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醫生(1 / 1)

七重局 作家PREjyL 2505 字 2024-03-21

李非躺在椅子上,身體被一張又軟又堅實的墊子穩穩地托舉著,她的目光在平時要費力仰頭才看得清的天花板上遊移,一種讓人昏昏欲睡的舒適感在全身蔓延開來,她想就這樣靠著睡一會兒。   “對,閉上眼睛,身體放鬆......”   “讓我睡一會兒吧,我好久沒睡個好覺了。”她在心裡輕聲對醫生說。   輕柔的說話聲斷斷續續地傳入她的耳朵,李非皺了皺眉,她覺得要聽清醫生說的話真是世界上最費勁的事,“讓我先瞇一會兒”,一陣強烈的睡意替她關閉了耳朵。   不知過了多久,醫生的說話聲又開始變得清晰起來。李非睜開眼,她看清了醫生的臉,一張清秀乾凈的年輕臉龐,讓人看了心裡一陣明媚。   “醫生,我有什麼問題嗎?”   “沒什麼大問題。你有點過度緊張了。神經不要繃得太緊,繃得太緊就容易產生精神方麵的問題。”   “如果出現問題,會有什麼表現呢?”李非追問道。   醫生偏過頭思索了片刻,回答道:“比方說,自言自語。”   “自己跟自己說話?”李非有點不解。   “對。”醫生點點頭,接著補充道,“這是精神分裂的初期癥狀。”   “但是,我見過很多人都有自言自語的習慣。”   “是有,不過要分情況。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將自言自語解釋為大腦指令經過語言係統再次進行信息處理的過程,這是大腦提高行動效率的一種運行模式,也就是通過重復確認信息來強化指令,從而更加明確地指導我們的肢體行動。這種不算精神問題。”醫生用食指上指背扶了扶鏡框,繼續說道,“但是,如果一個人自言自語的內容不是單純的行動指令,而是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並且在主體的主觀意識中這些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這種情況就帶有明顯的人格分裂傾向。”   “那我有這種傾向嗎?”李非有些猶疑地詢問道。   醫生搖了搖頭,“首先要明確,外麵任何一個人,包括你和我,我們都存在這種傾向,區別在於是否會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演變為精神疾病。其實在醫學上,很多現象並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疾病,有些異常行為恰恰是人體在潛意識裡進行自救的表現。與生理性疾病不同,在心理治療初期,我們一般會保守地將求診者界定為‘無病者’來進行心理疏導,有點近似於刑事上的‘無罪推理’。”   李非琢磨著醫生說的話,一知半解地點了點頭。   “你現在是一個正常人,”醫生進一步舉例道。   李非不太堅定地點了點頭。   “當你遇到一個讓你非常糾結、非常矛盾的問題,你的大腦通常會進行非常激烈的觀點碰撞,特別是一些不方便向別人透露、隻能自己消化的問題。”   “是!”   “其實這就是我們進行獨立思考的一個過程。這些觀點建立在不同的價值觀之上,會形成不同的人格。一個正常人,他清楚自己是在進行價值選擇,但對於一個人格分裂患者來說,他在潛意識中分裂出不同的人格來給自己進行精神療慰,每一重人格都具有差異化的形象和性格特點,從而起到不同的療慰作用。”   李非聽懂了,她越來越感到認同,這種全新的認知體驗讓她抑製不住激動地坐直了身體,她覺得自己此刻已不再是一名求診的患者,而是一個虛心求教的學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應該坐起來認真聽。   醫生挪動了一下坐得有些發僵的身體,繼續說道:“人格分裂的病癥加重起來非常快,就是因為它滿足了人體自救的需要,患者會無法控製地陷入臆想之中,來攝取自己迫切需要的精神能量,特別是隱藏在生理表征之外的潛意識裡的東西。雖然不同人格之間存在差異,甚至是彼此沖突的,但它們又都是患者所接納的,迎合了患者的自由意誌,這種毫無外界阻力的掌控感進一步強化了療慰作用。這是一種很難從另一個個體身上獲得的暢快的互動體驗,因而具有難以割舍的依賴性,就像精神鴉片。”   “那這算不算是一種好的疾病?它不是可以用來自我療慰嗎?”   醫生搖了搖頭,“當分裂出來的人格在療慰作用的催化下越來越強大,患者本體的意識就會被不斷地弱化,也就是失去自我意識。在社會關係上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分離性,直到完全失去社交能力。”   醫生看了看李非,確認李非並未表現出她所擔心的主體帶入焦慮,進一步解釋道:“我們經常說的精神病,其實就是失去主體意識導致的精神失序,連帶本體原本習得的信息處理、行為限製、情緒控製這些基本的社會化技能都一並失去,也就喪失了社會生活能力。”   李非若有所悟地確認道:“所以也是不好的,就像糖吃多了也會生病。”   醫生露出了一絲贊同的微笑,她站起身走回辦公桌,一邊在電腦裡輸入就診記錄,一邊叮囑道:“有什麼壓力不要積在心裡,多找朋友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