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1)

普玄對“慈悲愛人”的追求,因為有了朝廷香火上的支持,才得以順利施展,並真正惠及一方黎民百姓。不過他很難將這樣一股“正善”充溢人間的潮流完全歸功於自身。   普玄思考這件事並非因為他是個好大喜功、爭名逐利之徒,而在於他更希望是佛法,佛的哲學、思想影響並促成了這一切。不然的話,一切就真隻如鏡中花、水中月了,來無影而去無蹤。   可能這一切真的隻是機緣巧合?不過是暫時的天時地利人和?佛言,世事無常。既然已經如此,何不順勢而為呢?非不求弘揚佛法,竭盡所能則可。   普玄善用朝廷捐贈的每一筆善款,盡可能減少濫用和私吞,並絕少把銀錢用在提升寺內長老的吃穿用度上——這做法引起了部分長老的不滿,可他本人在節儉上做出的表率沒給任何人留下話柄。正因此,少林寺的規模也一度擴張到了空前的盛況。這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而朝廷則選擇一起來維護這得來不易的“善緣”。怎麼能說這不是天下蒼生之幸呢?   普玄很清楚,混吃混喝、混水摸魚人的不在少數,甚至很多弟子都在私下說自己的盲目擴張是在用愚蠢的方式、大家的錢款來實現自己世俗聲譽的野心。就算如此,也從來沒有那麼多人開始去翻佛家典籍,在樹下的講壇坐定哪怕一會,去聆聽禪師的講義——如果錢財能拉近凡俗世人與佛門的距離,那麼傾盡所有又何不可呢?   正午過不多時,到了誦經禪修的時間,已漸漸能聽見寺中僧人低沉悶悶的念佛。一聲聲清脆的木魚作為乏味的調劑豐富了聽覺,可終究不是動聽的曲子,一聲敲下去可以預見下一聲,不及做好準備又來下一聲。念佛敲魚自不為動聽,反而正是要將人心裡那繁復錯雜、四處蔓延的雜音消除,正如那五彩四散的線團,終究要合為清明恒永、一懸一線無雜的一根。不過此刻,長行的木魚步出後突然停止,延伸的慣性又緩緩收回。   “咳咳,拜見普玄方丈。”   “歐陽施主身體安好嗎?貴客有失遠迎。聽說施主大病初愈,我們進屋再聊。”   普玄方丈邀請這位貴客——歐陽堅,正是那位時常代表朝廷來訪的官員進屋入座。   “聽聞施主不久前大病一場,真令老納擔憂不已,世上若所少了歐陽施主這般好德之人,該是多大的憾事。”   “沒什麼好遺憾的,我近年來身體衰弱,小病不斷。就算不因這個病死,也總會因為那個病死。”   原來,幾月前一場失血怪病蔓延全國,各地病情突發八九十例,所有人患病後都因體內血液日漸乾涸而最終死去,無人能活過三天,也根本無藥可醫。很多病人患病之前身體強健,幾乎都是一夜之間突然染病。身上無任何創口,也完全不知病從何來。有同住一屋,水飲飯食不分的,卻隻一人患病而另一人完好無恙。當時幾乎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恐慌,甚至有人稱這病乃是“夢吸血”,人們認定那些病患是由於背德違義,引起天神震怒,才會降罰凡人。可一經調查,染病死去的偏偏都是有目共睹、世同敬仰的仁善之輩,這實在令人震驚不解。幸而這怪病並沒有繼續流傳,不久後逐漸消聲匿跡。   歐陽堅剛過四十,是身染此病的最後一人,也是唯一的幸存者。那天不過尋常為官的一天,同他進入仕途、擔任此職後十幾年來的任何一天相比都再尋常不過,當天夜裡他就突然開始感到渾身發冷,目眩頭暈,且左肩頸部似有外力撕咬,疼痛異常,可反復撫摸查看卻毫無異常。歐陽堅本就身體衰弱,幾乎第二日清晨就已幾近斷氣,而到了下午全部的醫生都確定其已亡故。正當宅邸上下都哭鬧作一團、開始為其料理後事的時候,過了第二晚居然人又漸漸醒轉,堪稱起死回生的奇跡。而在他痊愈之後,除了記憶大不如前,忘卻不少往事之外,倒沒有其他遺癥。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歐陽堅的性情雖然因為此病發生了些變化,神色也讓昔日的好友同僚察覺出古怪,可誰讓他缺失了重要的回憶呢?朋友們隻是安撫他,昨日已逝,而未來可期。歐陽堅也不負眾望,在後來的為官生涯中不改他從前為官清廉剛正的本色。當今聖上見此狀大悅,提拔他至官居一品,大大重用其才能。而好事總成雙而至,這“失血”怪病、“夢吸血”的惡傳居然就到他為止,漸漸的消失了。   “我知方丈好奇,也就不問自答了。我自己也實在不知為何這病突然好轉。我並未吃任何靈丹妙藥,問過家人也未請任何僧人道士做法驅邪。我不過躺在家中床上,那日再尋常不過,不過是又一個大好晴天,太陽照舊東升西落。隻是到了病發的第二日,我冰冷的軀體就漸漸回暖。窗外夕陽照耀我的雙眼,遠闊的天空令我的肺腑感到從未有過的爽徹,我就知道自己即將痊愈,我死不了!可誰又能說這條命不是揀回來的呢?我記憶丟了一些,我竟不因此遺憾。朋友們都說我像變了一個人,可他們哪裡‘死過’,又哪裡知道死是怎麼一回事?假如你經歷過死,你又豈能像從前那樣生?”   “施主果真變了,這般爽利痛快,竟像年輕了十歲。如此說因禍得福也毫不為過。”普玄方丈聽此奇遇與暢快之言,受到感染,不禁微笑。“歐陽施主乃信佛之人,自是福緣不淺。”   “說不定當日的雲霞之後,真有神佛相助也未可知。既然上天又給我一次機會,我堅某定會好好珍惜。普玄方丈,我這次上少林,正要好好拜謝佛祖庇佑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