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王樸等士大夫的心路歷程(一)(1 / 1)

王樸生於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他自幼聰慧警敏、好學擅文,然而大器晚成,直到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四十餘歲的王樸才登進士第,任校書郎。王樸入仕後,依附後漢樞密使楊邠。當時王樸眼見朝局動蕩,將有大禍發生,於是東歸故鄉。後來外戚李業等人果然教唆後漢隱帝誅殺權臣,殺死輔政的楊邠、王章、史弘肇等,夷滅其族,三家的賓客也大多被殺,而王樸因早已離開而得以幸免。   廣順元年(951年)二月,後周太祖郭威命養子柴榮為鎮寧軍節度使,王樸被授為節度掌書記,成為柴榮的幕僚。   廣順三年(953年),柴榮入朝任開封府尹,獲封晉王,王樸跟隨柴榮就職,被授為右拾遺、開封府推官。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即位,升王樸為比部郎中。因獻《平定策》,升任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成為柴榮身邊重要的謀臣。此時,柴榮銳意進取,決意征伐,有誌統一天下,多次向大臣們詢問良策,並選徐臺符等二十名文學之士出謀畫策。當時,這些文士大多不主張用武,認為應以文治為先。隻有王樸等少數人講求用兵之策,而王樸則主張先取江淮。柴榮早已知道王樸的為人,聽了他的建議後,更加感到驚奇,就常與他商議天下大事,感到很滿意,便下決心重用王樸。   王樸五十知天命的年紀,對於柴榮的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王樸也有平天下的壯誌,對於柴榮的君王之道非常認可,君臣相知,兩人算得上誌同道合了。   這幾年也是走的比較順利的,柴榮在周朝建立了威信,登上了帝位,打跑了契丹,可是對於蜀地這次用兵讓王樸前所未有的挫敗感,蜀地發生了什麼,統治蜀地幾十年的孟氏朝廷就這樣沒了,現在成為四川,一個叫李遜的國主,提倡四川人的四川,川人治理四川的口號,要和平,不要戰爭。   這是暗度陳倉啊,當年劉邦不也是如此麼,這次周朝失敗而歸,以後肯定會與四川兵戈相向,沒想到,多了一個四川的心腹大患。   作為四戰之地,有著宰相之實的他,對於蜀地還是有一些了解的,蜀地很繁華,糧食,家禽,罐頭,農具都是非常便宜的,周朝也采購了不少,周朝的鐵礦,銅礦,硝石等礦藏被運往蜀地,大量木柴被運往蜀地,蜀地造了許多大船,與楚國,周朝進行著貿易,蜀地的貿易真的很發達,他們什麼都買,鴨毛,雞毛,連頭發都要,毛皮也要,他們的東西也便宜,反正蜀地很富裕,人人都能吃飽飯。   那裡的官員很貪婪,賣菜都要找菜農收稅,吃拿卡要是常態,當時王樸覺得這個蜀地是肥羊,於是和柴榮製定了這個蜀地四州作戰計劃,沒想到蜀地變成了四川。   周朝給四川做了嫁衣啊,四川國反叛蜀國,蜀國人肯定不答應,可是四川國打跑了周朝,四川國就是英雄,繼承大統就名正言順,那麼四川就會更快的進行改革,更快的發展,四川雖然人少,地盤少,但是周朝也多了一個勁敵啊,現在的時局比起三國時期兇險的多啊,周朝還沒有曹操的實力,五代十國,中原混戰,中華傷了元氣啊,草原各族都是不臣之輩。契丹,吐蕃,南詔,那個縱橫世界的大唐哪去了,天可汗的時代亙古未有。   作為一個士族子弟,作為讀書人不就是平天下麼,看著又一個戰國時代,王樸有些時不我待。對於這一次四川的失敗,王樸有緊迫感,但是沒有氣餒,還是好好研究一下對付南唐吧。江淮之地一定要拿到手。   對於同室操戈,文人放逐。禮崩樂壞,日月無光   在五代之前,經歷了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朝代,唐朝。唐朝國力強盛、疆域遼闊,萬國來朝,一派大國氣象。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都處於鼎盛時期。   而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統治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而那些由於藩鎮製度下的節度使,個個有兵有馬,再也不聽中央的調遣了。因此節度使們開始目無法紀,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還出現了叛亂的情況。   這個帝國就在節度使得蠶食下被瓜分殆盡,從而迎來了後續的割據混戰。在軍閥混戰的時期,力量就是王道。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如是說道:“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五代十國是中國史上空前混亂分裂的時期,社會動蕩,倫理意識單薄,稱得上禮崩樂壞。自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定都了五個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東漢、後周。   公元907年,朱溫滅亡唐朝後,在中原地區修建後梁,在東京定都開封政府,此後王朝陸續更迭,戰亂不斷,而中原以外的地區也有政權割據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滇、南漢、南平、北漢等10多個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歸納為10個國家。   從唐朝滅亡後到北宋建立之間的混亂,便被稱為五代十國。從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名字不難看出,五代十國最突出的就是一個亂字,亂到這個時期在歷史書上隻有寥寥幾筆。   這場由唐朝的藩鎮製度引發的災難,對中原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而作為政治上的中流砥柱的文人世族首當其沖受到打擊。   五代的帝王們,基本上都是依靠武力奪權,並且個個在位的時期也不長,很多時候位置還沒有坐熱,又被其他政權拉下馬,最短的人隻坐了十個月的皇位。這個五個朝代的統治平均時間為十年,最短的四年不到。   五代持續了72年,在歷史的角度看,稱得上短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是就是這短短七十年卻更替了五個政權可見這一時期的時局有多混亂。   對內,皇室之間同室操戈兄弟父子直接互相殘殺,對外是連年征戰,勞民傷財,甚至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兩腳羊”以人作為軍餉。   《新唐書》記載:指鄉聚曰:“啖其人,可飽吾眾。”官軍追躡,獲鹽屍數十車。   可見這一時期的殘酷與黑暗,人命在野蠻的統治者眼裡如同草芥。   白馬遺禍,可悲可嘆,中國的文人在漢代以後多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以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為自己的職責。有著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不為權勢折腰的氣節。   大多數文人都是寒窗苦讀數十年,就為了能為國家做貢獻,展示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而歷朝歷代也始終重視敬重文官,而對武將頗有壓製。但是五代是特殊的,這一時期各種規則被打破,皇帝更是像走馬燈一樣地變換。沒有穩定的統治,文人就不能發揮自己的政治作用。加上當時的統治者個個都依靠武力,手下的人一大半都是帶兵打仗的,文官難以立足,隻有一些和兵糧錢相關的文官在當時能受到朝廷的重用。   儒家的文人風骨除了擁有高尚的政治理想之外,還在於儒家的倫理綱常,也就是常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有別,父慈子孝。這樣和諧的倫理關係貫穿整個中華文化,也是文官立身的根本所在,禮法道義從內心製約著文人大夫。   即使上位者想殺兄弒父,都得三思後行,如果真的做了有悖綱常的出格舉動都要在史書裡不斷美化為自己找足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