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2)(1 / 1)

瑞士歷史   瑞士歷史上發生的一係列復雜事件導致了瑞士如今的文化差異。由於它位於中歐,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必經之路也在它境內,又位於法國、德國以及意大利半島的交匯處。因此瑞士被四周強敵所窺視。可以說,它的歷史就是一部記錄歐洲阿爾卑斯戰場上各種事件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記載當地人民極力阻止外國侵略者侵占他們國土的傳奇故事。   瑞士歷史   性質   一部記載當地人民極力阻止外國侵略者侵占他們國土的傳奇故事   瑞士地理位置對其文化有何影響?瑞士歷史中的哪些事件對其文化差異產生了重要影響?瑞士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瑞士人民如何極力阻止外國侵略者侵占他們國土?瑞士歷史中阿爾卑斯戰場上的哪些事件最為著名?瑞士的地理位置對其被四周強敵視為威脅有何影響?瑞士文化中有哪些元素是源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瑞士如何應對其地理位置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歷史簡述自史前至瑞士聯邦的成長勃艮地戰爭施瓦本戰爭與法國的戰爭改革運動工業化大革命的沖擊經濟發展內部政治困難轉折點瑞士   歷史簡述   瑞士從4、5萬年前起就開始有人類居住。公元前九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末,這裡先後產生過哈爾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公元前 2世紀大部分瑞士領土被凱爾特的海爾維第部族占領,公元前58年被凱撒的軍隊征服,遭羅馬帝國的統治達 400年之久。公元3~7世紀,日耳曼部族阿勒曼尼人侵入瑞士東部和北部,並在此定居,這些地方成為以後瑞士的德語區;勃艮第人侵占了西部,這裡就是以後瑞士的法語區。萊茵河以北地區仍保持羅馬遺風,成為羅曼什語區。後來提契諾州加入瑞士聯邦,成為瑞士的意大利語區。774年,瑞士領土全部並入法蘭克王國。11世紀起,汝拉山脈以東的勃艮第地區、阿勒曼尼公國和阿爾卑斯山以南地區均歸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此後瑞士領土被分裂為許多獨立和半獨立的伯爵領地、封建領主領地以及貴族共和國。策林根、基堡、薩瓦和哈布斯堡四大家族先後在瑞士爭權奪利,最終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瑞士最大的封建領主。   1291年,瑞士中部三個森林州施維茨、烏裡、翁特瓦爾登在哈布斯堡家族衰落之際結為“永久同盟”,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奠定了瑞士作為獨立國家的基礎(見瑞士永久同盟)。14~15世紀,同盟擴大了領土並加強了軍事實力。盧塞恩、蘇黎世、楚格、格拉魯斯、伯爾尼各州先後加入同盟,1370年簽訂了八州《牧師憲章》,結成聯邦。   1481年弗賴堡和索洛圖恩參加聯邦,簽訂了《施坦斯協議》。1499年瑞士聯邦拒絕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國改革計劃,從而導致士瓦本戰爭,結果瑞士人獲勝,簽訂了《巴塞爾和約》,取得了實際上的獨立。巴塞爾、沙夫豪森於1501年、阿彭策爾於1513年,先後加入聯邦,聯邦增加到13個州。此時瑞士聯邦尚無常設的中央機構,隻是定期召開全聯邦會議。   瑞士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中恪守中立,有利於國家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根據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瑞士被國際上確認為獨立國家。16~17世紀期間,瑞士經濟衰退,農民多次爆發起義,新教各州與天主教各州爆發內戰。新教在瑞士的勝利,促進了瑞士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18世紀起,瑞士各大城市先後爆發反對城市寡頭政治的起義。1798年春,法國軍隊進入瑞士,占領伯爾尼,瑞士13個州的聯邦瓦解。同年4月,有22個州參加的海爾維第共和國在法國支持下宣告成立,通過了法國模式的憲法。從此,瑞士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依附於法國。1803年2月拿破侖廢除了海爾維第共和國,恢復了瑞士聯邦製。拿破侖帝國崩潰後,瑞士聯邦製訂新的聯盟條約,宣布嚴守中立,1815年11月20日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此後,瓦萊州、日內瓦州、納沙泰爾州等相繼加入聯邦。定都伯爾尼,瑞士成為一個統一的聯邦製國家。   