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東吳來使(1 / 1)

話說自孔明回成都以來,軍事上,每日命手下軍士演習軍法,養精蓄銳;農業上,頒布“養田令”,命朝中大小官員盡皆領“責任田”,與民同耕;經濟上,對外地商賈予以一定補助,不大興土木,休養生息,以為長久之計。   在孔明治下,蜀國與魏、吳以及南越等地交易日趨頻繁,蜀地特產蜀錦等遠銷關內,糧食產量成倍增長,百姓安居樂業,蜀國國力日漸強盛。   是日,孔明正與蜀後主劉禪商議破魏之策。   劉禪笑道:“如今我國國力日盛,百姓安居樂業,依朕來看,不如放棄伐魏大計,百姓亦能免受戰亂之苦,我等也可做一太平皇帝,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明正色道:“陛下,先帝尚在之時,每日思慮如何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陛下豈可因一時之安樂,偏安一隅!況且我蜀地資源貧乏,人口稀少,本就難與曹魏、東吳抗衡,如按陛下想法,有朝一日定成亡國之君,望陛下察之。”   聞聽此言,劉禪沉默不語。   正商議間,侍中守尚書令董允入門報道:“稟陛下、丞相,東吳使者諸葛恪,已到殿外。”   劉禪問道:“東吳此來,不知何意。”   孔明道:“臣聞東吳與曹魏接界之廣陵,近日被魏關內侯郝昭頻繁騷擾,由此斷之,東吳來此,多半是與我商議共同伐魏之策。”   劉禪道:“那當如何回之。”   孔明笑道:“陛下宜先接待來使,到時我自有分寸。”隨即命董允調訓練有素之禦林軍,戴甲佩劍,立於大殿兩側,以示軍威。   隨後,劉禪與孔明來到大殿之上,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立於殿下。   身旁太監高聲道:“宣諸葛恪覲見。”   隻見一體態肥胖的青年,步履穩健地來到大殿之上,視周圍殺氣騰騰的禦林軍如無物,正是吳大將軍、孔明之侄,諸葛恪。   見此情景,眾人心中暗道:“處變不驚,真乃大將之風也。”   劉禪道:“大將軍親身到此,不知有何要事。”   諸葛恪朗聲道:“奉我主孫權之命,特來與陛下商議伐魏之策。”   劉禪見與孔明所說一般無二,隨即望向孔明。   孔明見劉禪眼色,隨即道:“蜀、吳兩家,唇亡齒寒,早已締結盟約,如今吳國有難,我國自當全力救之。”   諸葛恪抬頭見到孔明長發飄飄,仙風道骨,暗忖道:“人言諸葛孔明能通天上仙人,以道家續命之法返老還童,今日一見,果然所言非虛。”   諸葛恪心中如此感想,但表麵卻毫無表露,說道:“丞相說吳國有難,不知此話從何說起。”   孔明笑道:“眼下魏軍大將郝昭犯境,我聞東吳與之交鋒三次,皆敗,此非難乎?”   諸葛恪昂首道:“我主孫權,勵精圖治,麾下人才濟濟,前日一戰,魏軍被我軍梟首千餘,隻因郝昭不與我軍正麵交鋒,每次稍觸即退,才有傳言道我軍三戰皆敗,若是惹得我大軍傾巢而出,休說是一小小郝昭,便是曹真、司馬懿親來,也叫他有來無回。”   諸葛亮笑道:“牙尖嘴利,如你父親一般無二。”   諸葛恪回道:“與丞相相比,如湖泊之於江河也。”   此言一出,諸葛亮朗聲笑道:“真乃後生可謂也。你且說說,吳蜀兩國,如何伐魏。”   