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林父的教導(1 / 2)

紅樓讀書郎 商狄 8420 字 2024-03-24

  第144章 林父的教導

  作為揚州知府,從初一這天開始,林伯父有五天的年假。大雍朝的官員假期,雖不如宋朝那樣誇張,可比起明朝也要好上許多。

  要知道朱元璋這個工作狂,在洪武年間的時候,一年隻給手下的官員三、五日的假期。是的,一整年裡隻有這麼多,真叫一個慘無人道。

  不過林如海剛剛升官,也不準備把五日假期修滿。如今新任官員還未到,城裡各處事都離不得他。林如海準備到初三,就去府衙裡開始辦公。

  這年頭,想要當個勤政的好官,也是不容易啊。

  林如海心中感慨一句,看了眼麵前的毛頭小子。好在你小子機靈,知道趁自己在家,就早早上門來拜年。要是等到初三還沒見到陳恒,他說不得要記上這小子一筆。

  兩人稍稍聊罷流民之事,林伯父的目光就不自覺落在少年身上。

  他們麵前,各擺著一碗黛玉到的新茶。升騰起的熱氣,在陳恒胸口的位置縈繞一會,又化作虛無消散,這不免讓人多注意幾分少年郎的長相。

  跟幾年前在揚州初遇時相比,恒兒這孩子已經長大許多。林如海又看向左側的黛玉,自家閨女今天穿了件藍紫相間的衣物,賈氏親手給她盤了個既好看又不會過分精致的發髻。

  從去年開始,黛玉滿十歲後,賈氏就很少給她做女童打扮。

  一種自家的孩子,都在飛速長大的成就感,突然盤桓在心頭。

  林如海微妙的笑了笑,他又怎麼會看不出笑臉盈盈的黛玉,在高興什麼呢?

  怕是恒兒剛剛這一出戲,也少不了寶貝女兒的出謀劃策。

  但既然說到正事,林如海正好也有些問題,想要考一考陳恒。

  “韋兄赴京上任時,曾跟我抱怨,說你小子沒把城西織坊的事情跟他交底。”林如海端起茶,大概是想到那日送別時的情景,他本就上揚的唇角越發隱藏不住,“你要是還有什麼想法,現在就跟我說說吧。”

  林黛玉聽到此話很是驚訝,前段時間爹爹跟兄長都在忙碌,也沒個人跟她說明其中內情。她隻知道陳恒出了城,跟同窗們一起安置流民,倒真不清楚對方還參與到城外的織坊中。

  雖然意外伯父突然提起這事,不過陳恒心中確實是早有計劃。

  他當時沒給韋應宏說明白,一是時機未到,二是跟韋應宏實在不熟。

  為人謀者,最忌諱交淺言深。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與人際交往中,也是一樣。

  陳恒不了解韋應宏的性情,不清楚對方聽到全盤計劃後,會作何反應。這才將後麵的計劃,一起隱下。

  可麵對林如海,倒不用有這份顧慮。陳恒心中稍稍細想,就決定不再隱瞞下去。

  林伯父待他向來親切寬厚,當日在府衙處,還規勸自己不要擔下責任,是個真心實意替自己考慮的長輩。

  對於這樣的師長,陳恒能做的,就是坦誠和信任。

  他摒除心中的雜念,十分認真的拿過書桌上的紙筆,拿出上輩子給領導講解計劃書的姿態,在紙上一邊落筆一邊道。

  “伯父,伱看。想要做成織坊之事,咱們就得從揚州城講起……”

  眼見一臉嚴肅的陳恒,做出長篇大論的姿態。林如海跟黛玉不免探頭向前,看著白紙上飄舞的筆鋒。

  每一座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板,這裡的東西贅述起來太過麻煩,會衍生出地理、人文等等問題,陳恒隻講了個大概,讓伯父有個概念。

