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〇4章 中國人的佳作;格局打開、及時撒手(2 / 2)

德社戰爭委員會對此很重視,指示要分兩步進行——不能耽誤時間,先立刻進行原樣仿製,量產一批;同時進行改進工作。

與大明對德社的態度相仿,柏林方麵也認為本國需要一個遙相呼應的友邦。

雖然鹿特丹條約禁止德社對外輸出▇▇,不過二十年代其內部政見混亂,權利紛爭嚴重,也嘗試過一些國際▇運的舉措,大明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所以盡管大明因為遠交近攻而與德社有較頻繁的往來,但朝廷的戒心從未放下過。

故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以往的芥蒂,結盟就不考慮了,維持目前的關係、雙方各留一些餘地就挺好的。

有意思的是,周某人當時和克莉絲吹牛胡謅的時候扯了一句“我開東風猛士飆到過一百五”。

後者篤定周某人說的絕對是實情——興致勃勃時下意識說出的話,可信度很高。

斯塔西偵查總局在收到她的匯報以後,便將之轉交給了工業部門評估,隨後讓德國汽車行業從業者們大為驚奇。

他們覺得這不太可能,很誇張。

因為倘若隻是追求速度倒是能夠做到,但斯塔西卻聲稱這是一種重型軍用越野車,這就很離譜了。

各大老牌汽車公司都對此持否定態度,可德社人民軍仍然保留有一絲興趣——這種高機動性越野車具備不錯的戰術意義。

這種境況下,唯有斐迪南-保時捷博士毛遂自薦,覺得可以試一試。

於是人民軍為國營大眾集團申請到了一筆專項經費,用作高機動性軍用越野車的研發。

就這樣,82型越野車的後繼者102型越野車開始了漫長研發進度的第一步……

六月中旬的最後一天,京師應天府。

正午時分,酷暑難耐的天氣仿佛突然鬧脾氣似的,陡然間烏雲密布,一副隨時要降下傾盆大雨的架勢。

在皇城外朝食堂的周長風正在邊用餐邊和一名格致待詔閑談,結果吃著吃著就發現天色暗沉了下來。

“……是這樣的周待詔,德人提供的DB六百今年年初就測繪完成了,上個月對照工程範版都拿出原型機了,不過……”

“轟隆——”

白光閃爍,一道驚雷劃破蒼穹,巨響的雷鳴把不少人都嚇了一跳。

在皇帝的居室裡,朱泠婧正在空調帶來的清涼中享受著怡人的午間小憩,卻被這雷鳴給驚醒了,趴在她身旁的踏墨也嚇得蹦到了地上。

接著那劈裡啪啦的暴雨就像潑灑的滿盆水一樣傾斜而下,甚是密集。

煩人!

還想著睡上兩刻鐘的,這下沒戲了。

朱泠婧來到了窗邊,望著被暴雨遮蔽的外界事物,思緒卻很快就飄到了九霄雲外。

在中年以前,隨著閱歷的積累,人的成長和變化幾乎是無休止的。

現在回憶一下幾年前自己的意願,她的麵龐上浮現了一抹自嘲的笑意。

唉,那時候自己還是有點天真和一廂情願。

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期望自己的祖國富強繁榮、屹立於世界之林再正常不過了,可臆想容易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

從前當政客的時候倒是真的自在,不需要像現在這樣顧忌這、擔心那,隻用搖旗吶喊、逢場作秀,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自己那時還嫌棄父親和大哥,覺得他倆一個做事圓滑磨嘰、一個做事畏首畏尾,如今回憶起來真的有點難為情。

朱士堰在中風重疾之後一直在休養,雖然僅過問極少數的大事,但朱泠婧清楚他實際上還起著定海神針的作用。

所以她不免有些焦慮,擔心僅憑自己鎮不住場子——朝堂相對還好掌控些,主要是那些勛貴。

這幫人現在看著還算老實,可實際絕非如此。

當下又正值戰爭期間,勛貴後裔大多和軍隊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一個個都神氣活現的,比和平時勢大得多,就怕以後這幫人合起夥來跟朝廷唱反調,那可就棘手了。

大明勛貴從古至今都不是省油的燈,上敢倒賣軍需物資、下敢走私南洋財貨。

所謂土木堡之變後勛貴勢弱一蹶不振的論調是欠妥的,重建以後的京營一直在勛貴的掌控下,文官李邦華那樣的外來者便會被排擠。

即使是到了風雨飄搖的晚明,這幫人的勢力都能蔓延進皇宮,朱由檢嘗試從勛貴們身上搞錢時,很快就鬧出了「九蓮菩薩顯聖」的異象來迫使他屈服。

後明也是一個鬼樣子,勛貴們忠心歸忠心,但實在是稀爛無比——少數幾個例外的後裔才俊改變不了整體。

哲宗皇帝和朝廷號召建設實業、興辦工廠,這幫人極不情願地掏錢,而且即便是掏錢,大多數也選擇去建設投資少、來錢快的輕工業。

“現在又沒宦官,牽製都沒法牽製。”

朱泠婧對此很無奈,她去問過朱士堰,後者表示同樣沒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最終幾乎避免不了失控,因為不可能每一任皇帝都有足夠的威望,而且二元君憲政體本身就是多個矛盾的集合體。

朱士堰的看法就是要保持冷靜和理智,萬不能貪戀權力——皇帝的基本職責是讓自家王朝延續,除此之外才是權力、功績等等。

所以未來如果真的沒有辦法了,那就及時且果斷的撒手,放棄主要權力,就像英國那樣,雙方都體麵,不要因小失大、死纏爛打,拖拉到最後落得個路易十六的下場。

行吧,或許這就是…格局?

這麼一想倒也就沒什麼可焦慮的了,盡人事聽天命。

不過確保退路安穩的重點在於要先打贏當下的這場戰爭,否則一切都免談。

關於澳洲問題的第二次禦前會議將在明天召開,希望這一次眾人能夠達成共識吧。朱泠婧如是想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