1848年通過的新憲法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保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均保持中立,未遭入侵,平安渡過了戰爭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局相對穩定。從1959年起,一直由激進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社會黨和中間民主聯盟四黨聯合執政。   瑞士於2002年加入聯合國,還參加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50年9月14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自史前至瑞士   塞爾特瑞士   從鐵器時代的公元前850年以來這塊將成為瑞士的土地西部住著塞爾特人,東部住著雷蒂亞人。部落之間大致的界線從康斯坦茨湖經由林特(Linth)河穀至哥達。塞爾特部族中最強大的赫爾維蒂(Helvetii)控製著侏羅和阿爾卑斯山脈之間的大部分地區。由於來自日耳曼部族的壓力,公元前58年他們試圖遷徙到高盧西南部,但是羅馬人不準許他們離開。高盧戰爭的最初一仗就被凱撒所敗,赫爾維蒂的幸存者隻好以羅馬的附屬者(有特權的盟友)身分回到其瑞士的土地上,從而填補一塊空白,否則很可能促使日耳曼人進一步蠶食。   羅馬統治時期   公元101~150年塞爾特人、雷蒂亞人和羅馬人住在一起幾乎從未有過不和。羅馬人擴大塞爾特人原居住地並建起新的城鎮。他們改進水供應並建起競技場和戲院,最佳例子可見於奧格斯特(Augst)和阿旺什(Avenches)。維拉斯(,設防農場的一個類型)也建立起來,為農業開發也為將羅馬勢力擴散至周圍鄉村提供基地。   南部運至北部有新的水果農作物和蔬菜。盡管羅馬立法者阻止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生產葡萄酒,但葡萄藤仍被引進北方。為了增加小麥、牛和乳酪的出口,也為了在羅馬和帝國的北方前哨基地之間提供較佳的交通路線,道路被延長並穿越中部地區,而且加以改進。   野蠻民族入侵   第一次野蠻人入侵發生在公元259年。到公元400年羅馬瑞士已經瓦解,羅馬化的塞爾特人的土地被勃艮第人和阿勒曼尼人等日耳曼部族所占。勃艮地人數量較少,占領瑞士西部。他們雖然維持政治控製,但卻與原來的故土失去聯係,被羅馬塞爾特人同化。瑞士法語區幾乎就是5世紀後勃艮地人定居的那片土地。   6~7世紀阿勒曼尼人大規模遷徙,深入到萊茵河以南。他們的人數比勃艮地人多得多,並與萊茵河北麵的親屬保持接觸,他們所開拓的土地隻有一部分受到羅馬影響,從而更易於將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強加於塞爾特人。6~13世紀日耳曼人的霸權主義逐漸從羅伊斯河向西滲透到薩林(Sarine)河。阿勒曼尼人還向萊茵河上遊各地推進,把塞爾特人趕到阿爾卑斯山區。在格勞賓登河穀的這些塞爾特後裔說著瑞士的第四種語言--羅曼什語。   5世紀晚期和6世紀早期,勃艮地人和阿勒曼尼人都處於法蘭克人的控製之下,後來他們成為查理曼帝國的一部分。843年,查理曼逝世後不到30年,《凡爾登條約》將瑞士瓜分給他的孫子們。洛泰爾一世(Lothar I)的中部王國包括勃艮地人的住區,即阿勒河以西,而阿勒曼尼亞(即萊茵河的北麵和南麵)形成日耳曼路易二世的東法蘭克王國。至1000年,後來成為瑞士的土地又被分成12個主教管區,最大的4個為洛桑、康斯坦茨、瓦萊和庫爾。   王朝的瑞士   日耳曼人支配的神聖羅馬帝國下的瑞士地區於11世紀再次統一,但是帝國的漸趨衰敗遂產生一種類似獨立國家的鬆散聯邦,使劄林根(Zahringen)、薩伏依(Savoy)、基堡(Kyburg)和哈布斯堡(Habsburg)等家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於13世紀初以地區勢力脫穎而出。11和12世紀由這些家族所興建的新城市為不斷增長的商人提供安全的駐足之地,這些商人都與西歐迅速擴張的貿易有關。許多設防中心有雙重功能,既能防禦新獲得的土地又可作為王朝進一步擴張的前哨地。   哈布斯堡家族   13世紀末哈布斯堡家族成為瑞士居統治地位的家族。他們原建於1020年的城堡具有戰略意義地坐落於離阿勒河、羅伊斯河與利馬特(Limmat)河匯流處的幾哩之內。哈布斯堡的勢力及領土擴張威脅著瑞士中部的一些小社團的獨立,各種突如其來的事件促成瑞士聯邦的建立。   聯邦的成長   1273年烏裡(Uri)、施維茨(Schwyz)和翁特瓦爾登(Unterwalden)直接歸屬哈布斯堡管轄。王朝已經控製從萊茵河至琉森的聖哥達路的北口,現又欲將該城以南的瑞士中部河穀並入自己的版圖之內,以達到全部控製這條通道的目的。社團的代表們對這種入侵甚感震驚,在四森林州湖(Lake Vierwaldstatter)上遊的呂特利(Rutli)舉行一次會議,並於1291年8月1日簽署一份公約保證共同對付所有敵人。這份公約是永久同盟( League)的開始,也是瑞士聯邦的基礎。1991年瑞士人慶祝其國家的700年歷史。   14世紀早期哈布斯堡家族極欲取得羅伊斯河穀和聖哥達山口的控製權,乃發動一場復雜的鬥爭以對抗諸森林州。