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國破(1 / 1)

雲夢長河 羸翁 4854 字 2024-03-22

數日後,秦軍前軍已抵達鄭城城下,城門早已關閉,城外也早就被鄭軍堅壁清野,城頭上旌旗獵獵,軍士軍容嚴整,鄭君端坐在城樓之上。   孟起先是叫人喊陣勸降,企圖讓鄭國人自己開城獻降,兵不血刃,無奈勸了一天,鄭國人也不為所動。無奈,第二日一早,孟起命人豎起項成的屍體,置於木架之上,再叫人射出一支利箭,利箭上麵附帶一紙降書,以及項成的死訊,想以此激怒鄭軍出城決戰。   不多時,隻見城頭上人影攢動,人群的目光紛紛投向城外秦軍,鄭國無人不識項成,看到此景,不免悲憤,怒火中燒,軍中人人紛紛請戰,希望出城與秦軍決一死戰,鄭君雖然也十分悲戚,卻不允眾人出戰,他清楚此時隻有堅持到楚國的援軍,才有勝利的希望,出城一戰,必中秦人下懷,隻會徒增傷亡,使鄭國加速滅亡。於是他對眾人說:“寡人知道諸位復仇心切,寡人何嘗不想沖出城去,與那秦賊一決生死,為項將軍復仇,可是,我若這樣做了,不是正中秦賊下懷?項將軍拚死力戰,就是為了給卿等爭取時間,此時出城,項將軍不是白白丟了性命?”   眾將低下頭,不再言語,有些則因為項成的死,而低聲嗚咽。   很快項成已死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全城,有百姓開始祭奠項成,以及向上蒼禱告,祈求保佑鄭國平安,可是死亡的恐怖氣息早已在百姓心中彌漫,鄭國人心惶惶。   這樣又過一日,見鄭軍仍然不為所動,孟起憤怒的砍下了項成的頭顱,以此祭旗,隨即命令大軍開始猛攻城門,孟起全然忘記了左丘恭的囑咐,可是鄭軍早有防備,樓高城堅,孟起又是帶的先頭部隊,沒有重型攻城器械,因此反而折損了一些士卒,最後落得個無功而退,吃了些虧,孟起不再命令大軍攻城,兩軍對峙幾日,直到左丘恭大軍抵達,才又繼續攻城。   秦人攻城戰並不順利,鄭城城池堅固,加上鄭君身先士卒,鄭人拚死抵抗,個個用命,可謂是老弱皆兵,婦孺皆戰,因此擊退了一波又一波秦軍,秦軍攻堅數日,投石,雲樓盡用,付出極高的傷亡,方才攻破城門,城破之時,城中屍橫遍野,大多是軍士的屍首,也有不少鄭國百姓,鄭君也早已死在亂箭之中,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仍然有小股軍隊撤退到王宮內,據守抵抗,遺憾的是,鄭國人的堅守遲遲沒有等來楚國的援軍。   左丘恭下令屠城三日,同時命人前去解決掉盤踞在王宮內的殘餘鄭軍。   秦軍在城內燒殺擄掠,狂歡至極,城中哀鴻遍野,頃刻間如同煉獄,三日之後,鄭城已然成為一堆廢墟,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鄭城城破之時,黃嘯所部則剛過鄭楚邊境的關隘——荊關,自荊關出發半日,便接到鄭城城破的消息,黃嘯隨即讓大軍停下,當機立斷,後軍做前軍,向楚國方向撤退,他知道,鄭國此時已經滅亡,他現在趕去,除了與秦軍無謂對峙,根本改變不了戰局,秦軍還會憑借地利,反攻楚軍,他不作白白的犧牲。   等楚軍到了荊關城下,荊關將士一臉茫然,站在城樓之上問到:“上將軍此去方才一日,怎麼又回來了?”   黃嘯命人前去交涉:“秦軍已破鄭城,鄭國已亡,速速開門,即刻讓我軍通行。”   關上將士駭然,因為沒有接到鄭城破滅的消息,遲遲不願開門,害怕楚軍有詐。