  他把自己的話鋒落在,由這些問題延伸出來的文化屬性上。

  文化屬性有很多種說法,可簡而言之,就像巴蜀的火鍋、蘇州的蘇繡一樣。

  每座城都有獨屬於自己的符號,讓人一提起,就能聯想到一起。

  而揚州的符號呢,拋除鹽商、收租的揚州人不論,城裡那些喜歡打扮、招蜂引蝶的青樓產業,就是必須重視的一個群體。

  甚至對於那些過來玩的遊客來說,城裡的青樓,比起什麼鹽商還更有吸引力。畢竟誰也不關心別人賺多少銀子,大多數人來揚州隻是為了找樂子。

  現在的官員在商業的思維上,不如後世人的開闊奔放。他們明麵上羞於提及城裡的青樓姑娘,私下又常愛她們的花容月貌、風情萬種。

  正是這份扭捏的姿態,以及認知上的局限性,讓他們沒有辦法意識到這份軟實力的可怕之處。也沒辦法像陳恒一樣,能清楚的看到這批人的恐怖購買力。

  但凡是個現代人過來,看到這些喜歡打扮、每月手上都有誇張收入的青樓姑娘。說句不客氣的話,不盯著她們的錢包下手都是傻瓜。

  揚繡單單想要靠刺繡技術,跟已經名滿天下的蘇繡較量。那即是高看了自己,也看低了蘇州人的智慧。揚州人荒廢手藝的時間裡,蘇州人可都是在磨練自家的手藝呢。

  現在連宮中的皇後公主,都常常穿戴蘇繡。晚了好幾步的揚繡,要怎麼從蘇繡手中搶過地盤呢?

  這種問題,饒是林如海等人思考,也是十分費力頭疼。他們的長處,不在這上麵。隻能看到織坊對於安置流民的重要性,以及帶動的就業崗位。

  這兩件事,是實打實擺在明麵上的好處,陳恒在《治安疏》也著重提及過。

  林如海如今接過韋應宏的擔子,好友留下如此好的局麵。上下政通人和,他自然急需做出一番政績來,這才不負陛下與朝廷所托。

  陳恒也是洞察到這一點,才更想幫林伯父一把。

  他言辭颯颯,將自己的方案和盤托出。

  揚州的路,其實很好走。精美的衣物隻是彌補豐富自家的商業內容,真正打開局麵的,還是以金銀首飾、香水等物為主,用更加時尚、新穎的設計和集中生產的低價模式,撬開青樓姑娘的錢包。

  青樓姑娘每日都需要接客,本就是有十足的購買欲望和能力。而這些東西,揚州城內雖多有商鋪,可都是單打獨鬥,隻是些散兵遊勇。

  在陳恒的計劃裡,是把城西的織坊,打造成一個大雍朝的商貿城。讓天下人隻要想到買此類東西,就會想到揚州城西的織坊金銀城。

  聽到這裡,林如海心中雖然激動,麵色還算正常。可林黛玉卻是不由一紅,這兄長,怎麼對青樓之事如此熟悉。

  陳恒也就是不知道,不然一定要說聲老天作證,他這輩子就去過一次釣魚巷,還是為了救被拐的孩子。

  “那後麵呢?”林如海十分感興趣的繼續問,陳恒對商業上的敏銳思路,對於女性心理的把握,都是他自身不具備的。

  好在林如海向來思維敏捷,這些概念韋應宏或許要多想上幾日,可他卻是能一點就通。

  “報紙。”陳恒在紙上繼續寫到,這才是揚州打贏這場戰的關鍵。

  青樓姑娘的購買力,隻是第一步。真正要要走出去,還是需要報紙的宣傳。

  傳媒,從來就是最鋒利的一把刀。無論什麼東西,隻要做好宣傳這一塊,三金的東西也能賣到十金。

  如今揚州的報鋪,都已經在其他城裡開設分店。通過它們,不停宣揚揚州物件的精美。

  再以拋頭露麵的青樓姑娘為樣板,改變世人的審美。通過她們的帶頭,形成一股新的時尚風氣。

  這裡麵有個技術難點,就是如何通過報紙惟妙惟肖的傳播。

  陳恒事先做過調查,知道從宋朝開始,出版的書籍上就常常出現插畫之物。

  而等到明朝萬歷年開始,所謂帶插畫的精裝版之物,也是書商們割韭菜的首選辦法。

  技術上既然沒有難關,隻是費力費時。那給匠人足工錢,都能一一解決到位。

  隻要通過報紙密集的宣傳轟炸,再借以揚州名滿天下的名聲,交通上的便利,城西的織坊自然能形為一條產業。

  原始的商業環境下,倒省了編造一個好故事,包裝金銀首飾的宣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