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1)(1 / 1)

德國介紹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製國家,全球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陸地邊界全長3876公裡,海岸線長2389公裡,國土麵積35.8萬平方公裡。德國行政區劃分為16個州,13175個市鎮,首都為柏林。德國人口約8443.27萬。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誌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遭受重創。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占領,德國人在廢墟上重建並推動德國迅速躋身世界科技強國之列。1949年5月西部建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10月東部成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世界著名的高端製造業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被譽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經濟總量位居歐洲首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3年德國名義GDP約為4.43萬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48]德國社會保障製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是德國的重要象征。德國人理性務實、科學嚴謹與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也成就了享譽全球的德國製造。2018年,德國成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德國於2022年1月1日起擔任七國集團(G7)主席國。   中文名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   外文名   德語:Bundesrepublik   英語: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簡稱   德國   所屬洲   歐洲   首都   柏林   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   第十二任   約阿希姆·高克   第十一任   克裡斯蒂安·武爾夫   巴登-符騰堡州   巴登-符騰堡州(德語:Baden-Württemberg)是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南部的一個聯邦州,州首府位於斯圖加特。全境為多山地區,主要有黑林山和施瓦本山。山清水秀,景色優美,旅遊業頗盛。富森林、水力資源。工業興起較晚,近三十年發展迅速。以加工工業為主,且以中小型占優勢;主要有機械、汽車、電子、化學、精密儀器等部門。鐘表業占全國五分之四強。畜牧業以養牛為主,河穀低地盛產葡萄。主要城市有斯圖加特、海德堡、曼海姆、卡爾斯魯厄等。   巴伐利亞自由州   巴伐利亞州,全稱巴伐利亞自由州(德語:Freistaat Bayern;英語:Free State of Bavaria),又譯作拜仁州、拜恩州,位於德國南部,麵積70550平方公裡,約占德國國土麵積的五分之一,是德國幅員最大的聯邦州。西北部與巴登-符騰堡州、圖林根州、薩克森自由州、黑森州諸州接壤,東部與捷克,南部與奧地利接壤。多瑙河橫貫中部,南部多冰漬壟和冰蝕湖,南緣阿爾卑斯山區,北部丘陵起伏。巴州人口約1300萬,居德國各州第二位,其中67%信奉天主教。主要城市有首府慕尼黑、紐倫堡和奧格斯堡。   勃蘭登堡州   勃蘭登堡(德語:Brandenburg,索布語:Bramborsk,低地德語:),是德國東北部的一個州,為前東德的一部分。該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弗爾河畔勃蘭登堡和奧德河畔法蘭克福。   亞琛工業大學   亞琛工業大學(德語:Rheinisch-Westf?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英語:RWTH Aachen University),創建於1870年,坐落於德國亞琛,是一所理工科為主的院校,同時也開設了經濟、人文以及醫學等方麵的專業。亞琛工大是歐洲頂尖工科院校IDEA聯盟戰略成員,也是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德國理工大學聯盟(TU9)成員。   亞琛工業大學也是每屆都入選德國精英大學計劃的大學之一。作為IDEA聯盟五所歐洲頂尖理工院校成員之一,亞琛工業大學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長期開展廣泛合作。創立150餘年,共計6人獲得諾貝爾獎,並誕生出眾多傑出校友。如錢學森導師西奧多·馮·卡門,前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前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韋鈺,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等。根據2023年泰晤士世界大學工科排行榜,亞琛工大排名世界第32位(德國第二)。又根據2022年QS世界工程技術大學排名,其位居世界第53位。其中:機械&航空航天工程,采礦工程,材料科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化學工程,物理學與天文學,化學,土木工程(50-100),建築學(50-100),計算機(86)。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90位。2024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第106位。   慕尼黑大學   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德文: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t München),簡稱慕尼黑大學(LMU),是一所始建於1472年,坐落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市中心的綜合性大學。