楚軍等了一會兒,見仍是沒有動靜,於是又帶著恐嚇的語氣大喊:“速速開門,休等我軍破城!”   那人害怕的隻得回道:“上將軍稍後,容我通秉督將。”城內眾人聚在一塊,進行商議,最後決定開城讓楚軍通過。   隻得一炷香的時間,城門開了,楚軍陸續通行,剛過一半,黃嘯忽然命令楚軍,將關上守軍盡數繳械,並且讓人將守關督將綁了,帶到麵前,當著關上鄭軍的麵說:“秦軍破鄭城,屠城三日,鄭國已亡,荊關此後便屬我大楚,有願意投靠我軍的,按原職給俸祿,入楚籍,不願意的,領取路費,自行散去。”   黃嘯說完,關上眾人卻不語,幾乎沒人相信黃嘯的說辭,隻當是黃嘯圖這荊關,見無人回應他,黃嘯將這些人盡數看押,率軍在關上駐紮了一夜,佛曉天明,關前來了一騎,原是先前關上派出去的哨騎,由此,鄭國滅亡的消息得到證實,關上眾人這才相信了黃嘯。   於是鄭軍之中就有人勸說:“兄弟們,鄭國沒了,我們沒地方可以去了,與其讓秦人糟踐,不如追隨將軍,為鄉中父老報仇!”   此言一出,鄭軍之中便有許多人倒戈,最後幾乎全員歸降,守關督將也投了楚軍,黃嘯行事謹慎,害怕剛降的鄭軍生出禍亂,所以將關上大部分士兵換成楚軍,又安排了楚國將領為督將,原鄭國督將為副督,領了其餘降軍,隨後便率楚國大軍返回。季楚也是行到半路,接到黃嘯退軍的消息,也率眾返回。自此,秦國踏滅鄭國,鄭國正式落下帷幕,這世間又少了一個諸侯國。   此時已是鄭國滅亡的第三日,荒無人煙的一條道路旁,一輛殘破的馬車傾倒在路邊,車輪已不知去向,馬車四分五裂,似乎受到了強烈的撞擊,車夫靜靜地躺在馬車旁邊,已經死去多時,馬車的殘骸之下,隱約躺著一個少年,一動不動,似乎也已經死去,身上隻有一套不起眼的破布衣裳,一雙破洞布鞋。   這時,一隊逃難的父子路過,父子倆皮膚黝黑,看扮相,應是逃難的農夫,那小難民看到馬車,試探著拿石塊扔向馬車,見無人回應,便大膽的走向馬車,先是用木棍挑了一下馬夫,確認已經死亡,然後四處翻找,希望能找到有用的東西,當翻到馬車內的時候,殘骸之下的少年忽然動彈了一下,小難民嚇得失聲大叫,那老農連忙跑過來護住兒子,兩人細看之下,發現那殘骸之中的少年,似乎尚有氣息,於是兩人定了定神,將少年從殘骸之中救了出來。   父子倆將僅存不多的水食喂給少年,少年便逐漸緩了過來,待到稍微清醒能夠伸展之時,少年與父子攀談起來,這父子是附近村子的村民,某日秦軍快要打過來了的消息傳遍了村子,於是村民們便四散逃難,他們父子是最後逃離村子的,老農姓韓,名忠,他的兒子叫韓猛,字士端,少年也道出了自己的姓名,隻不過留了個心眼,也說自己是遠處逃難的難民,父子倆隻知道他叫——項璟,字子瑜。   父子兩告訴項璟鄭國已經滅亡的消息,項璟聽完恍然若失,悲從中來,愣神許久,韓猛推了他好幾下,他才緩過神,父子倆接著說自己要去往楚國周邊,投靠遠房親戚,又問項璟有何打算,項璟也想起離城之前,母親多次囑告讓他去往楚國,投靠在楚國的項氏宗親,自己不日也到楚國與他團聚,項璟於是說自己也準備去楚國尋人。等到項璟恢復的差不多的時候,天色也不早了,韓忠帶著兩個孩子找了個離官道不遠的地方休息,準備在這裡度過一夜,第二日再出發。   等及快要天明的時候,項璟被一陣嘈雜的聲音吵醒,順著聲音尋去,隻見一股軍隊正從大道上經過,項璟急忙回去叫醒兩父子,迅速收拾行囊,等到軍隊經過後,三人隔著老遠,跟在軍隊後麵,項璟認出這是楚軍,韓猛不解,平日裡百姓都躲著軍隊,這時為什麼卻跟在軍隊後麵。項璟解釋,軍隊過處,劫匪強盜必然不會猖獗,他們會安全許多,二人恍然大悟。