1315年遭到挫敗,1291年的同盟再次受到肯定和加強,成為1798年前各州之間關係的法律基礎。戰爭原來的目的是要阻止哈布斯堡進一步的蠶食,至此則直接指向除掉哈布斯堡在聯邦區域之內的所有封建權利,這種鬥爭斷斷續續進行150年。   聯邦的地理麵積很快地擴大,原社團無法忍受長久的被包圍狀態。至14世紀末聯邦從阿爾卑斯穀地越過中部地區向西擴張,從北麵的蘇黎世河直至瑞士法語區的東部邊界。琉森(1332)、蘇黎世(1351)、楚格(Zug,1365年成為永久的聯邦成員)以及格拉魯斯(,1388年起成為永久的成員)都成為聯盟的一部分(有些資料記載楚格和格拉魯斯加入聯邦的時間為1352年)。新的成員以提供額外的歲收、人力和政治與戰略的能力而增強聯邦的實力。不過,原3個山地州失去舊的同一性。所幸,對哈布斯堡共同的強烈敵視足以克服使年輕聯盟緊張的差異。1394年在此後兩次決定性的軍事失敗之後,哈布斯堡已無法維持對烏裡、施維茨和下瓦爾登的統治,而緊急的是要守住其餘萊茵河以南的屬地。   15世紀初,8個州發現它們被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所統治的土地包圍著,即米蘭、薩伏依和勃艮地。由於易受到攻擊,瑞士人從其原來防禦戰術轉為攻擊戰術以保護自己的領土。萊茵河以南最後一個奧地利前哨基地阿爾高(Aargau)介於蘇黎世、琉森及伯恩之間,於1415年被攻奪,來自西南方薩伏依的威脅在瓦萊州加盟聯邦時被避開了。15世紀中期在加盟方麵有反覆進出,聖加爾、阿彭策爾(Appenzell)、沙夫豪森和米盧斯加盟聯邦。米盧斯自由帝國城控製著佛日山脈(Vosges)和侏羅山脈之間的貝爾福隘口(Belfort Gap,勃艮地山口)。城內的奧地利人和持不同政見的派別均試圖控製萊茵長峽穀和通過山口的巴黎盆地之間的有利可圖的貿易。為減少這種危險,市民與伯恩和索洛圖恩(Solothurn)訂立一份25年防禦條約。   勃艮地戰爭   接下來發生的一係列事情直接導致勃艮地戰爭。瑞士人在進行不成功的攻打瓦爾茨胡特(Waldshut)的戰役後,奧地利人答應瑞士人一大筆錢作為和解的部分條件。勃艮地公爵大膽的查理提供這筆錢,從而獲得奧地利領土的控製權,即從亞爾薩斯(Alsace)至萊茵河城鎮萊茵費爾登(Rheinfelden)和瓦爾茨胡特這一帶地區。萊茵河沿岸的奧地利勢力旋即被勃艮地人所取代。   奧地利在認識到勃艮地人無意幫助他們要回瑞士的土地,而是自己接管原先屬於他們的領土之後,遂與瑞士和法國結成聯盟。在一係列的決定性遭遇戰之後,以勃艮地在有城墻的城市穆爾滕(Murten)的失敗而告終,這個城市防守著進入伯恩的西大門,瑞士人粉碎了查理想重建洛泰林基亞帝國(Lotharingian empire)的美夢。   在勃艮地戰爭中曾幫助過伯恩的弗裡堡和索洛圖恩於1481年加入聯邦。從而,伯恩、琉森、蘇黎世、弗裡堡和索洛圖恩5個城市州現與烏裡、施維茨、翁特瓦爾登、格拉魯斯和楚格5個鄉村州保持平衡。   施瓦本戰爭   伯恩把西麵的勃艮地擊退之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初出茅廬的統治者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1493~1519年在位)企圖在他領地之內重掌控製權,包括瑞士在內。瑞士東部各州以與格勞賓登州聯盟擺出防禦姿態予以回應,格勞賓登州是以3個社團組織起來的一個迷你聯邦。馬克西米連加入施瓦本同盟(Swabian League),這是德意誌南部諸公國組織起來的一個聯盟,以阻撓瑞士的擴張,並於1499年進攻格勞賓登州。格勞賓登州請來瑞士人,於是為瑞士獨立的最後一場戰爭,士瓦本戰爭就此沿著萊茵河從巴塞爾至福拉爾貝格(Vorarlbefg)爆發。1499年9月22日於巴塞爾宣布和平,馬克西米連遂放棄自己的計劃,從而非正式地承認瑞士的獨立。   兩年之內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巴塞爾和沙夫豪森的萊茵領地成為聯邦的正式成員,1513年阿彭策爾也成為聯邦的一員。在法國大革命之前13個獨立州聯合起來成為聯邦的情況一直未變。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與法國的戰爭   在施瓦本沖突之後,瑞士又陷入與法國、奧地利和意大利為爭奪生死攸關的波河穀之爭(意大利戰爭)。16世紀早期法國轉而對抗意大利。起初瑞士人支持法國,但是後來他們又與意大利聯盟。武裝沖突的結果將法國趕出波河穀,但勝利是短暫的,法國軍隊很快又回來安營紮寨,受到波河穀白楊樹的遮蔽。1515年9月一支意氣消沉、四分五裂的瑞士軍隊在米蘭東南麵的馬裡尼亞諾戰役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損失8,000人以上。對於打敗仗的瑞士來說,和平條款是非常慷慨的。他們保住今日提契諾的大部分和他們在南方所要求的所有領土,隻多莫多索拉()除外,這是守衛進入辛普倫山口(Simplon Pass)的南大門。這種好心的和平條款使得原交戰國雙方維持250年的和諧關係,並且為瑞士帶來極重要的經濟成果。由於這兩國之間一直保證自由貿易,因而較大的市場成為瑞士工業的一個促進因素。法國不論何時試圖采取保護關稅法,瑞士商人就援引和平條款。   法國持續對瑞士傭兵的需要,為瑞士保持其貿易特權提供了達到目的的手段,從而給與他們較優於德國和意大利的條件。