慕尼黑大學自15世紀建校以來便是歐洲乃至世界最具聲望綜合性大學之一,也是首批入選德國精英大學的三所之一,德國U15大學聯盟、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和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成員。其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及物理、化學、醫學、數學、計算機語言學等領域均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慕尼黑大學人才輩出,名聲斐然,截至2020年10月,共有43位校友、教職工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在全球院校諾獎排名中位列16名。馬克斯·普朗克、馬克斯·韋伯、沃納·海森堡,歐姆,赫茲,貝時璋等都曾在此求學任教。慕尼黑大學在2022THE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全球第33位;在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大學在德國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59。;在2022-2023年 US.News全球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大學在德國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47。;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全球第57位。2024QS世界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大學排名第54位。   慕尼黑工業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TUM)位於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市慕尼黑,前身是巴伐利亞國王於1868年建立的“慕尼黑皇家拜仁工學院”。TUM是一所歐洲頂尖研究型大學,被認為是德國大學在當今世界上的標誌之一。TUM以卓越的創新精神和科教質量,成為首批三所德國精英大學,國際科技大學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歐洲卓越理工大學聯盟、歐洲頂尖工科大學聯盟等成員,被德國政府列為重點資助對象,享有德國最高科研經費。TUM已培養出18位諾貝爾獎,23位萊布尼茨獎,29位IEEE Fellow。TUM位列2024QS世界大學排名第37位(德國第1),2022QS世界工程技術大學排名第19位,2024THE世界大學排名第30位(德國第1),計算機科學全球第15(歐陸第2),2023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第23位(德國第1)。   TUM是德國唯一一所入選2023英國高潛力人才簽證計劃的院校。慕尼黑工業大學附屬醫院位列2023美國《新聞周刊》全球醫院排名第20位,TUM擁有歐洲最早成立的心臟醫學中心—德意誌心臟研究中心。TUM是力學之父普朗特,製冷機之父林德,柴油機之父狄塞爾,文豪托馬斯?曼,寶馬公司董事長雷瑟夫等世界名人的母校。2020年,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帝國理工學院校長賈斯特與慕尼黑工業大學校長霍夫曼舉行旗艦型合作夥伴簽署儀式。TUM合作夥伴包括歐洲宇航(EADS)、保時捷、寶馬、奔馳、奧迪、西門子、安聯等。2024年起,慕尼黑工業大學將向非歐盟學生收取最高6000歐元/學期的學費。   奧拉夫·朔爾茨   任期:2021年—今   安格拉·默克爾   任期:2005年—2021年   格哈德·施羅德   任期:1998年—2005年   德國的博物館景點   佩加蒙博物館   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位於德國柏林,有好幾個展館和一流的展品。佩加蒙博物館結合了3個部分的展覽:文物收藏館,遠東博物館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所展出的有古代希臘,羅馬,波斯等等的大量文物珍品。壯觀的宙斯祭壇是這裡最驕傲的無價之寶,其中包括來自古羅馬的米列之門,古波斯的巴比倫城門和土耳其的古代宮墻等等也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足以讓人嘆為觀止。此外,在復原古代遺址和維護古代文物方麵,佩加蒙博物館也是許多文物博物館的楷模。   柏林博物館島   柏林博物館島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群,五座廟宇類建築呈現出 6,000年人類歷史的珍貴寶物。 1999年,這裡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這說明坐落在柏林歷史中心的柏林博物館島不光是柏林博物館屆的核心,更是歐洲最大的文化投資項目。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Museum )由柏林老博物館同其後的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博德博物館及佩加蒙博物館組成柏林著名的博物館島。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館所收藏的大型歷代建築物部分最具盛名。如希臘佩加蒙神廟的祭壇、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的小亞西岸密列特的市集大門和巴比倫的依舒塔爾城門。   柏林新博物館   柏林新博物館(德語:Neues Museum)是一座位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博物館。柏林新博物館始建於1841年,設計師為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施蒂勒。1855年,柏林新博物館建成開館,因為當時博物館島上已經有一座1830年開館的柏林老博物館,故取名柏林新博物館。   布拉格攻勢   布拉格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發動的最後一次攻勢行動,該攻勢和進攻布拉格的戰役在1945年5月6日至5月11日進行,該戰役特別值得記載是因為它是在第三帝國於5月8日投降後才結束的,而戰役進行時亦出現布拉格起義。   塔裡-伊漢塔拉戰役   塔裡-伊漢塔拉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於蘇聯和德芬聯軍之間的一次重大戰役。此戰因主戰場在卡累利阿地峽中塔裡和伊漢塔拉這兩個村子而得名,在這場戰役中,蘇聯和芬蘭、納粹德國進行了血戰,芬蘭軍隊挽回了前一階段維堡戰役兵敗如山倒的局麵,為蘇芬和談爭取了一定的機會。   