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沉默中的爆發(3)(1 / 1)

天下烽煙四起,屬於李淵自己的企業也在烽煙中正式誕生了,這一年李淵已經五十二歲了,沒有建功立業的喜悅,也沒有定鼎天下的意氣風發,有的隻是輕輕的一聲嘆息   因為形勢太不容樂觀了,麵對著山山都有主,遍地草頭王的局麵,李淵有些有心無力,此刻的他已經五十二歲了,從周天和元年出生到武徳元年,他走過了二個朝代,加上他自己已經是三個了,一代人隻能做一代人的事,他感覺自己做的夠好了,至少他這一代的事做的不錯,   同時隨著心理的放鬆,他的精力也開始慢慢下降,尤其是進入長安之後,看著楊廣留下的超大規模豪華皇帝套房和照顧皇帝日常起居專業服務的美女(妃嬪),李淵有些把持不住,想想自己先政場再戰場沒過過一天好日子,現在享受享受怎麼了,但此刻的李淵還沒有昏了頭,常年的政治生活培養了他冷靜的頭腦、有力的決斷和堅決的執行力,他明白,現在還沒到過日子的時候   因為眼下就有個不小的麻煩,由於在那個混亂的年代,各地集團董事長都秉承著同一個理念,“哪個柿子軟,就往死了捏”,   而李淵同誌始終秉持著高築墻廣積糧的戰略方針,在亂世中不做顯眼包,低調發育,而反觀其他老板腦子裡充滿著狼性文化,天天激情四射到處喊打喊殺,   “地盤,搶”、“人口,搶”、“糧草,搶”   總之一句話,內生動力不足就積極“引進”外來技術   在這種環境下,李淵同誌有些格格不入,仿佛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自打晉陽起兵進入長安之後,就再沒了消息,沉寂的令人摸不著頭腦   也因此給人帶來了一種神秘感,誰都摸不準李淵的脈,不清楚他到底什麼實力,而當時的“創業風暴”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和江南地區,再加上長安處於關中四塞之地,東有潼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東北是黃河天塹,南麵有秦嶺之險,誰也不會跨過大江大河、翻山越嶺,千裡迢迢去打一個自已不太了解的對手,飯還是一口一口吃的好,地盤還是一塊塊打的好,腳踏實地,著眼於眼下才是正經事,也正因如此沒有人輕易對李淵出手   但這份寧靜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就被打破了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薛舉   薛舉,字紹玄,祖籍河東汾陰人(山西萬榮),這位老兄生的魁梧強壯,武藝高強,生性豪爽,為人又仗義疏財,手下聚集了一幫忠心小弟,此人於公元617年在隴西起兵反隋,說起來還是李淵的老鄉,同年他也建立了自已的公司“西秦”,同時給自已起了個相當威猛的稱號“西秦霸王”,與項羽的“西楚霸王”隻一字之差,也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蹭項羽的流量,提高知名度,拓展公司市場,不過可以知道的是,項羽的榮譽稱號是經過太史公權威認證過的,而薛舉的榮譽稱號是他自己封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位老兄還是有點東西的,在造反之後的日子裡,他連續擊潰隋朝派來鎮壓的幾支軍隊,並接連攻占了隋朝在隴西的幾座重要城市,之後事業發展的更是如火如荼,幾乎全部占據隴西之地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十二月,薛舉在蘭州稱帝,同時派遣他的兒子薛仁杲攻占了秦州,並遷都至此,隨著勢力的擴大,這位老兄不再滿足於眼下的勝利果實,他有了進一步的利益訴求,他要開始謀劃長安,而當時長安已經屬於李淵,並且成為了李淵事業的大本營麵對著兩股沒有戰略緩沖地帶的勢力,當他們相接觸的那一刻,就必定要摩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就像之前說的那樣,飯要一步步吃,地盤要一步步打,但總體是個前進積極向上的趨勢   對於薛舉而言,能否奪取關中秦川決定著他是否能進取天下目標的實現,而對於李淵而言,能否站住關中平原則是能否有穩定的後方,進而為奪取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對雙方來說都是關鍵的一步,也是決定命運的一刻   所以當薛舉的前進腳步為李淵所阻擋時,二人自然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沖突,而此時的薛舉決定先下手為強   於是第二年,他開始了第一輪試探性進攻,他首先攻擊的是涇州,他選擇涇州是有原因的,第一投石問路,從而試探李淵的態度,進而探明虛實,為接下來的行動做準備,第二則是進行戰略欺詐,在他的預料中首先是隱藏自已的真實意圖,讓李淵以為這隻是一次簡單的邊境沖突,即然發生了磨擦那就可以通過外交等手段解決的,隨後逐步麻痹李淵,等時機一到,發動突然襲擊,打他一個措手不及,他本以為自已的計劃天衣無縫,至少沒有那麼快被識破   但不出意外的話還是出了意外,對李淵來說,都是老中醫玩什麼偏方,大家都是亂世人,你那點小心思騙騙剛上社會的雛兒還行,在我麵前還不夠看,我低調但不代表我沒有實力,即然你想試試,那我就奉陪到底,因此,當薛舉攻打涇州的時候,李淵隨即做出反應,命令秦王李世民為西討元帥出征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初夏,薛舉率軍翻越隴山,7月雙方軍隊在涇州一線擺開陣勢,準備決一死戰。薛舉的軍隊駐紮在圻墌城(今涇川縣東),李世民率唐軍駐紮高墌城(今陜西長武縣北),此時,薛舉來勢洶洶,士氣很是旺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想要一鼓作氣,速戰速決拿下李世民,但事態的發展卻不在他的想象之內,李世民是什麼人,是天生為戰場而生的天才,你會的,他會你不會的,他還會,他的兵法是打出來的,放眼上下5000年那是隨便能讓人拿捏的?   由於有對戰場形勢敏銳的判斷和時機準確的把握,李世民分析,敵軍遠道而來,求勝心切。此時,若我軍出戰,很難取得勝利,不如避敵鋒芒消磨敵人的銳氣,等待敵人銳氣耗盡,糧草用盡之際再行出擊,必然能取得勝利,於是李世民深溝高壘,堅守營寨,不論薛舉如何辱罵挑釁,嗓子都快罵冒煙了,他都不予理睬,這可把薛舉整不會了,自己翻越隴山,千裡迢迢可不是來對峙的,他李世民耗得起,自己耗不起,時間一長,糧草一旦用盡,軍心不隱,那時危險的就是自己了   戰爭是一本賬,會算的人才能占得先機優勢,而不會算的人,往往會陷入劣勢   作為在亂世中生存下來的梟雄薛舉是個會算的人,但架不住李世民是個更會算的人,戰爭的勝負往往不是強者擊敗弱者,而是強者被更強者擊敗   麵對著薛舉的挑釁,李世民充耳不聞,我就是不出戰,看你怎麼辦?   麵對著這麼一個對手,薛舉也的確拿他沒辦,假如歷史有如果,如果事情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們仿佛已經猜到了事情的結局,但往往事與願違,戰場上勝負的轉折是很快的,戰機稍縱即逝,勝負的關鍵偏偏就在於你能把握住勝負的機會   歷史會給你機會,但不會給你反悔的機會,這一次,薛舉抓住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