諸葛恪略一拱手,說道:“蜀、吳兩國之交界,乃荊州,荊州之地,糧草豐足,最宜屯兵,我主已應允,暫借荊州,作為兩軍屯兵之用,丞相可引大軍,與我吳軍匯合於江陵,蜀軍善陸戰、吳軍善水戰,到時,我們水陸並進,直取襄陽,拿下襄陽後,以此為跳板,劍指許昌,何愁大業不成!”   聞言,孔明撫掌道:“此計甚好,隻是不知,到時糧草一事,如何安排。”   諸葛恪笑道:“丞相有木牛流馬這一神物,難道還愁糧草一事乎?不過來此之前,我主早已安排,畢竟蜀軍遠道而來,其中一半糧草,由我們提供,如此,丞相覺得是否可行?”   孔明唰的一下,站起身道:“如此,大事可成矣,請大將軍回稟你主孫權,亮這就整備軍事,爭取早日出兵,共圖大業!”心中卻暗想:“此人雖為我侄,但胸懷大誌、腹有良策,早晚必為我軍勁敵。”   諸葛恪拱手道:“丞相遠見!我自當回稟我主,爭取與丞相早日匯合。”   隨後,孔明安排諸葛恪到驛館住下,以消旅途勞頓,次日一早,諸葛恪便啟程回吳去了。   諸葛恪走後,孔明命蔣琬為參軍,總督糧草一事,命廖化、薑維為先鋒,馬岱、陳式為後軍,待各營將領安排妥當、糧草齊備,擇一良辰吉日,便可起兵前往荊州。   這日,孔明正於府內小憩,忽聽得手下人來報:“丞相,陛下已到府外。”   孔明慌忙更衣,前往府外,見劉禪一行已等候多時。   孔明立馬跪於車輦之前,道:“微臣不知陛下到來,罪該萬死!”   劉禪從車輦上緩步走下,說道:“相父不必如此,朕最近得一巧匠,善釀青梅酒,故帶來與丞相共飲。”   孔明忙將劉禪請至府內,入得座來,劉禪緩緩道:“丞相覺得東吳此次聯合伐魏,有幾分誠意?”   孔明道:“陛下何故有此問。”   劉禪道:“雖說東吳言之鑿鑿,但朕總有些擔憂,國不可一日無丞相,若是到了荊州,東吳又突然反悔,那我軍危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孔明道:“陛下所慮即是,但依臣所見,東吳此次乃是無奈之舉。首先,東吳孫權近日身體日漸病重,此人也是一代梟雄,肯定不甘心偏安一隅;其次,東吳與曹魏摩擦不斷,邊界守將已不堪其擾,紛紛上書請求聯蜀伐魏,有此看來,東吳此次聯合,誠意約有六分。”   劉禪道:“那另外四分呢?”   孔明輕搖羽扇,說道:“若是此戰得勝,那東吳必與我軍反目,若是此戰不利,東吳也有可能‘賣蜀求榮’,以換東吳一時之安寧。”   劉禪急道:“如此說來,勝與不勝,東吳都將反目,那還不如不發兵。”   孔明道:“東吳與我國,唇亡而齒寒,若是此次不應允,那便使得曹魏更加肆無忌憚,況且,此乃天賜之良機,若是此戰得勝,那便可打通入關之通道,復興漢室大業,便已成功了一半,眼下大軍已齊備,陛下可放心,微臣已有打算,可保我大軍無虞。”   劉禪這才寬心,道:“如此,朕心甚慰,後日乃黃道吉日,朕準備後日晌午,便領文武百官為相父踐行,預祝相父旗開得勝!”   說罷,起身便走。孔明送至門外,與眾人跪拜送劉禪一行。   劉禪走後,孔明拿出一封密信,對一旁的費禕說道:“此密信,速派一精明強乾之人送至東吳鎮南大將軍陶濬府中,若是途中有任何意外,立馬將密信毀之,不可與旁人觀。”   費禕拱手道:“遵命。”當即拜別孔明,命人持信,星夜兼程往荊州而去。   眾人走後,孔明負手望天,站立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