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親人去世,都要舉行葬禮,也叫告別儀式,葬禮的儀式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示這個親人已經消失在以後的現實生活中了,在世的親人要表達出自己對他(她)的哀思,以後他(她)隻能出現在你的思念或夢中。葬禮是一個分水嶺,有的人因為反應遲緩或情商較低,可能不能及時表達哀思,那麼就有可能會被人嘲笑為冷血無情,比如有本小說叫《局外人》,就因為主人翁對待母親的離世不夠哀傷,結果在殺人定罪時,被陪審團定性為冷酷無情,具有主觀故意,量刑也比較重。 新顏的父親最後是在監獄醫院搶救時去世的,監獄已經采取必要的醫療措施,結果還是沒能挽回他的生命,監獄方通知檢察院,確認犯人是病逝,剩下的刑期也就沒辦法繼續履行,記入檔案。監獄方通知新顏,要她去處理她父親的身後事,曹睿陪她一起第一時間趕到監獄醫院,然後辦理好手續,領回她父親的遺體,為他父親舉行葬禮,因為曹睿知道父親葬禮對於新顏非常重要,所以火化後並沒有直接下葬,曹睿聯係好殯儀館,她爸爸的親朋好友就隻有他、新顏和樂樂,他們一起參加遺體告別儀式,曹睿忙活了幾天,雖然新顏比較悲傷,但還是從心底裡感激曹睿,最後把父親安葬在郊區新買的墓地裡。曹睿專門從醫院請兩天假陪著新顏,本來還想多請幾天,但是新顏堅持說自己沒事,叫他不要耽誤工作。 經過這一場葬禮,曹睿突然理解了上次來他診室就醫的小陳,他因為沒有參加母親的葬禮,也就是沒有和媽媽告別,即使過了二十年,也依然難以原諒自己,對母親表現出一種無休無止的思念,因為他對母親的哀思並沒有隨時間消失而消失,所以對於已逝親人的告別儀式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對於生命消失的一種確認,也是對於死者哀思的一種充分表達。 曹睿不僅又想起了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三首》,陶淵明自己給自己寫的挽歌辭,寫完數月陶淵明就離世了,裡麵表達作者看淡生死的豁達情懷和想象中出殯和下葬的情景。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麵無人居,高墳正嶣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沒有幾個人能像陶淵明這樣生前看淡名利,將死又看淡生死,曹睿最喜歡這首詩最後四句,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