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一直為瑞士產品保留主要的市場。   馬裡尼亞諾戰役   馬裡尼亞諾的失敗標示著走向中立的第一步。瑞士認識到關於在他們邊境線以外的領土,任何政策都不會得到他們的語言和宗教各集團的同意。他們或卷入鄰國奧地利、法國和意大利等國的事務中,從而毀掉聯邦,或保持獨立,兩者必居其一。在16世紀蹂躪歐洲的宗教戰爭期間,這種觀點得到加強。   改革運動   在與法國達成和解之後不久,瑞士就受到改革運動的影響。接著就是一個時期的內部鬥爭,這對形成這個國家的人文地理方麵有其作用。城市(尤其伯恩、巴塞爾、日內瓦、洛桑、沙夫豪森和蘇黎世等主要中心)遠比保守的鄉村州能接受諸如茨溫利(Huldrych Zwingli)、約翰·加爾文和約翰·諾克斯(John Knox)等人的改革說教。結果造成新教和天主教區域的不規則模式超越語言和自然地理的界線,如今日所見。   盡管16世紀時發生兩個宗教派別的鬥爭,但茨溫利死於卡佩爾戰爭,再加上三十年戰爭,一場大內戰總算幸免。加之,兩個宗教派別都忠於瑞士勝過忠於思想體係,並在破壞性的三十年戰爭中,他們彼此合作維持瑞士的中立。最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終於結束戰爭並承認瑞士獨立,瑞士經過350年的鬥爭終於擺脫奧地利帝國的統治。   西伐利亞和約   工業化   17和18世紀是和平、繁盛時期。存在於瑞士某些社團中的工業可追溯到14世紀,現在又進一步擴大了,為將來的發展和多樣化打下基礎。瑞士在三十年戰爭中所持的中立立場對經濟大有好處。難民的流入對改善舊工業尤其重要(例如紡織業),同時對建立新企業也有所幫助。瑞士商人出售自己的產品,並在交戰國中充當外國貨運轉的中間人。   主要從經商和手工藝品積累起來的資本可為工業擴展提供資金。由於內陸的瑞士既無船運企業又無所屬殖民地,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目標。因此,到17世紀末160萬瑞士人中有1/4從事紡織業和鐘表業。   1785年在汝拉州東部和中部地區建立絲、麻、棉的紡織廠。法國大革命前棉布製造是瑞士最重要的工業。紡織業雖源自14世紀,但是在17世紀前一直未有建樹,直到17世紀難民引進細紡和平紋紡,紡織業才有所改觀。從英國自由進口的廉價機織線在法國大革命的混亂中席卷瑞士之前發出最後興隆繁榮的火花。   16世紀法國和意大利難民將鐘表製造術引進日內瓦,至18世紀末該市已有1,000名師傅和幾千名的學徒。但是,對納沙泰爾州鐘表業的建立,難民們並未發揮什麼作用;納沙泰爾的精確冶金術早在16世紀就有了。   大革命的沖擊   瑞士盡管經濟得到發展,但是其政治機構對法國革命所釋放出的暴力未有所準備。13個州的赫爾維蒂聯盟(Helvetic )沒有一個中央政府,每個州有其自己的軍隊,宗教的對立依然存在,鄉村州對城鎮持懷疑態度,小州對大州懷有嫉妒之情。   雖然親法和反法兩種情緒並存,但瑞士仍試圖保持中立。該國在通過辛普倫山口的巴黎-米蘭主乾道上的戰略位置對法國是生死攸關的,同樣對控製大聖伯納山口也至關重要。因此拿破侖在征服意大利北部之後就入侵瑞士,並於1798年3月5日占領伯爾尼。古老的13州聯邦至此即告結束。   法國人建立赫爾維蒂共和國,其持續時間為1798~1803年。這個政府由於內部不和而垮臺。一部在巴黎起草的憲法根本無視瑞士的傳統而強行通過。占領軍像對待附庸國一樣對待瑞士,並且將之變成法國人及其敵人的戰場。國際上的混亂日趨惡化,瑞士於1803年陷入無政府狀態之中。在此關鍵時刻,拿破侖以調解決議書插手,這個國家才穩定下來。   雖然失去某些領土,但是瑞士幾乎巋然不動。13州重建起來,加上6個新州--聖加侖、格勞賓登、阿爾高、圖爾高、提契諾和沃州。這19個州組成赫爾維蒂聯邦。   在拿破侖戰爭其餘時間裡瑞士仍保持中立,但是由於大陸封鎖,工業(尤其紡織業)深受其害。1815年拿破侖帝國瓦解後,維也納會議承認這個聯邦永久中立。三個古老的同盟者∶瓦萊、納沙泰爾和日內瓦加盟,遂形成25個州(第26州汝拉從伯恩州的操法語天主教區分離出來,於1974年加入聯邦,1979年成為州)。   經濟發展   經濟的主要發展時期始於1815年。農業普遍有所改進,旅遊業尤其因有來自英國的遊客而開始發展。但是經濟中的工業部門收獲最為顯著。大陸的封鎖將英國排除於歐洲市場之外,最初給紡織業帶來有害因素,遂逼使瑞士采用機器紡織使之現代化。   第一座大型工廠在1802年建於蘇黎世州。棉紡織業引起機器製造業的誕生,機紡廠的數量陡增。至1810年棉紡織業所需線中的25%由家庭供應,此後不久瑞士就完全不再依靠外國供應。   瑞士未來的經濟生活模式已開始形成。瑞士工業必須出口方能發展。它依賴廉價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因此自由貿易是一種需要。對外國保護主義的威脅由越來越多的專業化和較深入細致的職業訓練來對付,而不是給以報復性的關稅。還有,瑞士公司開始在其他國家設廠。   內部政治困難   不幸的是,這個物質繁榮的紀元卻不能免受政治問題的困擾。調解決議書與拿破侖一起消失,取代它的是一份新的聯邦公約,它再一次將瑞士建為主權國家的聯邦,它們的聯合隻是為了共同的防禦和維持內部秩序。因此,要製訂和執行一個統一的對外政策仍然是不可能的。