切爾尼戈夫—普裡皮亞季河戰役   切爾尼戈夫—普裡皮亞季河戰役,是蘇德戰爭中期蘇軍發動的進攻戰役,第聶伯河會戰的組成部分。在1943年8月26日至9月30日,由蘇聯中央方麵軍實施。庫爾斯克會戰後該部蘇軍即不停頓地向烏克蘭境內突進,矛頭指向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與南方集團軍群的接合部,作戰過程中在第聶伯河、普裡皮亞季河和索日河右岸奪取若乾登陸場,向西推進約300公裡,方麵軍主要力量由一個方向轉用於取得進展的另一方向,形成有利作戰態勢。   早期歷史   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愷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日耳曼尼亞記載於公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亞誌》。而德文中的德意誌國(,德意誌人的土地,起初為diutisciu land)來自deutsch,由古高地德語的diutisc(大眾的,指屬於或“人“的)一詞而來,該詞最初用以區別源自拉丁文及羅曼語族的地方話。diutisc一詞依序來自原始日耳曼語的tiudiskaz(大眾的),tiudiskaz又來自於teudō,teudō又承繼自原始印歐語的tewtéh(人)。   普魯士統一德意誌後的地圖   很早以前德意誌蘭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羅馬帝國(西羅馬)。   神聖羅馬帝國   843年德意誌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占領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誌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邦聯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誌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邦聯”。邦聯在法蘭克福設兩院製議會,推選拿破侖為保護人,並由拿破侖支配邦聯的外交和軍事。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哈布斯堡王朝隻能夠統治奧地利帝國(1867年改名為奧匈帝國)。   此後數年,又有23個邦國加入萊茵邦聯;德意誌地區內隻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製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加入萊茵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德意誌帝國   18世紀初,普魯士即已崛起,與奧地利爭雄於德意誌。至19世紀,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建立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反而顯得更加緊迫。[3]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德意誌邦聯成立。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此後普魯士越發成為德意誌統一的主導力量,[4]尤其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鬥爭。   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占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普魯士又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誌邦聯;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誌統一並建立了德意誌帝國。   兩次世界大戰   很早以前德意誌蘭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羅馬帝國(西羅馬)。   神聖羅馬帝國   843年德意誌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占領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誌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邦聯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誌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邦聯”。邦聯在法蘭克福設兩院製議會,推選拿破侖為保護人,並由拿破侖支配邦聯的外交和軍事。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哈布斯堡王朝隻能夠統治奧地利帝國(1867年改名為奧匈帝國)。   此後數年,又有23個邦國加入萊茵邦聯;德意誌地區內隻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製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加入萊茵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德意誌帝國   18世紀初,普魯士即已崛起,與奧地利爭雄於德意誌。至19世紀,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建立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反而顯得更加緊迫。[3]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德意誌邦聯成立。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此後普魯士越發成為德意誌統一的主導力量,[4]尤其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鬥爭。   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占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普魯士又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誌邦聯;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誌統一並建立了德意誌帝國。   