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漢文帝劉恒(1 / 1)

加入皇帝聊天群 i念雪 2626 字 2024-03-22

公元前175年,漢文帝劉恒進入群聊。   漢文帝劉恒:“父親、大哥,我把大漢治理的很好,廢除了連坐法,提倡節儉,允許私自鑄鹽。”   漢太祖劉邦:“乾的不錯啊,看來我大漢中興有望啊。”   蘇染:“漢文帝以孝治天下,皇太後(薄姬)有疾,漢文帝親侍湯藥,從不假他人之手。漢文帝在位期間,有個緹縈救父的著名故事,緹縈的父親淳於意之前是一個太倉令,退休後是一名郎中,專門給人瞧病。後來因得罪權貴被誣告,要被處以肉刑(當時的肉刑有三種,一種是刺字在臉上,另外兩種太過殘忍就不說了,),淳於意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緹縈是小女兒。在被押往長安前,淳於意罵道生女有什麼用,危急時刻一個都起不了作用。緹縈聽了很傷心,於是做了一個很大膽的辦法——告禦狀,於是她跟著父親進了京,在漢文帝出宮的必經之路上攔下了劉恒,犯顏上書,好在漢文帝有耐心,看了緹縈的狀紙,狀紙上寫著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沒為官家奴婢,願贖父刑罪,使得自新。漢文帝大為感動,於是廢除了肉刑。對了,漢文帝和他兒子的時代被稱為文景之治。”   秦始皇:“@劉邦我覺得你兒子在孝道這一項上做的比你好。”   漢太祖劉邦:“你禮貌嗎?不過恒兒做的確實好。”   漢文帝:“@蘇染那看來我的兒子做的也不錯了,對了,你是誰呀?”   秦始皇:“蘇染是幾千年後的人,知道之前發生的歷史。”   漢文帝:“@蘇染既然是幾千年後的人,知不知道周亞夫和鄧通怎麼樣了?”   蘇染:“@漢文帝劉恒還記得曾請過一位女相士給周亞夫和鄧通算命嗎?”   漢文帝劉恒:“記得啊,那個女相士叫許負,她給周亞夫鄧通都算過命,說周亞夫日後貴不可言,但最終會餓死,周亞夫覺得貴不可言和餓死這一點矛盾就沒有在意。也說鄧通會餓死,我就給了鄧通很多的礦還有一座銅山來保證他不會餓死。”   蘇染:“許負沒有算錯,隻說餓死,並沒有說是在哪一朝餓死,所謂一隻天子一朝臣,鄧通、周亞夫在景帝一朝餓死。”   漢文帝劉恒:“啟兒為什麼要殺了鄧通?”   蘇染:“因為鄧通讓景帝下不來臺,在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文帝有次屁股上生了膿瘡,鄧通直接用嘴吸了,這讓漢文帝對鄧通更加寵信。有天,漢文帝問鄧通誰對他最好,鄧通說當然是當今太子(劉啟)了,正巧這時碰上劉啟來請安,漢文帝不知道咋想的,竟讓劉啟吸他屁股上的膿瘡,劉啟麵露難色,從此劉啟對鄧通懷恨在心,劉啟登基後,把鄧通革職,沒收銅山,追奪了家產,最後鄧通真的餓死街頭。”   漢文帝劉恒:“唉,那周亞夫為什麼被餓死?不會又是我兒子乾的吧?”   蘇染:“恭喜你猜對了,許負當時對周亞夫說日後三年封侯八年拜相,但最終會被餓死,周亞夫不以為然,說他隻是次子,爵位自然應當由兄長繼承,就算他真的繼承了爵位,那怎麼會餓死呢?後來果真如許負所說,三年之後,周亞夫的兄長獲罪被剝奪了爵位,文帝不忍心讓這個爵位無人繼承,正打算從周家人中挑一個品行好的繼承,眾人一致推薦周亞夫,於是周亞夫就繼承了爵位。後來,因平定七國之亂,周亞夫被拜為丞相。”   漢文帝劉恒:“等等,七國之亂是什麼?諸侯王們造反了?”   蘇染:“是的,這個下一章再說,總之,周亞夫雖然平定了七國之亂,但他經常與景帝做對,當場駁了景帝的麵子,所以景帝十分不待見他,周亞夫也感覺到了,於是趕緊辭官回鄉,景帝同意了,但沒多久景帝放心不下,又重新召周亞夫入宮,並在用膳的時候故意在周亞夫的桌前沒有放筷子,周亞夫叫侍從去準備筷子,景帝故意發難說是他不讓侍從準備筷子的,難道也要責怪他嗎?這話很重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周亞夫連忙跪地請罪,景帝說你起來吧,周亞夫起來後,沒有說話就直接轉身走了,景帝看著周亞夫離去的背影,覺得周亞夫脾氣太大了,怕自己駕馭不住周亞夫,一直想找個借口殺了,不久,周亞夫的兒子買了五百多副仿製盔甲,打算在周亞夫百年之後做陪葬品,不料被有心之人看見,誣告周亞夫要謀反,於是周亞夫就被廷尉請去喝茶了。在漢景帝的授意下,廷尉直接問周亞夫君侯買這些是不是要造反?周亞夫解釋道這些隻是喪葬用品,並沒有謀反的心思,廷尉強詞奪理道君侯即使在地上不造反,那就是打算在地下造反,周亞夫被這一通汙蔑給氣到了,絕食五日後身亡。”   漢文帝劉恒:“真可惜啊,周亞夫是多麼好的賢臣啊,卻落得個這樣的結局,令人唏噓。”   秦始皇:“以我看你兒子未必有你的心胸,不是人人都能容的下犯上之人,剛才不是提到什麼七國之亂嗎?我覺得你兒子要是有這樣的心胸就不會引發那什麼七國之亂。”   蘇染點了個贊   蘇染:“好了,又到了總結的時候了,漢文帝劉恒在後世歷代的評價都很高,有一句評價是其德為三代後僅見之賢主,那是因為漢文帝在位期間,推崇黃老學的無為而治,所有居民安居樂業,甚至一度達到小康水平,此外漢文帝本人也很節儉,有次想造一個鹿臺,但聽說招一個鹿臺需要花一百兩黃金,快趕上十戶中等人家交的稅了,於是決定不造了,漢文帝的皇後妃嬪也很節儉,布衣裙釵,裙子都沒有拖地。臨死之前,不要很多陪葬品,提倡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