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〇4章 中國人的佳作;格局打開、及時撒手(1 / 2)

最新網址: 在對照著閱讀說明書和使用手冊以後,負責試射的幾人很快就弄清楚了火箭推進榴彈發射器的使用方法。

為彈頭裝好引信,再將整發彈藥插入發射器,把瞄準具底座上放倒的對折照門和表尺給扳正,大拇指撥開握把邊上的保險……

“這看上去不難操作,好,準備發射。”

首位試射者是一名武器局的技術中士,隨著他喊出“Achtung”的示警,一道火光便從發射器後端湧現!

噴焰的吹拂讓四周塵土飛揚,榴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向了五十米開外的那輛R35坦克。

“轟!”刺眼的閃光之後便隻剩下深灰色的硝煙漸漸散去。

在附近等候的人隨後湊了過去,找到命中處以後用油性筆在那畫了個圈。

接下來,又進行了多發射擊,正麵、側麵、更遠些、更近些。

總共發射十發,命中九發,啞彈三發。

隨後,武器局的評估小組便圍住了坦克,開始記錄實際侵徹效果。

“大致可以看到彈頭的飛行軌跡,它的速度不快,或許隻有幾十米每秒。”丹克爾少校回想了剛剛目睹的場景,如是說道。

格拉赫博士點了點頭,“所以這不是動能彈頭,我想它應該是使用了聚能效應的化學彈頭。”

有人開始使用卡尺和螺旋測微器對命中處的穿孔進行精確測量,也有人打開艙蓋拿著手電筒鉆進了坦克內部。

德國人試射的彈藥標準名稱是三七式通常破甲彈,大明軍器局實測結果是在10㎝炸高時的靜破甲深度為90㎜,但實戰中不可能有這樣理想的條件。

“很完美,法國坦克的4厘米鑄鋼裝甲被輕易貫穿了。”

“博士,駕駛員座椅上也出現了一個洞,還有燒蝕痕跡。”

這表明不僅駕駛員必死無疑,而且他身後的車長和炮手也可能會受傷。

“炮塔側麵也被貫穿了,這個洞正對著車長的腦袋,如果真的有人的話那他一定很倒黴……”

之後的所有命中處經過檢查都被有效貫穿,其中有兩發非常致命——在穿透車體或炮塔以後還損傷了彈藥架。

如果是在實戰情況下,這樣的打擊毫無疑問會讓整輛坦克變成充斥火焰的鋼鐵棺材。

看上去效果不錯?

大感欣喜的德國人馬上決定用它對重型坦克進行試射,看看這種采用聚能效應的榴彈能否成功貫穿連反坦克炮都隻能徒呼奈何的厚重裝甲。

測試場本就有一輛繳獲的瑪蒂爾達I型步兵坦克,不過它這幾天已經被各種反坦克武器糟蹋得千瘡百孔了。

瑪蒂爾達的正麵裝甲厚達60㎜,德國人發現Pak36型反坦克炮隻有在50m的極近距離才能保證穩定擊穿,否則就得設法射擊其側麵。

武器局評估小組可以說迫不及待,幾輛82型桶車很快就載著他們來到了另一個區域。

這輛維克斯公司製造的第98輛瑪蒂爾達在一個月前因為機械故障拋錨而被成員棄車,之後便被德軍繳獲,現在就在這裡成為了坑坑窪窪、油漆崩落的靶子。

“這個發射器工作時的後坐力很輕微,後端開口,它應該是噴管無後坐力炮原理。”

“博士,我想你也可以嘗試,但是要戴上耳塞保護聽力。”

就這樣,格拉赫博士親自上陣,扛起了那並不沉重的火箭筒,向著數十米開外的靶子打出了第一發。

火光迸發,榴彈順勢飛出,可砸在那輛瑪蒂爾達炮塔正麵以後就彈開了,旋轉著掉在了地上,沒有起爆。

早期火箭推進榴彈使用的機械慣性引信的啞火率不低,這是機械結構使然的先天毛病,不論是巴祖卡、坦克殺手、鐵拳皆存在這個問題,直到六十年代開始采用壓電引信才使得啞彈問題得到了解決。

不過格拉赫博士今天的運氣好像比較差勁?第二發、第三發也同樣是啞彈,直到第四發才成功起爆。

旁邊的助理帶著懷疑的目光看了一眼旁邊的彈藥箱,“這些彈藥的故障率怎麼這麼高?看來今天不是個好日子。”

博士倒是不在乎,他自顧自的重新裝填了一發,“沒有好日子和壞日子,你可以把啞彈看作隨機變量,用離散概率分布來分析這個情況,相互獨立的隨機事件是反常識的,不要驚訝於連續發生小概率事件。”

在接著發射數發以後,測試結束,眾人湊過去評估。

縱然是裝甲厚重的瑪蒂爾達也被金屬射流成功貫穿,鋼鐵上的燒蝕痕跡讓大家非常欣喜。

可鉆入內部考察的丹克爾少校卻匯報了一個不太好的情況——後效不佳,沒有對坦克內部造成明顯損傷。

實際破甲深度要顯著低於靜破甲深度,所以金屬射流在勉強貫穿了60㎜厚的裝甲後就成了強弩之末,無法毀滅內部成員與設備了。

隨後,武器局評估小組在現場對彈藥進行了拆解。

與猜測無異,這種反坦克榴彈使用的就是基於門羅效應的聚能破甲原理。

德社也有這種原理的彈藥,目前用於Kar98k步槍發射的反坦克槍榴彈,所以大家並沒有很詫異,隻是驚奇於這種巧妙的發射方式。

子技術整合水平相當重要,各個子技術很先進不代表就能造出一個優良的結合體。

英國人有一流的火炮技術、一流的發動機技術、一流的冶金技術、一流的光學設備,但是他們整合出的許多坦克卻讓人無力吐槽。

美國人在這方麵也是半斤八兩。

在一份議論之後,助理有些不解地開口道:“跟據我們的研究結論,高密度的軟金屬更適合用於製作裝藥罩,中國人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規律,但他們居然使用了軟鐵?紫銅才是更好的選擇。”

“也許是因為銅要用於製造其它子彈和炮彈。”有人猜測道。

“很好,結構簡單但效果不錯,中國人的作品一定會給我國設計師們啟發的。”格拉赫博士沉吟道:“更換裝藥罩的材質,用RDX代替TNT,這將足夠從正麵毀滅敵人的任何載具。”

若有所思的丹克爾少校則說:“那真是個好消息,但我認為它實際上還有更多的用途,比起攻擊坦克,步兵們還可以用它攻擊敵人的各種掩體。”

大家都很看好這型武器,覺得它必將成為德意誌步兵的利器,同時傘兵從此也擁有了強而有力的單兵大炮。

不過在試射之後的總結中,武器局評估小組也記錄了缺點——散布太大、啞彈過多、射程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