一路上,項璟與父子二人相談甚歡,兩個少年以兄弟相稱,又因為項璟比韓猛年長兩歲,韓猛便對項璟以兄稱之,就這樣,三人跟隨在楚軍後麵一路平安無事,直到城陽城下,韓忠父子便與項璟告別,前去尋楚國的親戚,項璟送別父子便進了城。   項璟進城後也沒做停歇,此處便是楚國項氏宗親的封地,於是他便直奔項府而去。雖然鄭楚兩國的項氏早在項璟小的時候便無甚往來,項璟還是打算一試,畢竟同出一宗,希望他們還能念些舊情,哪知剛去就吃了閉門羹,項府的小童聲稱項璟是不知何處來的落魄乞丐,膽敢冒充項氏族人,讓他最好快滾,不要在府門前撒野,免得討來一頓好打,項璟卻一再懇求小童進去通秉,小童看項璟長得白白嫩嫩,似乎不像個乞丐,且一再堅持,也內心犯嘀咕,逐漸不敢怠慢,語氣有所收斂,閉門進去稟告。   過了半晌,本以為會有好消息,誰知再次開門之後,小童不見了,卻出來兩個壯漢,還是讓項璟快滾,不然皮肉就要受苦了。項璟拿出出城的令牌,可是那壯漢哪兒認識什麼令牌,認定項璟是在戲耍他們,作勢要打項璟,項璟無奈,隻能悻悻而去。   項璟又在城中逗留了半月有餘,原是想多留幾日,再等一等母親,期間又聽聞諸多鄭國最近的消息,悲傷至極,日日在痛苦中度過,雖然不願意相信母親已經遭遇不測,但是內心深處項璟似乎開始慢慢接受當下的情況,身上偷藏的一點盤纏已經不多,他要趕緊做打算。   正值這個時間,傳來城中楚軍擴營的消息,北有齊國頻頻擾邊,兩國劍拔弩張,一觸即發,西有剛剛攻下鄭國的秦國虎視眈眈,大有欲挾大勝之勢進攻楚國的樣子,楚軍這才不得已擴營。項璟無處可去,當即便決定投軍,投軍之時,軍官詢問了信息,項璟也如實回答,軍官看著眼前之人,生得白白嫩嫩,確實與普通百姓不一樣,將信將疑,直到項璟又拿出出城時的那塊令牌,軍官看到令牌,就知道不是尋常物件,因此不敢怠慢,就說會向上逐一稟告,雖然此時有這個身份,但是確認還需要一些時日,項璟也暫時被編入普通士兵之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秦國這邊,鄭國之戰後,孫英被“送”回秦國,在左丘恭的示意下,孟起在朝堂之上借機狠狠參了丞相——孫嵩一本,參奏內容主要是孫英輕敵冒進,不聽勸阻,好大喜功,導致秦軍先鋒部隊幾乎全部折損,在諸將的附和下,孫嵩毫無反駁之力,但是畢竟是丞相,秦王也不好過於追究,表麵上當眾斥責了孫英一番,此事最終以罷免孫英軍中職務為結束,左丘恭打擊孫嵩在秦軍中的勢力計劃,順利實施,大獲成功,通過滅掉鄭國一役,左丘恭在軍中的威望達到頂峰,一時無二。   秦國北方的趙國此時已經徹底戰勝匈奴之禍,趙國名將李牧所向披靡,生擒匈奴單於,以犁庭掃穴之勢擊潰匈奴主力,將匈奴人從漠南趕走,自此漠南再無匈奴王庭,趙國長城修築完畢,北部的壓力大大減輕,因為趙鄭世為邦交,共同製衡秦國,接到秦國進攻鄭國的軍報後,趙國也開始進攻秦國北部邊境,並且趙王將李牧南調,李牧屯兵於陽定,不時的進攻秦國邊境。   秦國感受到了來自北方的壓力,中斷了繼續進軍楚國的計劃,一方麵聯絡齊國,讓齊國對趙楚兩國施壓,同時聯絡楚國周邊的小國吳國,供其錢糧,讓其不時侵擾楚國東南邊境,一方麵遣使欲與楚國休戰,鄭國已是前車之鑒,楚人自是不再信任秦國的任何盟約,加上趙國也開始進攻秦國,所以楚國明確拒絕與秦國休戰,秦國無奈,隻能讓左丘恭繼續留鎮秦楚邊境。   至此,一場諸侯相互攻伐,爾虞我詐,動亂紛紛,硝煙四起的時代正式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