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林中設伏(1 / 1)

雲夢長河 羸翁 5832 字 2024-03-22

秦軍進犯鄭國,不止鄭國徹夜難眠,魏楚齊趙四國更是難以睡得安穩,尤是常年與秦國相抗衡的楚國,仿佛戰火已經燒到了楚國境內一樣焦急,鄭國緊臨楚國,與楚國相比,鄭國彈丸之國,秦國一旦滅掉鄭國,秦楚兩國將直接接壤,到時候楚人將在自己的國土上與秦軍交戰,這當然不是楚國所願意的,所以當鄭國的快馬求援到了楚王手裡,楚國朝野一片震驚,楚王熊明連夜召集群臣商議出兵救援之事。   日日勤於政事,十數年如一日,現在這樣的熬夜上朝,對如今的老楚王來說有些不堪其重了。   老楚王坐上王座,環顧四周,發現兩側侍立著一些隨從,還有長子熊啟,卻獨不見次子熊羸,便問身旁司宮:“如何不見熊羸?”   司宮略帶緊張回:“回大王,大王說要宣百官的時候,老奴已派人去請過公子,方才未到又派人前去催請,如何現在也沒到,老奴也不知,老奴這便再派人前去.......”   “罷了,不用管他了,宣吧。”楚王打斷他說。   “諾。”   司宮向前兩步,麵對百卿:“鄭國快馬來報,秦國左丘恭率步騎十五萬,進犯鄭國,數日前已經攻破鄭國夢澤關,此時秦軍正向鄭國國都行軍,此時上朝,軍情急迫,鄭國向大楚求援,大王想聽聽諸位大人的意見。”   剛等司宮宣完,一人作著禮站出來,是一眉清目秀,孔武有力之人,隻聽他講:“大王,臣願率領大軍,星夜馳援鄭國。”   又幾乎同時,站出一人:“且慢!大王,既然秦軍已經攻破夢澤關,那鄭國現在是朝不及夕,秦軍必是旋踵而至,我大楚的援軍恐怕也是愛莫能助,不如派一支大軍趁此機會,在秦軍尚未完全占領鄭國之前,派軍占領鄭國餘境,坐收漁利。”   “真是一派胡言,袁恒,枉你袁氏曾與鄭國通婚,你也算是半個鄭國人,如何說出這種話,楚國與鄭國世代交好,曾定下永世之盟,共禦強敵,我大楚怎能在這樣危機的時刻,做出背信棄義之事,也不怕貽笑天下!”說此話的乃是楚國老將季楚,聽聞袁恒的一番話,不由地有些嗔怒。   季氏源於姬姓,是魯國的大族,季楚本是魯人,真名也本不喚季楚,叫季敖,少時有大誌向,但覺得魯王好大喜功,是庸碌之主,於是投奔楚國,改名季楚,於楚國立有戰功,累遷為將,在楚軍中素有威望。   楚國本有幾大貴族,黃氏是現在楚國最位高權重的一族,其族人歷代在楚國擔任要職,黃氏現在當家的是上柱國兼上將軍,武安君——黃嘯,時天下人有雲:“秦之王,楚之黃。”說的就是秦國的王氏,楚國的黃氏,皆是其國中大族。   而這袁恒所在的袁氏,亦是楚國的世家大族,興起晚於黃氏,袁氏祖上不過是楚國小吏罷了,到了袁恒的父輩,袁氏便有所興起,一朝發家,在楚地聲名鵲起,而到了袁恒,官至少傅,染指楚國權柄,袁氏於是一時風光。   麵對是否援救鄭國,以袁恒為首的反對派和以季楚為首的主戰派,爭的不可開交。   看著庭下臣子相爭,楚王熊明陷入了沉思,揮手示意他們停下,對身旁的公子熊啟問道:“熊啟,你有什麼看法呢?”   但見那公子啟儼然一副翩翩公子,不落凡塵之樣,說是俊美無雙也不為過。   隻見他先是對楚王行一禮,再是對庭下眾大臣行一禮:“諸位,稍安勿躁,請聽熊啟一言,我曾聽聞東山國有一個人,嘴上生得惡瘡,遍尋無方,惡瘡讓他日日疼痛難耐,於是有一日,他揮刀割去了嘴唇,嘴上惡疾雖然是去除了,可是數日之後,因為沒有了嘴唇的保護,他的牙齒也悉數掉光了,鄭國與楚國,就如同唇與齒相互依附,如果這唇沒有了,那麼牙齒還能夠獨善其身嗎?鄭國救與不救,諸君且自思,臣還請大王定奪!”   聽得公子啟一言,眾皆啞然,這一番話也說出了楚王的心聲,鄭國得救,那麼楚國自然安穩。   楚王也是喜在心中卻不露於色,自己的子嗣有如此長遠的目光,遠勝庭下一些鼠目寸光的臣子,楚王後繼有人。   