此外,瑞士還被法律的障礙所隔離,因為每一個州都有自己的法律、貨幣、郵政、度量衡和軍隊。自由居住在任何州的權利也隨著調解決議書宣告結束,因此每個州的居民視他州的居民為其他國家的國民。更有甚者,公民自由幾乎不存在,宗教的差別重新抬頭。   這些深深的宗教分歧導致1845年組成一個天主教諸州的分離主義者聯盟(Sonderbund),其成員有琉森、烏裡、施維茨、翁特瓦爾登、楚格、弗裡堡和瓦萊。1847年7月聯邦議會代表其他州宣布分離主義者聯盟與聯邦公約不相容,應立即解散。從而爆發僅持續25天的內戰,以聯邦軍隊的勝利告終。僥幸無甚大傷亡,使和解較順利地實現。   以美國憲法為藍本的一部新憲法於1848年誕生,1874年進行修改。憲法中明確闡明的政治機構尚存在。統治權在州和聯邦政府間進行劃分。參加聯邦政府的代表或由全國人口中多數選舉產生或由州選舉產生,從而為小州也提供國家代表名額。一個統一的對外政策終於成為可能。此外,國家現掌管著海關、貨幣、度量衡和郵政,還保護所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並促進全國福利的提高。   轉折點瑞士   近代瑞士歷史上1848年是個轉折點。這個時期之前內部鬥爭是瑞士政治生活的一個事實,此後在種族和宗教這兩條線上大的內部危機沒有了,國家開始欣欣向榮。由於政治穩定,瑞士就能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上。   鐵路的擴展   鐵路網的迅速擴展加強了瑞士在橫跨東西、南北歐洲通道上的戰略地位,從而幫助它維護國家的中立立場。1847年第一條鐵路在蘇黎世和巴登(Baden)之間通車。至1860年已有966公裡(600哩)的鐵路由私人公司在中部地區的城市之間鋪設。到1876年時使用的路線已超過2,000公裡(1,200哩)。   為要與橫穿阿爾卑斯的森尼斯山和布倫納山口的鐵路線競爭,瑞士與意大利和德國行業磋商建築聖哥達隧道。經過10年的開鑿,以勞工的騷動和約167名工人死亡為標誌,15公裡(9.3哩)的隧道終於在1882年開通,當時是世界上最長者。20世紀早期在瓦萊州布裡格(Brig)和意大利的多莫多索拉之間的19公裡(12哩)長的辛普倫隧道和將巴塞爾和伯爾尼至布裡格和米蘭連結起來的14公裡(9哩)長的勒奇山隧道(Lotschberg)也向鐵路交通開放。   瑞士的中立   普法戰爭期間瑞士保持中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盡管國內種族間有分歧,但仍保持中立。戰後,瑞士的中立地位再次被《凡爾賽條約》所確認,確認瑞士的中立是維持和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20年的《倫敦宣言》進一次鞏固其中立,當時國際聯盟會議上承認瑞士的永久中立,並以1815年條約為據,宣稱保證其領土完整,這符合總的和平利益,因此符合聯盟的原則。   1920年5月瑞士投票要求加入國際聯盟,其總部在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堅持下設在日內瓦。在紛亂的30年代,國際聯盟的解體使瑞士放棄集體安全而重申自己絕對中立的舊地位。他們擔心發生最壞的情況,便從心理上、經濟上和軍事上都作好應付任何可能發生的沖突的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聯邦議會發布中立宣言,這個宣言以強大的陸軍和空軍為後盾。在隻有4,000,000總人口中最後有850,000士兵被動員起來。阿爾卑斯山脈中有一個稱作內堡(reduit)的堡壘已作好準備,因此即使中部地區的城市失守,瑞士軍隊仍能與納粹作戰。盡管它被納粹和法西斯軍隊所包圍,瑞士卻是中歐唯一幸存的民主國家。因素有三∶第一,如果發生入侵,瑞士將摧毀阿爾卑斯山脈中的道路和鐵路線。第二,瑞士軍隊是一支難對付的戰鬥部隊。最後,瑞士軍隊將充分利用其高山的地形優勢。   瑞士嚴守中立一直堅持到今天,雖然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站在聯合國這一邊。1986年瑞士以3∶1的表決票數反對加入聯合國。不過瑞士的軍隊卻為聯合國的維持和平任務而接受訓練。   戰後經濟狀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時期瑞士的經濟全速發展,很少有失業情況。但由於70年代早期的衰退,它采取了重新組織瑞士工業使之合理化的政策,尤以建築業和鐘表業為重點,並且將外國勞工遣回本國。據統計,1973至1976年間就有400,000多工作職位被取消。不過,90年代早期瑞士居民中超過100萬外國人。   瑞士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的成員,1973年它與歐洲共同體(EC)達成協議,為製造品逐漸建立一個免稅貿易區。瑞士觀點的若乾重要條款已載入合約中。瑞士對內部事務和政策的自主權並不危及中立,因此予以保留;在瑞士的外國工人不得自由行動;瑞士不受歐洲共同體的共同農業政策約束;瑞士不卷入歐共體與其以外國家的關係。與歐共體合約的有效期至1993年1月,以幫助進一步鞏固瑞士的經濟。瑞士配合歐洲的統一體而又保留與中立有關的政治和外貿事務的行動自由。