便見得一眼望不到頭的垂楊林中,一道三丈餘高的宮墻聳立期間。   自入關中以來,募兵之事,可謂一波三折,今日終於看到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