鄭國情況緊急,楚王也不想給大臣們慢慢討論的時間了,當即便要下令:“好了,本王意已決,季楚聽令,孤命你率五萬精兵,馳援鄭國,萬要保全鄭國,即日啟程......”   楚王還未說完,殿前衛士傳來急報:“稟大王,武安君已率5000輕騎前往鄭國,現已出發!”   楚王這才仔細看了看殿中百官,發現並武安君軍黃嘯,黃嘯剛剛代王巡邊,巡視楚國邊境歸來,舟車勞頓,黃嘯畢竟年過六旬,比不得壯年時候,楚王本想讓黃嘯先休息數日,卻不想黃嘯已經前往。   庭下忽然又傳來非議:“啊,豈有此理!這武安君無大王之諭,竟擅自調兵,這還了得!請大王治罪!”說這話的是剛剛主張不救鄭國的人之一,自然也是袁恒派係中的人,說這話有討好袁恒之意。   哪想公子啟立即站出來反駁:“王上曾允武安君統天下之兵,開府治事,軍國要事奏與大王的同時,也一並呈與武安君,賜他玄印,可無令而動,無命而行,你想治什麼罪!是想治王上的罪嗎!?”   那人一聽,雙腿一軟,瑟瑟發抖:“臣......臣惶恐。”這人想借機討好袁恒,卻不曾想自取其辱,反遭得袁恒怒視。   楚王此時並未講話,沉思許久,公子啟卻已然看出楚王所想。   “行了,既然武安君已先行動,季楚,寡人令你領軍兩萬,壓行輜重,前去接應上將軍。”過了一會兒,楚王終於吩咐季楚。   “臣領命。”季楚回。   見大事已定,時辰也不早了,楚王便說:“眾卿若無其他要事,且自行散去吧。”說完起身拂袖而去,公子啟合手行禮,送楚王離去,眾位楚國臣卿也慢慢退去。   季楚正往宮外走去,公子啟快步追上:“老將軍,啟有一言,請將軍帶給上將軍。”   見是公子啟,季楚作禮:“請公子道來。”   “上將軍此次援鄭,隻怕鄭國是兇多吉少,若是能救得鄭國,自然是好,若是來不及救援鄭國,還請將軍轉告上將軍,可依勢而行,切不可讓鄭國全境落入秦人手中。”   聽公子啟這一番話,季楚眉頭稍微一緊:“公子之意,老夫明白,想必上將軍也自有計策,末將定將公子之意轉告,請公子放心。”   “有勞將軍。”   說罷,兩人各自離去。   翌日卯時,天空初露魚肚之白的時候,季楚也領軍前往鄭國。   再看鄭軍這邊,由於孫英的一番操作,留給了鄭軍充足的時間,項成早已得知孫英大軍在穀內駐紮的消息,項成大喜,心想這真是天助鄭國,於是早已安排好人馬埋伏在穀口到大營這段路上。   先是李蔭獨率一軍,埋伏在距離穀口不遠的地方,軍中人人皆帶引火之物,屏息靜待,項成又命一將,埋伏在李蔭之後,隻待孫英大軍剛過一半之時出擊,再命一將率眾騎兵,埋伏在樹木稀疏,遠離大軍行經之路的地方,留作收拾殘局之用,最後,項成率一半精卒,一半殘卒,獨坐大營,於營前列開陣勢,等著孫英。   秦軍這邊,等到拔營完畢,辰時已過,孫英命大軍在穀外擺開,成一字長龍陣,精騎在前,成為龍頭,組成龍身的步兵稍弱,最後孟起帶領一部分軍隊與輜重並行,組成龍尾,這陣勢與穀內行軍無甚異處,由於精騎的數量遠遠少於普通士兵,所以這條“龍”,體態臃腫,尾巴更是直接成為了暴露在敵軍眼皮底下的弱點。   孟起不解,孫英說:“如孟將軍所說,兵貴神速啊!”說完,便驅馬來到前軍,一聲令下,大軍便快速行進,卻並不曾派探路的斥候與前路先鋒,大軍便如長龍一樣,飛奔出去,孟起也沒料到這一出,於是不得不加快腳步,讓護衛輜重的軍士一齊推行輜重,以便讓輜重跟上大軍,這一切,早被埋伏在大路兩側的鄭軍看在眼裡。   待到秦軍前軍抵達鄭軍大營之時,見項成早已擺好陣型,孫英縱馬到大軍之前大聲挑釁:“項成何在,我乃大秦先鋒孫英,今日奉秦王命,率大軍前來征討爾等,速速以禮來降,可保爾等富貴!”   孫英在陣前叫罵了半天,卻也不見項成身影,叫的口乾舌燥之際,隻見鄭軍軍勢忽然一變,前軍散開,從中間出來許多弓弩手,霎時間萬箭齊發,漫天的箭矢直向秦軍逼來,孫英大驚,回馬便走,秦軍毫無準備,又是騎兵在前,回轉不急,許多騎兵硬生生的吃下箭矢,倒地不起。   