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大蟲迷彩?2難的選擇(2 / 2)

負責西伯利亞地區的部隊就要直白許多了,叫嶺北軍,總兵處設於庫倫,包含兩個步兵師、一個騎兵旅、一個野戰重炮旅。

有意思的是,朝中有人提議向沙俄派出一支遠征軍,越過烏拉爾山脈,在沙俄歐洲精華部分那兒趁火打劫一波,不管是搜集金銀珠寶還是搬遷機器設備,肯定有的賺。

“哎,明麵上來看,蒸蒸日上,不過我看工部那邊給的報表,還是有些尖端玩意短缺啊,上行集團有兩條航發生產線產量這個月下降了三成,目前還在琢磨代用品。”羅符喝了口茶,感慨道。

“沒辦法,隻能慢慢來。”周長風也伸手拿起了那精美的白釉茶壺,“老天爺又不會刻意偏向誰,歐洲人占了工業革命先機,肯定會占據優勢地位的。”

“這一仗不知道要爭鬥多少年,順利的話,戰後就能翻身逆襲了,要資源有資源、要人力有人力,缺人才就去墻角……”麵帶憧憬之色的羅符伸了個懶腰,輕鬆地說:“這麼說來也算天佑中華了。”

周長風瞥了他一眼,“得虧占到了歐戰的便宜,要是之前二十年耽誤了,那可就難辦嘍……”

“工業化”三個字應該說是後世的人們站在歷史製高點做出的總結,當時的人們實際上並沒有清晰與完整的概念,許多時候都是缺啥搞啥。

值得慶幸的是,大明在憲政以後的首個內閣的人員構成相當不錯,丞相殷訓北很清楚技術官僚的重要性,大大減少了不懂行的官僚瞎指揮、拖後腿的情況。

在大明工業建設的征途中,殷訓北功不可沒。

“好了,不談這些了。”周長風拉開了抽屜,從中取出了一份空白文書。

鑒於軍器局和大明陸軍都有些磨嘰,他決定借自己職務之便加快推進一下反坦克炮的研發。

研發到位了即使用不著也可以當作技術儲備,隨時可以投產,但要是等到前線遭遇窘境、火燒眉毛了再開始研發,那恐怕到最後黃花菜都涼了。

大明陸軍現在裝備的戰防炮有兩型——三四式25.6㎜反坦克炮和三八式48㎜反坦克炮。

前者沒什麼可說的,隻是戰間期的一種一廂情願的輕型反坦克炮,沒多少人料到坦克技術會發展的那麼快。

而後者則要正常許多,其發射風帽穿甲高爆彈在500m距離上可以擊穿60㎜厚度的垂直放置的軋製鎳錳裝甲鋼板,可以有效對付戰爭初期的大部分坦克。

並且重量隻有五百多公斤,較為輕便,所以大明陸軍對其相當滿意。

不過這種水平的反坦克炮很快就會落伍,說不定美國人明年就能把M3格蘭特給折騰出來,三八式48㎜戰防炮麵對它就很吃力了。

過渡品M3格蘭特尚且如此,之後接踵而至的M4謝爾曼又該怎麼辦呢?

不過他也糾結於下一代反坦克炮的設計路線該如何選擇。

在不考慮炮彈製造水平的前提下,想要提升火炮的穿甲深度通常就是兩條路——要麼增大口徑、提高炮彈重量;要麼加長倍徑、提高炮彈初度。

當然,也可以擴充藥室容積增加發射藥,但這種磕藥手段會影響壽命和精度。

與現有彈藥體係保持同口徑可以減小變更生產線的難度,在總體戰的背景下,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

所以如果選擇第一種路線,那麼下一代反坦克炮就會是80㎜口徑,缺點是重量會更大,非常影響戰術靈活性。

比如著名的Pak40型75㎜反坦克炮,身管為46倍徑,戰鬥全重達1430㎏,雖然性能優良,可這樣的重量已經超越了人力極限。

歷史上很多完好的Pak40就因為來不及轉移而被德軍士兵們忍痛遺棄,因為牽引車無法及時趕到,而人力又沒法長距離拖拽它。

【配圖】

第二條路——保持48㎜口徑但加長身管倍徑雖然可以相應的減少重量,可細長的高膛壓火炮身管製造難度很高,成本奇高。

最佳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57神針”——ZIS-2型57㎜反坦克炮。

ZIS-2的穿甲能力與Pak40相差無幾,身管倍徑高達86倍,穿甲彈初速接近1000m/s,戰鬥全重也不過1100㎏。

相應的,其製造成本高昂得發指——製造一門ZIS-2的成本可以製造十門物美價廉的ZIS-3型76.2㎜加農炮。

其壽命也很短,實際測試中發射數十發次後就出現了精度下降的現象。

【配圖】

大明今後要在復雜坎坷、人跡罕至的島嶼叢林中作戰,武器裝備肯定是越輕便越好,否則部隊的行動速度被武器拖累怎麼能行?

可大明的工業能力雖稱不上窮困,但也遠遠達不到浪費的地步。

便宜就會笨重、輕便則會昂貴。

“哎,頭大,這簡直是兩難啊!”頗為鬱悶的周長風把鋼筆往桌子上一擱,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不禁感嘆了一句。

“怎麼?為何煩悶啊?”

這個聲音從門那兒傳來,好像是……

聞聲,周長風和羅符不約而同的瞪大了眼睛,抬頭看去,隻見一位看著硬朗、精神奕奕的老者緩步邁過了門檻。

他倆立刻站了起來,抱拳行禮,“參見衛國公!”

吳維煥慢悠悠的上前兩步,笑道:“還有什麼能令我‘周大將軍’苦惱的?說來老夫聽聽。”

尷尬、太尷尬了!

“呃…您言重了……”周長風乾咳道:“回告衛國公,職一直在關注歐洲戰事,發現時常出現普通戰防炮無法擊穿重戰車造成的窘境,所以在考慮建議我國及時開展下一代戰防炮的研發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