然而,出口品獲得免稅進入擁有3.25億歐共體消費者的市場(德國合並後超過3.4億),接近1991年瑞士出口的58%,此時瑞士自詡國民平均所得是世界工業國家中最高者。   由於1992年12月31日開始實施一項基本上改變的政策,遂為12個歐共體國家創造一個開放邊界線的單一市場。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被迫與歐共體達成一項協議,藉以產生一個連接歐共體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歐洲經濟區,成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會員進入更為強大的歐共體的前奏曲。雖然聯邦政府支持這種行動,但是任何協議還需由各州正式批準。因此情況就是如此,如果瑞士加入歐共體,明顯地就要削弱其中立性和自1815年以來將瑞士治理得如此之好的傳統。   現存的挑戰   瑞士的歷史發展可大致分成3大階段。第一,居民必需使其生活適應崎嶇多山的地形。第二,為了捍衛領土,人民必需抵抗鄰近強大民族的侵略。第三,他們必需打造一套可以維持該國人民生計的經濟體係。從大體上看來,瑞士人在這3個階段的表現可謂成就不凡。   然而瑞士所麵臨的挑戰則要復雜得多了。首先是自然環境的挑戰。在麵對現代工業社會的強大攻勢,瑞士人必須設法保持他們獨特的地理的與環境的統一性。現代的工業社會產生了嚴重的空氣汙染,也把鄉間的大片地區轉變成采石場、垃圾場和水泥建築物。其次是來自人類的挑戰。在一方麵,國家必需針對日益增多的政治難民製定公平的政策,而不斷攀升的政治難民人數正反映了瑞士令人贊賞的民主製度的特色。在另一方麵,諸如酗酒、藥物濫用和愛滋病等嚴重的內部社會問題也必須以人道主義的立場來處理。解決這些挑戰的各種嘗試、努力,將會是瑞士直到21世紀的重大課題。   幾個世紀以來,因被阿爾卑斯山環繞的地貌,再加上受到不斷湧入的異國文化和思想的影響,令瑞士成為一個有著豐富多彩傳奇故事的國家,在這個小小的山國流傳著許多千奇百怪有關靈魂、魔鬼、女巫和龍的傳說。   威廉·泰爾應該是瑞士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有關他從兒子頭上射中蘋果的傳奇故事甚至傳到了遙遠的中國,這位血氣男兒的英雄氣概還體現在敢於違背指令,拒絕向惡勢力代表的帽子行禮。   目前在蘇黎世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個名為“來自阿爾卑斯的傳說”的展覽,其中就有關於威廉·泰爾的傳奇故事。   展覽展示了威廉·泰爾故事的不同版本,還包括一把他可能使用過的弩箭。   直至20世紀,像這樣的歷史傳奇在塑造瑞士的民族身份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泰爾這位來自烏裡州的勇士,其實隻是瑞士眾多傳奇故事中的人物中的一位。在瑞士這些古老的神話和故事中,瑞士的多樣性被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些民間傳說,令人對瑞士的地貌、山脈、山穀、城鎮和景觀都有所想象。    Schwab給我們介紹了一些瑞士最著名的傳奇故事。   威廉·泰爾從兒子頭上射蘋果的場景被做成了剪紙。 Landesmuseum Zurich   展覽中的一個傳說講述的是魔鬼橋的故事,它橫跨烏裡州羅伊斯山穀(Reusstal)的舍倫倫峽穀(Sch?llenenschlucht)。傳說中講到,建橋的難度之大,以至於束手無策的村民隻好向魔鬼求助,而作為酬報,魔鬼要求得到第一個過橋的人的靈魂。   一個聰明的農夫巧妙地應付了魔鬼這一要求,他讓一隻山羊最先過橋,也有說法是一條狗,但無論是山羊還是狗,最後的結果是,魔鬼盛怒之下,一不小心連人帶動物一起掉進了河裡。   民間傳言,每年十月底,都會有一隻白色的馬雷瑪牧羊犬夜裡從橋上跑過,據說這是魔鬼依然在尋找那個欺騙他的人的靈魂。   一張明信片上的魔鬼橋傳說。 Landesmuseum Zurich   懲戒邪惡   傳說的內容不僅涉及到戰勝邪惡,也涉及到端正行為,錯誤的行為往往會伴有嚴厲的懲罰。   “這些傳說是為了告誡人們,如果他們偏離了正常行為的軌道,走上了歪路,會有嚴重的後果,”策展人Schwab說。   比如在Blümlisalp的故事中,一個自私的牧羊人在他肥沃的阿爾卑斯牧場上過著富裕的生活,而下麵山穀裡的人卻在挨餓。他拒絕與窮人們分享他所擁有的東西,並看不起那些窮困潦倒的人。他後來受到了懲罰-肥沃的牧場變成了由巖石和冰塊組成的荒野。   女巫也是這次展覽中的主角,或許這是因為瑞士在屠殺女巫這件事上一直保持著紀錄。例如,有一個關於女巫的故事,據說她被燒死在火堆裡,有人說她被判刑是因為她與一個巫師有染給自己的丈夫戴了綠帽子。   在瑞士法語區,曾約有3500人被當作女巫處死-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這方麵的數字超過瑞士。這是因為在當時那種時代,所有災難和大流行病的到來,都必須找一個人來承擔罪過。   正如Schwab在視頻中說的那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遭懷疑的人毫無出路,他們被施以酷刑,直到他們最終“招供”為止。然後他們就會被處決。   女巫在做法變天。 