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奏對(1 / 1)

大殿之上的氣氛突然變得凝重,空氣中仿佛彌漫著火花。   呂夷簡不慌不忙的回應道:“若官家執意如此,那臣……自然是聽官家的。”   投獻。   呂夷簡身為三朝元老,歷經真宗朝、太後朝、如今已到第三朝,其在宦海沉浮幾十年,安身立命的秘訣就是,審時度勢!   趙禎明顯是在逼他表態,若此時和趙禎唱反調,他敢保證,明天頒布的罷黜名單上一定會多出自己的名字。   趙禎猝不及防,愣了一瞬,隨即,趙禎挪移的說道:“呂相剛才說了那麼多,朕還以為呂相不支持朕呢,朕連讓呂相去知哪座軍州都想好了,澶州怎麼樣?”   呂夷簡苦笑著拱手行禮:“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官家讓臣去哪,臣就去哪,臣對官家的任何安排都毫無怨言。”   這一句的潛臺詞就是,我就是你手裡的一枚棋子,你用也好,不用也好,怎麼用都隨你。   趙禎繼續說道:“那呂相覺得,朕的寄祿官製設計的如何?”   呂夷簡想了想,如是說道:“若隻是撤銷虛名,改變稱呼,臣無異議。”   這就是句廢話,如果趙禎費這麼大的力氣,就隻是做做樣子,改個稱呼,那費這個勁乾什麼?   如果不是條件不允許,趙禎甚至想直接廢相,設內閣,一步到位!   這不是條件不允許嗎。   畢竟是在封建社會,歷史上有名的帝王,哪個不是想方設法的搞集權。   漢武帝設中朝、漢光武帝設尚書臺、朱元璋廢丞相、朱棣設內閣、雍正設軍機處。   但凡是個有些作為的皇帝,都有一套集權的辦法。   至於後世子孫能不能玩的轉……皇帝本人玩得轉就行了。   “朕並不是想一步到位,用‘官銜’取代‘散官、功臣號、檢校官、憲官、試秩’之類的虛名,對‘爵、勛、食邑、食實封’等,均保留,呂相覺得如何?”   “臣有惑,還請官家解惑。”呂夷簡答非所問的說道。   “呂相請說,朕到是好奇,什麼事是呂相都疑惑的。”趙禎饒有興致的期待著。   “官家為何執意要廢去虛名?自古以來,做官之人,或求利、或求權、或求名,利和權是有數的,唯名無數,逐名者多如過江之鯽,官家執意廢去虛名,朝廷將失去一條不費權利便能籠絡人心的通道,此舉有弊而無利啊,官家可否給臣解惑?”   趙禎仔細的思考起呂夷簡的這段話,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他在心中想道:“他說的也有些道理,天下熙熙,多的是追名逐利之人,少了一條吸引人才的渠道,確實可惜,可是虛名真有這麼吸引人嗎?若做官之人隻追求虛名,而不做實事,那粉飾出的繁華將如夢幻泡影,一觸即潰。”   趙禎有些不甘心,但一時間又不知該如何回應呂夷簡,於是開口說道:“朕覺得呂相說的也不無道理,是朕把事情想的簡單了,但朕還是想試一試,朕想先從內廷開始試行,呂相以為如何?”   呂夷簡拱手行禮道:“內廷乃官家私事,臣不敢置喙。”   潛臺詞就是,內廷一共也沒多少人,關上宮門你就自己折騰去吧,隻要別在外麵瞎搞就行。   趙禎對此比較滿意,呂夷簡身上的這一點特質很討他喜歡,分寸!   總有些官員說什麼:“天子無私事!”然後整日裡窺探皇帝隱私。   扛著諫諍的大旗,往皇帝的頭上潑臟水,來換取自己的名聲,也不想想,若皇帝真的沒有私事,一心為公,那化身政治機器的皇帝將會變得有多恐怖。   詳情請參照:馬皇後死了-太子也死了-明太祖朱元璋(大後期)。   誅九族跟喝水一樣,官員上朝前得在笏板上提前抹好高純度的砒霜,隨時準備自殺,否則活著落到錦衣衛手裡,那可就要遭老罪了。   “今日與呂相一番交談,朕獲益良多,呂相去忙吧。”   “臣告退。”   ……   呂夷簡離開後,趙禎這裡陸陸續續的有新劄子送過來,都是二府三司擬好了處理意見,簽字蓋印的手續已經走完,送到趙禎這兒,就是讓他看一眼,然後蓋個皇帝之寶的印,就可以送去門下省走最後一道程序了。   任命範仲淹為巡撫使的敕書已經擬好,差遣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第一、賑撫百姓;第二、察訪利弊。   巡撫使可以招集流亡百姓,幫助其回歸鄉裡,重新從事生產。對於受災嚴重的地區,可從糧食儲備充足的州縣轉來糧食,優先保證災荒地區的糧食供應,穩定民心。   同時,其在巡撫途中可以了解民間百姓的需求,若發現重大弊病可具實以奏,提出具體的興利除弊之法。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其巡視區域為江淮六路受災州縣,時間為三個月,若三個月內無法完成賑災任務,可將情況上報,朝廷酌情延長授權時限。   趙禎手上這封敕書已經蓋好了‘中書門下之印’,這表示政事堂已經完成授權,第一個流程走完了。   接下來,趙禎隻需再蓋上代表皇帝權力的‘皇帝之寶’,這封敕書就可以送往門下省,交付給事中審核,進行最後一項流程。   等給事中檢查無誤,蓋上‘給事中印’,這封敕書就可以正式生效。   這一套流程已經是趙禎辦了加急的結果,若是按照正常情況處理,還不知要走多少道程序,等多長時間。   趙禎蓋好寶印,讓殿中黃門把敕書送去門下省,而後在自己的備忘錄上寫下:下達一道命令,需要流轉多個部門,程序雖然嚴謹,但效率低下,改革還是很有必要的。   ……   趙禎靜坐在龍椅上思考了很久,他在構想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設內閣。   宋朝的統治體製是君臣共治,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雖然歷朝歷代通過各種方式削弱了相權,但代價卻是犧牲了統治效率,無論是群相製、二府三司製還是三省六部製,都是以犧牲統治效率為代價,分割削弱了相權。   趙禎如果想完成有宋一朝都未實現的統一大業,就必須進行集權,隻有集中全力,才有可能實現徹底的統一。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權力要集中到誰的手裡?   宰相?還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