兩次世界大戰   德意誌帝國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2月德意誌建立魏瑪共和國。   1933年希特勒上臺實行獨裁統治,建立了納粹德國。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後協同蘇軍迅速占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隨著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製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39—1940年,通過發動閃電戰,迅速占領了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對英國發動了空襲。   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入侵蘇聯。德國於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又陷入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的盟國意大利於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國須防禦意大利戰線。諾曼底戰役後增加了西線戰場,同盟國軍隊進一步進入德國領土。   1945年4月25日的柏林戰役中蘇軍攻入柏林城,4月30日蘇軍完全占領柏林城區,當天下午希特勒自殺,柏林防區司令打算向蘇軍統帥做出有條件的投降遭到了蘇聯方麵的拒絕,5月2日在多次交涉無果下柏林守衛軍投降,5月8日,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東德與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1945年8月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劃分占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製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占領區。   柏林墻的塗鴉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的德國占領區合並。   1949年5月23日,合並後的德國西部占領區成立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同年10月7日,德國東部的蘇聯占區成立了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1961年,民主德國修建了柏林墻阻止東德居民向西流動。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同年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製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墻”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柏林墻倒塌30年,德國東西差距縮小了嗎?   兩德統一   198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社會主義政權紛紛垮臺;   1990年,在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同意下,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1990年5月18日,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   1990年8月31日,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製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2015年10月28日,聯邦德國當選第70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8年6月8日,聯合國大會選舉德國為2019年和2020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2022年10月11日,當選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新成員,於2023年1月1日就任(連任)。   2023年4月15日晚間,德國最後3座核電站停止運行,德國核電生產正式宣告結束。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1日援引德國駐俄羅斯機構官方網站信息報道稱,德國駐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總領事館已停止運營。   文化   文學   德國在歷史上被稱作“詩人與思想家的國家”(Das Land der Dichter und Denker)。   歌德   分類   人物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塞道爾·蒙森、歐肯、海澤、霍普特曼、托馬斯·曼、黑塞、伯爾因、君特·格拉斯、赫塔·穆勒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施特萊斯曼、奧西茨基、勃蘭特   德語文學的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   美術   不少德國畫家的作品享有高度國際知名度,創作形式也相當多元。源自德國地區的卡羅琳式建築及奧托式建築促進了羅曼式建築發展,之後則以哥特式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及巴洛克建築為主。   德國作家   德國畫家、建築設計師   瓦爾特·馮·德爾·福格爾魏德、沃爾夫拉姆·馮·埃申巴赫、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弗裡德裡希·席勒、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臺奧多爾·馮塔納、格林兄弟、海因裡希·海涅、托馬斯·曼、赫爾曼·黑塞、海因裡希·伯爾、格哈特·霍普特曼、君特·格拉斯、貝托爾特·布萊希特   文藝復興時期重要藝術家:小漢斯·霍爾拜因、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浪漫主義畫家:卡斯珀·弗裡德裡希超現實主義畫家:馬克斯·恩斯特現代主義建築發展:沃爾特·格羅佩斯(創設包豪斯建築學校)、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20世紀著名建築師、提出全玻璃帷幕摩天樓)   音樂   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柏林愛樂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更是享譽世界。