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仿古秀(1 / 1)

孫久盛散遊完兵馬俑坑,擠乘公交到西安城外,在主道旁的一條小街道裡尋到一家叫“東城門”的民辦旅館入住。   晚六點,孫久盛下樓吃飯。   吃過晚飯,孫久盛到主街、小街的轉角處看街。   街燈亮起來,街麵上車流密集。   散步的人往古城方向走。今年五一黃金周,西安古城裡舉辦大型仿古秀,他們去看個實地籌建工作。   早四點半,孫久盛出旅館,步行去西安古城。   借著街燈,孫久盛拿出景點圖冊邊走邊溫習鐘鼓樓的景點介紹:   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在碑林區的北大街和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四條主要街道的交匯處。   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在鐘樓的西北方兩百米處,都是磚木結構,方形基座,重簷、三滴水、四角攢尖頂閣樓式的建築。   四條大街橫縱貫市中心,隻要不走錯方向,很容易找到的。   橫著走半站路,在下一個路口孫久盛看到了城門樓子,橫亙在外城林立的高樓後。   城門樓子上燈火通明。   穿過紅綠燈,上到那邊的直道,近一點看到了城門洞子。   街燈、城門樓子上的彩燈熄滅,水泥路麵換成了石磚路麵。   一些著長衫、蓄長發、長須的商販駕著馬車、挑著簍萁往門洞走。   城門沒開,從門洞口裡到走道上排了長長的兩排,孫久盛排到一個挑簍箕的人後麵,簍箕裡裝著幾樣時蔬。   簍箕前麵馬車的木質車鬥裡裝著各種時蔬和肉、禽類。   不久城門打開,孫久盛看見開門的是四個古裝衙役,一個腰間挎著刀。   孫久盛跟著商販往門洞裡走。   過了門洞,沿墻根邊是一條土路(石灰、泥、沙、石、糯米漿夯成的馬道)。   土路那邊是兩層磚木結構房。   第一層是商鋪,有牌匾和旗幡。   賣早餐的店鋪已經開門了,裡邊燃著燭燈或油燈,著古裝無袖汗衫的店主、店員在忙碌。   商販們進了城,沿土路往南北兩個方向走,散進各個直道。   一些挑簍箕的商販被賣早餐的店主、夥計叫住了。   孫久盛往南走了一段,橫過土路,進了一條直道。   直道也是土路,兩邊的房屋高不過兩層,每排房屋之間有磚石小道;每八排房屋有一條橫著的土路。   這是一圈。   從第七圈開始房屋群裡參雜著院落,院落門前擺放著石獅、石獸,掛在院門前的紗籠燈罩上寫著趙府、張府等字樣,古意濃厚。   第十圈後麵沒有房屋,是城墻,城門開著,四個著古戎裝、腰間挎著刀的兵士站在城門兩側。   孫久盛往城門洞子裡走。   一個跨刀的兵士攔住孫久盛,問:   “進內城不穿官服,你是哪家府裡的公子?看著眼生,沒見過你。”   孫久盛沒聽懂。   “或是哪家府裡的親戚,我可以去通知哪家府裡的人來接你。”   孫久盛想,旅個遊還有這項目,仿古秀做得太逼真了。   “如果是來走親戚的,不一定要進內城,大貴之戶在外城有別(小)院,你可以去外城的衙門裡問問,問外城的百姓也能問到。走吧。”   孫久盛站著沒動,心想鐘鼓樓就在城裡的中心位置,隻要從這座城門進去,再走一段距離就到了。   “走吧。”   孫久盛沿墻根走,墻根的右手邊是房屋、院落的後墻、後院,每一座房屋、院落都開有側門,由一條磚石路連到主街,形成小巷。   院落的院墻上有磚雕,裡邊的房屋有各式的簷子,雕花窗,很古、很漂亮。   一輛馬車從巷子那頭駕進來,停在側門前,駕車的商販下車,敲了幾下門。   側門打開,一個上了年紀的古裝女子站在側門裡和駕車的商販說了幾句。   商販往院裡搬時蔬、肉、禽類。   孫久盛過去。   商販往院裡搬了一些時蔬、肉禽,上了年紀的古裝女子付給他一些古製錢。   商販駕車和孫久盛撥身過去。   孫久盛往門裡看,看到一個鮮花錦簇、怪石嶙峋的水榭樓臺。   上了年紀的古裝女子囈了一句“大清早的,哪來的和尚?”,合上門。   孫久盛從小巷過去,往南回到來時的土路上,原路返回去。   過了第六圈房屋行人多起來,店麵相繼開張。   到第一圈的街道口,那四個衙役還在門洞口轉悠,孫久盛過去,問一個年紀稍大的衙役:   “衙役哥,去鐘鼓樓怎麼走?”   “鐘鼓樓?沒聽說過。”衙役說。   “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那個鐘鼓樓。”   “、、、、、、沒聽說過。看你這身裝束,是哪個廟裡還俗的和尚。”   這是孫久盛第二次聽人說自己是和尚。   “我不是和尚。”孫久盛說。   “瞧你這頭發,短得現頭皮,不是和尚,誰會把頭發剪成這樣;衣裳露胳膊露腿的,出家人,無以置家業,是吧?”   孫久盛看自己的著裝:灰色的無領短袖過臀汗衫,灰色的露腳脖中長褲,這是散遊兵馬俑坑前在西安買的,是套裝。   “這趟來京城是尋親還是謀生?尋親,我們可以幫你尋;謀生得你自己謀。”   孫久盛點了一下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算是感謝,然後往城外走,心想:今天是看不成鐘鼓樓了,先去城外坐公交看大小雁塔。   衙役看著這個怪異的和尚往門洞裡走,走了一半腳步慢下來,露腳指頭的鞋子在地上拖,拖到那邊門洞口人杵在那,杵了十幾分鐘沒動。   然後被出城的馬車嚇到門墻邊,坐在那,露出半個肘彎。   衙役不打算去開導他,進城謀生的人多。五月初,提早進京為明年的省試(唐朝兩級考試)做準備的讀書人也有。   不管能不能謀生成功,得先進這座城。   這個和尚連城都不敢進,顯然是清凈久了,修得一身菩薩心腸,不一定受得了世事的喧嘩。   可這麼餓著造孽,吃午飯的時候衙役見他還坐在那,分出一個饅頭提了一壺水過去。   和尚的頭、背依住門墻,雙手雙腿攤開坐著,眼稍向上看著前方,眼皮不眨、眼珠兒不轉。   “你家在哪裡,我可以問一輛馬車把你捎回去。”衙役把水壺放到和尚的手邊,水壺蓋上放一饅頭。   “太遠,回不去了。”孫久盛說。   “不管能不能回去,你不能坐在這,得找口吃的。”   “、、、、、、。”   “有手藝沒?”   “、、、、、、。”   “沒手藝可以學。吃點,吃完後要麼離開、要麼進城。”   孫久盛站起往門洞裡走。   衙役撚起饅頭提上水壺跟在後麵,邊說:   “還了俗就不是出家人了,不能化緣,要不就成乞丐了。”   “不會。”孫久盛回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