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民間輿論;禪讓登基大典(1 / 2)

對於任何國家來說,元首都是至關重要的代表,即使在一些總理攬大權、總統當花瓶的國家,後者的禮遇和規製也都獨一檔。

而在君主製國家中,這一點就更為重要了,皇帝、國王毋庸置疑是一國之象征。

因為保密工作到位,外界直至現在也不知曉大明皇帝不久前因為中風而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落下了不輕的後遺癥。

人們原本以為最近接連公布的兩則消息就已經是全部的重大變故了,然而……

大明朝廷延續了一貫出人意料的做法,在八月二十五日清晨突然公開宣布了更加讓外界震驚的事情——現今在位的皇帝將於次月首日禪位於前不久新立的皇太女,大典將於同日舉行。

因為這些天都發生了兩次重大變故,人們都有些麻木了,以至於各大報社對此的社論都很磨嘰,動作最快的《帝國紀聞報》也是到了當天傍晚才刊發號外。

在這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吃瓜看戲著實不易,想看看不同視角、立場的評價就得買上好幾份報紙,可不像後世動動手指頭即可。

周長風當天晚上在回家時順帶買了兩份報紙,林溪第二天早上在去采買蔬果時又買了幾家,這才把大明幾家主流報社的號外都給集齊了。

「……餘觀有‘牝雞司晨’之說,此言差矣,一國之君重在謀定國是之用,斷之以性別有失偏頗……不背離世界大勢,不逆悖憲律之基,則皆有可為……」這是《江南民報》的社論。

「……雖不明當今陛下因何遜位禪讓大寶,但世界局勢迷亂之下由嗣皇帝攬權絕非良策,之後朝政亦不會驟然移交,訓政不可避免……」這是《北直隸民報》的社論。

雖然朝廷已經在著手於言論管製了,可大明長久以來開放的風氣想在短時間內遏製還是挺困難的。

握著筆桿子的文人們紛紛在稿子中闡述自己的觀點,雪花般的稿子被投向報社,其中一些文章的措辭還很露骨,有嘩眾取寵之嫌。

比如直接質疑這樣的舉措是胡鬧、視社稷黎民為兒戲、置國家命運於不顧雲雲。

不過除了少許大膽言論以外,大部分報社刊載的社論還是在很認真的就事論事的分析。

人們主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會有這麼離奇的情況,先是皇太子好端端的突然病逝、然後是宣布新立皇太女、接著又要遜位禪讓。

尤其是皇太子病逝的事情十分之反常,各種陰謀論隨之而來。

因為朱立鍥總是隔三差五大江南北到處跑,指導這兒、視察那兒,露麵的次數很多,大家都默認他精力充沛、身體康健,這樣的人驟然因病辭世很難不讓人懷疑是否另有隱情。

於是乎,民間“大師”們綜合分析近來的朝政、還有皇太子是在結束視察日本返程之後出事的,各種推斷層出不窮。

但畢竟人已辭世,目光不能總放在逝者身上,所以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皇帝為何要遜位禪讓?以及權柄會落在誰的手裡?

有說是因為皇帝體況不佳、要調養的;有說是因為皇帝敬重其父哲宗皇帝、不願意在位超過後者的在位時間;有說是因為皇帝與朝臣們的分歧不可調和、不得不主動遜位。

總之,各式各樣的言論都說的煞有介事、像模像樣,很精彩,至少周長風吃瓜看戲十分快活。

明人尚且因這樣蹊蹺的情況而眾說紛紜,外國人就更加頭大了。

長期以來大明朝廷在西方列強看來都極具神秘色彩,幾百年來打交道總是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的,近幾十年來雖然大致摸清了朝廷的秉性,可終究還是免不了被從前的刻板印象所迷惑。

所以……明人這又是在整哪一出?情報中提及的皇太子所乘專機墜海的事情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比如迷惑不解的美國人就迫切想弄清楚真實情況,他們甚至嘗試和倫敦那邊交換信息,看看是不是英國人在暗中搞鬼。

被如此懷疑了的英國人很不爽——喂!雖然咱大英帝國沒少做過缺德事,但也不可能策劃暗殺中國皇太子啊。

而在大明這邊,事故調查工作仍在進行中。

刑部右侍郎奉命親自掛帥,總管調查工作,外緝事廠和大都督府情報處也再一次合作,組成了專案稽查隊,誓要將這前因後果查個水落石出。

專機的機組成員無一例外被全部扣押至外緝事廠,逐個甄別、審查;當天維護專機的地勤人員也同樣如此。

主駕駛與副駕駛其實在一開始就被排除了嫌疑,因為二者在察覺異樣之後就一直在竭盡全力挽救飛機,而且幾乎成功了。

若非他倆成功將飛機從失速尾旋狀態改出,否則最終整架飛機會以每小時幾百公裡的速度墜海。

以那麼高的相對速度和水相碰,就好像撞上了一堵堅硬的混凝土墻壁似的,飛機會化作齏粉、人體會成為肉糜。

又因為兩位飛行員起初皆被儀表顯示的速度所迷惑,造成機械故障的原因成了突破口。

因此,負責檢查、維護的機械師被嚴格審查,製造皮托管和儀表的公司也被迫接受強製審查。

雖然這時候的航空事故的復雜程度遠遠比不了後世,畢竟飛機還比較“原始”,可相應的,調查技術也沒那麼先進,事故的調查工作無疑要花費很長時間。

在八月中、下旬的十多天裡,隨著權力交接逐漸開始,宮內宮外都忙碌得不可開交。

首先是出宮開府了十一年的朱泠婧又回來了,得為她準備下榻的居室。

東邊供太子起居的春和宮保持原樣,太子妃和兒女繼續留居春和宮;而再度搬回宮的朱泠婧則去了西邊的柔儀殿暫住,反正她在那兒也呆不了幾天。

尚儀局和尚服局下屬的幾個司則在專心致誌地按照禮部敲定的章程進行準備工作,在華蓋殿、奉天殿為皇帝設禦座;欽天監負責計時,布置定時鼓。

顯而易見的,這一次的典禮對於大明來說意義非凡,將倍受世界矚目,注定會在歷史上留下深重的一筆。

得益於政治體製的完備與局勢的穩定,有明一朝時至今日都未曾出現過禪讓,唐宋兩朝卻比比皆是,唐睿宗、唐順宗、宋高宗、宋孝宗等等。

此次的遜位禪讓大典是上下幾百年來的頭一回,同時又恰逢如今這個風起雲湧的時間段,皇帝也好、大臣也罷,都認為應該竭盡所能的恢宏。

歷朝歷代的禪讓幾乎都發生於朝政混亂、局勢動蕩時,多數較為草率,但如今卻不一樣,皇帝希望能夠正式、嚴謹一些,也好借此上古流傳的儀式展現華夏歷史積澱與傳承。

同時,盛大的典禮對於提振國人之心氣也大有裨益。

再舉行以一場恢宏浩蕩的閱兵儀式,彰顯國威與軍威,震懾敵國、團結屬國。二者相輔,這在當下十分有必要。

為此,南洋艦隊與東洋艦隊幾乎“傾巢而出”,然後集結於杭州灣;空軍的十幾個支隊也從全國各地的基地轉場而來,杭州、上海的多個機場都停得滿滿當當。

八月二十九日,禪讓、登基大典的前夜,這一晚注定有許多人徹夜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