德國為歐洲第一大及世界第三大音樂市場。   哲學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進入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維亞各國持續發展當代分析主義。   其他   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祝活動和聖誕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遊客。德國的節慶活動很多,比如慕尼黑啤酒節、科隆“克裡斯托夫上街日”( Street Day,驕傲遊行)、柏林文化狂歡節(Karneval der Kulturen)、美因茨狂歡節、科隆狂歡節等,都是享有悠久歷史和國際聲譽的民間節慶。   德國擁有37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遺產。   德國社會重視性別平等及障礙者權利,社會及立法上也對同性戀者相當寬容,同性戀者可收養伴侶的親生子女,並自2001年起承認民事結合。德國對移民態度也有所轉變,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德國政府及多數民眾對經過資格審核的移民表示歡迎。英國廣播公司於2011年所做的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德國為正麵影響力最高的國家。   忌諱   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討厭菊花、薔薇(隻用於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忌諱核桃。   送花時禁止送菊花、玫瑰、薔薇,隻數和花朵數不能是13或者雙數,鮮花不用紙包紮。禁止送太個人化的物品。禮品包裝紙不用黑色、白色和棕色,也不能用彩帶包紮。   節日   德國每周六、日為公休日。   日期   中文名稱   德語名稱   說明   1月1日   元旦   Neujahr   -   耶穌受難日   Karfreitag   春分後第一個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前的星期五,具體日期不固定   -   復活節   Ostermontag   星期一,具體日期不固定。復活節是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天,如果月圓正好是星期天,那麼往後延一周   體育   大賽舉辦經歷   1936年柏林奧運會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   1974年德國世界杯   1988年西德歐洲杯   2006年德國世界杯   2009年田徑世界錦標賽   德國是世界上賽車運動領先的國家之一,德國盛產F1車手,其中F1歷史上最成功的車手,7次世界冠軍,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就來自德國,他創造並保持了無數F1的記錄,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員之一,其弟拉爾夫·舒馬赫原本也是F1車手,現為DTM車手,舒馬赫之後又有塞巴斯蒂安·維特爾連續4次獲得F1世界冠軍,現役車手有尼科·羅斯博格、尼克·海菲爾德、蒂姆·格洛克、蘇蒂爾等。寶馬和梅賽德斯處在賽車運動領先的製造商之中,此外,保時捷車隊已經贏得過16次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奧迪車隊則贏得過9次冠軍,德國DTM房車大師賽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房車賽之一。   田徑、遊泳、賽艇、足球、馬術、曲棍球、手球都是德國隊的傳統強項。冬季運動也是德國人的強項,在有舵雪橇、無舵雪橇、冬季兩項、越野滑雪和速度滑冰等項目中,經常在歐洲和國際賽事中奪得獎牌,著名體育明星有網壇名宿鮑裡斯·貝克爾和網球女皇施特菲·格拉芙、自行車名將揚·烏爾裡希、九球皇帝拉爾夫·蘇奎特、體操老將奧克薩娜·丘索維金娜,乒乓球名將蒂姆·波爾等。   NBA史上第一外籍MVP,達拉斯獨行俠隊的當家球星德克·諾維茨基來自德國維爾茨堡。   德國足球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列,德甲(Bundesliga),歐洲足球五大聯賽之一,德甲的平均到場人數在世界上任何職業體育聯盟中排第2,德國約有2700萬人加入體育俱樂部,全國共有91000個體育俱樂部。足球為德國最受歡迎的運動。2010—2011賽季,德甲創造了197個國家電視轉播的新紀錄。德國國家足球隊是世界杯歷史上成績最好的隊伍之一,總參賽場次第一,總積分第二,奪冠次數第二,共18次進決賽圈,13次進四強,獲得過4次冠軍、4次亞軍、4次季軍和1次第四名。德國國家女子足球隊也獲得過兩次世界杯冠軍,德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包攬男女足世界杯冠軍的國家。在2006年德國世界杯中,德國獲得季軍,2010年南非世界杯,德國再奪季軍,成為歷史上第一支蟬聯季軍球隊,新星托馬斯·穆勒獲得金靴獎和最佳新人獎。2014年巴西世界杯,德國勇奪冠軍,托馬斯·穆勒獲得銀球獎+銀靴獎,諾伊爾獲得金手套獎。德國共11次參加歐洲足球錦標賽,獲得三冠三亞,是成績最好的球隊。   德國在整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總獎牌榜上位列第三(含前東德和西德),其中夏奧會一共獲得163金、163銀、203銅,總計529枚獎牌;冬奧會一共獲得70金、72銀、48銅,總計190枚獎牌。德國統一後已經參加過五屆夏奧會,共獲得67枚金牌、56枚銀牌、81枚銅牌。   德國隊在歷屆夏奧會中的成績:   在2006年2月舉行的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中,德國共獲得11金、12銀和6銅,列獎牌榜第一位。   在2010年2月舉行的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中,德國共獲得10金、13銀和7銅,列獎牌榜第二位。   傳媒   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2022年德國各類日報的日發行總量約1460萬份,其中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約121萬份。