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五 這1幕怎的如此熟悉?(1 / 2)

最新網址: 整部電影的故事其實很簡單。

就是兩個主角逃亡的故事。

整體片子裡兩位主角的旅程基本可以分為四個場景。

第一個,從萬人坑到廢棄戰壕。

第二個,從廢棄戰壕到農莊後院。

第三個,黑夜中的逃亡,遇到瀕死記者。

最後一個,從瀑布、河流、森林,逃亡到最終的大後方。

很是簡單的故事,但整體片子的情節和轉場安排地很是巧妙。

在總體緊張的節奏下,導演還安排了張弛有致的環境和場景設定,使得這個逃亡的故事看起來如此簡單,卻沒有讓人有一分鐘的無聊情節。

另外,每一個畫麵都很美。

很神奇,一部殘酷的大屠殺電影居然能看出美。

但事實就是如此。

現場的人已經察覺到,該電影技術精雕細琢、非常精湛,戰爭的殘酷與浪漫的唯美糅合,在視聽覺的綜合呈現中必定能帶給觀眾十足的震撼。

除了美外,就是一鏡到底了。

全片一鏡到底倒還好說的,目前世界上也不是沒有。

真一鏡到底的影片,有《俄羅斯方舟》,拿過金棕櫚。

偽長鏡頭電影,顧名思義,就是將數個鏡頭利用後期特效、隱藏性剪輯處理成看上去隻有“一個鏡頭”的高技術含量活兒,這樣的電影,四幾年就有《奪魂索》。

現如今,又有了《1937》,而且在場的人,哪怕有些人不想承認,但事實就是,《1937》真的是做的最好的,而且是拉開巨大身位的好!

因為其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演員與攝像機需要持續穿越多個戰壕、小院、廢墟、河、樹林等近六七個主要場景,配合後期剪輯、特效背景置換、數字化處理,將十幾個鏡頭整合成“一個”長鏡頭。

如此,就給現場的人帶來了一種無比身臨其境的感覺。

想象你身臨其境在一個大逃殺的遊戲中,前麵是各種關卡、敵人、陷井,你隻有一次機會,無法重來,唯一的優勢是有兩條命(兩位士兵),但死了遊戲就結束。

在影片的兩個小時中,鏡頭都圍繞著這兩位主角,他們的一舉一動,他們的呼吸、恐懼和希望,都被盡數收入了鏡頭中。

觀眾變成了他們,他們的恐懼變成了觀眾的恐懼,他們的絕望變成了觀眾的絕望,他們的英勇變成了觀眾的英勇。

不得不說,《1937》真的真的,是把“一鏡到底”這種鏡頭語言給推到了人類影史從未達到過的技術高度!

另外,《1937》並不止於技術和美學。

電影裡,從敵人到戰友,他們所經之處的橫屍遍野,是整部影片的背景。

近景中,敵軍戰壕中一張女人的照片、記者的救贖與復仇、火光沖天中,主角看到的地下室的饑餓的女人與初生的小嬰兒。

這一切都在他最後爬出水麵,在傷兵營中聽到的民謠時得到了升華。

他本來是一個無辜的人力車夫,因為矮個子的原因才當了兵,結果剛當兵就遭遇了災難。

然後從開始的抱怨,到同生共死的逃亡,到被戰友拯救生命,最後親眼見證更加殘忍的暴行,又被記者委托神聖使命,被再次拯救後,擁有了負重前行的勇氣,最後拿起來搶,成為一個真正的戰士。

這些才是主角作為一個個體,在戰爭中最可值得銘記的東西。

這在西方視角下,個人成長是最被看重的。

而同樣的東西在東方視角下,也許是主角最後拿槍,加入了集體,英勇抗擊才是重點。

但在西德尼看來,這最後的一幕妙就妙在,西方人看到了西方人喜愛的,東方人也看到了東方人喜愛的。

可以說,路平安這回算是完美解決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平衡,同時又巧妙地借用超高技術水準,將歷史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展現了出來。

而且這樣的展現,誰都沒法視而不見!

西德尼不禁感慨:不愧是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