Albertina, Wien   傳說得以延續   如今瑞士人已不再用魔法和器具來對付“Toggeli”這種能進入他們睡夢中的東西了,但他們似乎有意要讓他們的傳說流傳下去:在許多瑞士的民間節日中,總能找到傳說中的內容。   例如,每年舉行的一場獨特的滑雪比賽就是為了紀念的女巫,參賽者都裝扮成女巫的樣子從瓦萊州的山坡上滑下來。除此之外,瑞士各地還有許多敲鑼打鼓的遊街活動,這是為了驅趕冬天的幽靈,如阿彭策爾州鄉村中的“Silvesterchl?use”遊行。   在伯爾尼高原地區的英特拉肯小城,有一個“Harder-Potschete”節,是為了慶祝光明驅趕了黑暗,在這個節日上代表亡靈的蒙麵人會在英特拉肯的大街上走過,嚇唬路人。   每年四月的同一天,蘇黎世都會隆重地點燃雪人“B??gg“。我們會有一個怎樣的夏天,據說取決於“B??gg”的頭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爆炸。   這些傳說也在戲劇、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中得以復活。就像Michael Steiner在2010年以同樣的標題拍攝了一部反映阿爾卑斯山傳說“Sennentuntschi”的影片。   1940年,好萊塢製作了一部名為《大力水手遇到威廉·泰爾》的動畫片,其中大力水手扮演兒子,頭上頂著一罐菠菜罐頭當靶子。1958年由Conrad Phillips主演的一個英國電視連續劇和1960年的一部好萊塢電影都是以這個瑞士傳奇故事作為腳本拍攝的。   瑞士人似乎對於發生在夜間的事情分外感興趣,在我參觀瑞士國家博物館的那天,看到許多孩子的身影,他們目不轉睛地聆聽傳奇故事的樣子非常可愛。現在傳奇起到的教育作用可能已經減少,但這些傳說能夠長期地流傳下去應該是無可置疑的。   傳說瑞士人的祖先是凱爾特人的一個分支,期間瑞士民眾被羅馬帝國/日耳曼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分別統治過。他們每天過著風雨飄搖的日子。今日我們翻開瑞士的歷史篇章,裡麵會述說一段傳奇的故事,事不宜遲,跟上預科君的腳步回到神聖羅馬帝國時代。   在神聖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瑞士的山民在阿爾卑斯山的懸崖峭壁上建起了一座橋梁,著名的“魔鬼橋”,該橋梁的建立仿佛打通了瑞士的奇經八脈,北達德意誌、南至意大利,來往的人流帶來了商貿活動,促進了瑞士三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分別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烏裡、施維茨以及翁特瓦爾登。   統治烏裡、施維茨的哈布斯堡家族可是臭名昭著的統治者,自從三地經濟得到發展,其統治的手法也愈加殘暴,通過派遣軍官,對其統領的地區的民眾進行嚴厲控製及殘酷剝削。三地的民眾對這些軍官可是恨之入骨,但也不得不向這些兵強馬壯的軍官低頭。有一位叫蓋斯勒的官吏清楚地知道民眾的憤慨,為了摧殘民眾的怨恨同時展示自己的官威,他在烏裡首府附近的一棵菩提樹下樹立了一根木樁,掛上了他的帽子,強迫經過的民眾對帽子鞠躬敬禮。若違背該命令,將會對該民眾執行死刑。   有一天,烏裡著名的獵手威廉·退爾經過了這棵菩提樹,他沒有向這頂帽子鞠躬。因此招來的厄運,於第二天他被傳喚至烏裡廣場,勒令當眾認罪。蓋斯勒知道退爾是個優秀的弓箭手,如果退爾可以拿弓箭射中自己兒子瓦爾特頭上的蘋果,則可饒他一命。退爾拿著弓箭朝著自己兒子的方向,拉滿弓,在此千鈞一發之際,隻聽“嗖”地一下,蘋果應聲碎裂。民眾懸著的心還沒放下,此時蓋斯勒發現退爾還隱藏了另一隻箭,並逼問退爾為何藏匿此箭,退爾毫不猶豫地告知若未能射中兒子,自己第二支箭的目標就是蓋斯勒!此時蓋斯勒勃然大怒,命手下把退爾抓起,押上通往監獄的船。   在押送退爾乘船至湖心之時,湖麵忽然狂風大作,刮起一陣陣巨浪向船襲來,軍官們由於缺乏駕船經驗,隻能替退爾鬆綁,讓他來掌舵!鬆了綁的退爾瞄準時機跳上岸,一腳把船踹回巨浪之中,退爾則消失的無影無蹤。藏匿的第三天,退爾帶著弓箭躲在聖哥達通往盧塞恩的一條狹窄小巷裡,藏在此處的一棵大樹後,對途經這裡的蓋斯勒就是一箭,蓋斯勒當場一命嗚呼!   威廉退爾紀念碑   感謝德國詩人弗裡德裡希·馮·席勒及他的戲劇《威廉·退爾》讓英雄的形象更加生動展示出來。另外,現今5瑞士法郎的硬幣背麵印著威廉·退爾的畫像,雖然歷史學家對退爾的這段傳奇故事有著較大的爭議,但退爾的英雄形象已經成為瑞士民眾反壓迫、爭取自由和獨立的象征。英雄不問出處,他永遠地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欲知瑞士的歷史如何發展,請聽下回分解。還是那句話,與預科君一起探索瑞士的歷史,讓B.H.M.S.廣州預科中心的同學們在去瑞士之前,學習一下瑞士的歷史,讓自己更快速地融入這個國家。   倒映在日內瓦湖上富有浪漫色彩的城堡,曾經吸引了盧梭、大仲馬、雨果等許多詩人及藝術家,尤其是拜倫寫的《西庸的囚犯》更是名揚世界。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人慕名前來觀光的名城。   