其他全國性大報發行量如下:《南德意誌報》,32萬份;《法蘭克福匯報》,20萬份;《商報》,13.4萬份;《世界報》,7.08萬份。有各類雜誌近萬種,最重要的時事政治周刊《明鏡》2022年發行量約72.3萬份。   通訊社:德意誌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世界最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國內共有57個編輯部,在87個國家和地區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其客戶包括500餘家國內和750餘家國外新聞單位及大量非新聞機構。德新社用德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語言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采用率達100%。   主要廣播電臺:德國廣播電臺,1994年成立,分別在柏林和科隆進行廣播,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臺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德國之聲電臺,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政府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並用德、漢、英等語言播放電視新聞節目。   主要電視臺:德國電視一臺(ARD),1950年成立,由各州電臺、德國廣播電臺和德國之聲電臺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德國電視二臺(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臺,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茨。其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和私營電視臺如SAT1、RTL、PRO7也擁有大量觀眾。   飲食   德國由於身處歐洲大陸之中心,飲食文化與內陸地區之物產分布息息相關。整體上德國較為愛好肉類和啤酒(大致上德國啤酒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無酒精啤酒等六大類)。其中德國人尤其愛吃豬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製品,例如香腸。相較於歐洲中南部精致飲食,德國的傳統飲食普遍較粗獷,但仍具特色;傳統菜肴如烤豬肘、烤豬膝,常佐以土豆泥、酸甜甘藍食用。   肉類   魚類   蔬菜   麵包   啤酒   德國人普遍崇尚“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尤好豬肉類食品。德國每年人均豬肉消耗量為65公斤,居世界首位。德國的食品以香腸最為知名,香腸種類至少有1500種,全皆由豬肉製成。   魚類菜式主要集中於德國北部。這是因為德國隻有北部才有海岸線。北部海岸是波羅的海,盛產鯡魚。德國人通常會用鯡魚來卷起蔬菜製成魚卷。內陸地區魚肉都是淡水魚,來自河流,諸如萊茵河。   德國人吃的蔬菜比較普通,包括了胡蘿卜、馬鈴薯、洋蔥、生菜、卷心菜、青豆等等,通常會燉煮或用來煮湯。   德國麵包之歷史已有逾800年,種類也多,據說超過400種。差不多境內所有鄉鎮都有自家麵包工場。烤麵包圈(brezel)和農夫包是德式麵包裡最具代表性之一。前者配以粗鹽、麵粉烤製;後者則用黑麥與小麥製成。   旅遊   德國旅遊業發達。每年有大量國內外遊客在德國旅遊。德國有38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數量僅次於意大利、中國和西班牙,與法國並列世界第四,其中36個是文化遺產,僅有2處是自然遺產。著名景點有科隆大教堂,柏林國會大廈,羅滕堡,慕尼黑德意誌博物館,海德堡老城,新天鵝堡,黑森林、國王湖、德累斯頓畫廊等等。   德意誌風情   根據德國旅遊業中心(Deutsche Zentrale für Tourismus,DZT)的報告,2012年來德國的外國遊客首次超過4600萬人次,並且持續增長,遊客大部分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美國和亞洲。德國旅行,不局限於城市遊,小鎮別有一番景致。   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科隆、德累斯頓、斯圖加特、漢堡、杜塞爾多夫和紐倫堡是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十個德國大城市,最受遊客歡迎的聯邦州是巴伐利亞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巴登-符騰堡州。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著名景點   勃蘭登堡門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德語:Pariser )和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德語: des 18. M?rz)和六月十七大街(德語:Stra?e des 17. Juni)的起點,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征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1788年,普魯士國王弗裡德利希·威廉二世統一德意誌帝國建造。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曾被命名為“和平之門”,戰車上的女神被稱為“和平女神”。   勃蘭登堡門   無憂宮   位於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東部勃蘭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宮名取自法文原意“無憂”(或“莫愁”)。無憂宮及其周圍的園林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時期建造的。整個園林占地290公頃,坐落在一座沙丘上,故有“沙丘上的宮殿”之稱。   科隆大教堂   是世界上的哥特式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的萊茵河畔。廳高42米,頂柱高109米,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這兩座157.38米的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