秦軍前軍瞬間亂作一團,孫英在慌亂之中下令進攻,秦軍鐵騎慌忙調轉馬頭沖向鄭軍,鄭軍軍勢忽的又一變,前軍變作後軍,後軍舉著巨盾長矛迎接秦軍鐵騎,鄭軍雖然人少勢弱,卻毫不慌亂,加上秦軍的一字長龍陣,大大削弱了秦軍戰力,一時秦軍難以沖破鄭軍,雙方前軍陷入膠著混戰。   埋伏在半路的鄭國將領,看見大營方向塵煙四起,秦軍躁動,估摸著前方已經交戰,便率軍殺出,直沖秦軍這條長龍的腹部,不明所以的秦軍中軍久久未見前方將令,眼前又忽的冒出大量敵軍,慌忙應戰,兩軍又戰作一團,廝殺起來。   孟起在後方看見前軍躁動,又得小兵來報,方知已經中計,於是率領人馬前去支援,隻留下方才幫忙推行輜重的士兵在此處,那些士兵此時也多有疲憊,難以支援前方。   李蔭帶人藏於林中,待到孟起走遠,也擂起震天的鼓聲,豎起漫天的旌旗,忽的率軍從林中陰影處殺出,眾人口中齊聲大喊:“降之不斬!”霎時殺聲震天,鼓聲雷動,眼看著四麵八方湧來的鄭軍,壓行輜重的秦軍早已不堪重負,倉促接戰,可是哪兒是以逸待勞的鄭軍的對手,不多時,李蔭率軍清理乾凈此處的秦軍,隨即便命人拿出隨身攜帶的引火之物,點燃了秦軍的輜重,時值秋日,樹乾木燥,又借著風勢,大火頓時沖天而起,見已經得手,李蔭率領人馬退往穀口,準備徹底切斷秦軍退路。   先前埋伏好的精銳騎兵也已悄然繞至秦軍後方,在繞過後軍的位置之後,猛然向秦軍中軍發起沖鋒。   秦軍中軍見大軍後麵沖天的火勢,又見前軍亂做一團,此時眼前更有突然出現的大股騎兵,心驚膽裂,頓時軍心潰散,紛紛丟盔棄甲,往穀口的方向逃去,互相踐踏,死傷眾多。   再說項成這邊,見到整個秦軍亂作一團,想是時機成熟,便縱馬挺槍,左沖右殺,直搗秦軍軍陣,鄭軍見項成沖入敵陣,便隨著將軍一起,一波又一波的壓向秦軍。   孟起此時也帶人抵達前軍,見眼前大軍早已亂作一團,中軍又陸續潰散,戰馬的嘶叫聲和人的哀嚎聲此起彼伏,整個秦軍完全被鄭軍完全壓製住,孟起自知大勢已去,便回馬要走,忽然亂軍中沖出一人,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孟起正準備迎戰,卻發現來人是孫英,孫英披頭散發,渾身是血,口中大呼:“孟起將軍救我!孟起將軍快快救我!”於是孟起一把將他拉上馬,率領身邊諸騎,往穀口方向撤去,秦軍見將旗後撤,也悉數隨著後撤。   孟起不愧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且戰且退,竟然一路殺回了穀口附近,未曾想李蔭在此早已等候多時,此時的孟起卻全然不管穀口的鄭軍,率領殘軍猛沖穀口,孟起拍馬掄起大斧,所過之處,寸草不留,李蔭見狀拍馬上前接戰,與孟起短兵十幾回合,不能得勝,甚至逐漸被孟起壓製,李蔭漸漸力不能及,勒馬便走,孟起也未追擊,此時他的眼中隻有魚腸道!他大喊一聲:“與我殺將出去!”秦軍於是紛紛往穀口沖去。   穀口的鄭軍大多是步兵,亦非精銳,難以抵擋拚死沖陣的秦軍,很快,孟起率軍撕開一條口子,所率部眾皆入穀中。等進入穀中,孟起命人拚死堵住穀口,而後才回過神來,目之所及,秦軍僅餘千人。   穀外的李蔭也沒有強攻穀口,見秦軍退入穀中,佯攻幾波,不能攻入,料想秦軍也不敢再出來,又放大火封住穀口,方才率軍撤去。沒能及時撤出的秦軍,大部分被鄭軍合力殲滅,少股秦軍逃入密林,無心再戰,潰不成軍。   此戰以鄭軍的完勝終結,項成以區區幾千人的兵力,一舉擊潰數倍於己的秦軍,斬首萬記,俘虜千餘,而鄭軍損傷竟不過千,在場的鄭軍無不歡欣鼓舞,士氣大振。   鄭軍打掃戰場,軍緇器物所獲頗豐,收拾好一切,項成引軍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