在這座神秘、美麗、莊嚴的古堡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大約700年前,西庸古堡充斥著繁榮昌盛、歡樂祥和的氣氛,音樂、歌舞猶如天外之音裊裊散開,薩瓦公爵帶領他的瑞倪維兒家族安詳地過著快樂、富足的生活。(“瑞倪維兒”這個名字由瑞士王室賜予,是智慧和執著的象征。)   薩瓦公爵有一個掌上明珠,她的美麗和聰慧一直是公爵的自豪,每當古堡有貴客來臨的時候,公爵總是親自領著自己的女兒出席晚宴,她的名字叫“巴得拉”,巴得拉的美麗和智慧象空蕩山穀裡百靈鳥的高歌,不徑而飛,於是很多國家的王子、貴族、公爵都紛紛攜帶奇珍異寶,翻越千山萬水,來到西庸古堡向美麗的巴得拉求婚,古堡變的更加熱鬧非凡。   在眾多的求婚者中,來自俄羅斯的王子(Mr. Michael Massal sky)“麥克.瑪.斯嘎埃”和印度的王子“格拉斯杜”是最有力的競爭對手。麥克.瑪.斯嘎埃英俊瀟灑、博學多才、富可敵國,每當月上樹梢的時候,他都會爬上高高的古堡塔尖,拉著小提琴,吟唱優美的小夜曲。巴得拉就這樣被他深深的吸引了,並很快墜入愛河。他們的歌聲經常縈繞在日內瓦湖邊那茂密的森林裡,他們的歡笑經常灑落在萊茵河畔青青的草地上,古堡周圍的居民把羨慕的眼光投注在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臉上蕩漾著青春的笑容和美麗的光彩,水波蕩漾下浪漫的鴛鴦看到他們都會嬌羞的低下驕傲的頭顱。   正當他們沐浴著愛情的雨露時,一個陰影悄悄籠罩在西庸古堡的上空,災難正一步一步地靠近沒有任何準備的兩個戀人。   格拉斯杜,他看到麥克.瑪.斯嘎埃和巴得拉熱戀在一起便懷恨在心,妒火中燒。他拚命地在巴得拉的麵前展示自己,同時對麥克.瑪.斯嘎埃惡毒攻擊。當他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沒任何效果,並讓薩瓦公爵和巴得拉越來越疏遠他的時候,他完全喪失了理性,瘋狂的想下毒殺害麥克.瑪.斯嘎埃。將劇毒的蛇藥偷偷塗抹在麥克.瑪.斯嘎埃的酒杯口上,然後悄悄離去。   當麥克.瑪.斯嘎埃和巴得拉終於得到薩瓦公爵的同意,準備舉行婚禮的時候,他們雙雙舉起酒杯,慶祝有情人終成眷屬。可怕的災難也隨之降臨,麥克.瑪.斯嘎埃痛苦的摔倒在鮮紅的地毯上,全身卷曲在了一起,生命危在旦夕。   薩瓦公爵馬上聘請所有的名醫為麥克.瑪.斯嘎埃解毒,但隻能維持他的生命,並不能從死神手裡把他拉回來,麥克.瑪.斯嘎埃的身體逐漸消瘦下去,從此臥床不起。這可急壞了巴得拉,她真的是每天以淚洗麵、徹夜不眠,茶不思、飯不想,並親自嘗試各種解毒的草藥,拿自己的身體試驗為心愛的麥克.瑪.斯嘎埃尋找治療方法。最終,她青春、美麗的容顏消失了,歲月的滄桑過早的占據了她的臉頰,18歲的巴德拉看上去足足有6-70歲的樣子,她依然無怨無悔地守候在麥克.瑪.斯嘎埃的身邊。   經過精心的調理,麥克.瑪.斯嘎埃終於慢慢睜開眼睛,巴得拉興奮的歡呼:“你醒了,你真的醒了!”兩行熱淚滾滾而下。看到身邊守候自己的這位婦人,他震驚了!從嗓子裡沙啞地擠出:“親愛的是你嗎?”麥克.瑪.斯嘎埃顫抖的伸出雙手捧起巴得拉已經異常蒼老的臉頰,久久凝視,他簡直不敢相信,麵前的這個老婦人就是自己一直深愛著的美麗的巴得拉。   麥克.瑪.斯嘎埃雖然恢復了健康,但是憂慮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每當看到巴得拉蒼老的容顏,就痛心不已。於是發誓:不管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都要為巴得拉找回美麗的青春容顏。薩瓦公爵也堅定地伸出雙手和麥克.瑪.斯嘎埃緊緊地握在一起:“孩子,我支持你!”   於是兩個人聚集資金,召集一批天下頂尖的科學家,組建名揚天下的“回春之旅”研究機構。他們從采集數百種珍貴天然植物,從萃取精華入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運用科學合成技術,製造出接近人體肌膚細胞的成份,是現代生化美容技術的重要起源。經過幾年艱辛的努力和大量資金的注入,產品終於走出實驗室,當巴得拉使用了一個階段的產品後,奇跡展現在世人麵前。美麗的巴得拉真的恢復了青春容顏!   這一奇跡,從瑞士傳遍全世界,歐洲皇室的名媛貴族,紛紛來到西庸古堡享受驚人的回春之旅。薩瓦公爵和麥克.瑪.斯嘎埃更是傾其所有精力與時間,創建了一個夢想中的美麗國度,送給全世界女性朋友一份珍貴的禮物,他們後期研發的產品,被稱為尖端護膚品市場的勞斯萊斯。當產品研發生產逐漸成熟,薩瓦公爵把家族的姓氏“瑞倪維兒”注冊為產品的商標,一直流傳下來。時至今日,很多巨賈富商、政界要員、影視明星經常飛到瑞士,名為度假,實則在此接受獨一無二的神奇的“回春之旅”——活細胞療法,以求得光華再現,青春永駐。世界上其他美容產品總體上是針對乾燥成熟皺紋肌膚,對年輕女郎不一定適用。   不過,瑞士瑞倪維兒倒一直被公認為是老少皆宜最有效的改善肌膚狀況的護膚品。當然前提是你的荷包必須殷實,而且你還要找對地方,因為它的產品走的是沙龍路線,在百貨公司一般無貨,要通過特定的美容沙龍,五星級賓館的VIP會員會所,或是它的指定代理商才能買到。就算在瑞士蘇黎世也隻有幾家地方可以買到瑞倪維兒的產品。這一輝煌的傳統,使得瑞倪維爾護膚品品牌在全世界嬴得了高品質的口碑,在全球美容界顯得尊貴無比,身價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