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九章·身世風波(1 / 1)

皇太後喪期以日易月,最少也要持續十三日,在這之前,百官無需上朝,直接去所屬機構上班。   趙禎若有要事宣召大臣,可在垂拱殿開小朝會。   臨朝聽政的劉娥一死,朝堂必然會迎來一場大洗牌,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四月十三日的大朝會,趙禎也在抓緊時間熟悉朝廷各機構的職能。   ……   四月三日,趙禎早起晨練結束後,在垂拱殿召見大臣。   身穿紫色官袍,腰掛金魚袋,差遣為參知政事的副相晏殊,正站在殿中勸說趙禎。   “官家,如今外麵關於太後非官家生母的風言越演越烈,臣請官家早日處置。”   趙禎坐在書案後,神色疑惑的問道:“晏相,朕有疑惑,外麵議論太後是不是朕的生母,這件事有何要處置的?”   “官家,我朝素來以仁孝治國,若官家明知生母是誰,卻不做出任何表示,恐天下人會非議官家不孝,而不孝乃十惡之一,背上此等名聲,於國不利,於官家更不利。”   “可李宸妃雖是朕之生母,但劉太後亦是朕之養母,在朕幼沖之年,太後臨朝聽政,權知軍國大事,將朝廷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條,現如今,國力蒸蒸日上,朕不願為了此事而打破局麵,晏相可明白?”   在趙禎的計劃裡,四月十三日的大朝會上,他將設立內閣,而晏殊是早就擬好的內閣輔臣之一,若因此事讓他背鍋出京,趙禎的計劃就會被迫擱置,他在朝中將失去一個得力乾臣。   “臣知官家心意,但此事非臣不可,官家升李宸妃為太後,將臣這個蒙蔽聖聽的奸臣貶黜出京。”   “臣乃是參知政事,足夠擔下此事,等坊間議論漸止,官家再召臣回京便是。”   趙禎若有所思,確實,按晏殊的方法處理是最簡單的辦法,對外就說晏殊懾於劉娥權勢,不敢將實情告知趙禎,皇帝全程被蒙在鼓裡,直到太後薨逝,才有人將實情告知於帝。   然後趙禎順勢發怒,貶黜劉娥提拔的一眾大臣,進而否定劉娥當國時頒行的各種法令,重新整頓朝綱,塑造一個以趙禎為核心的新的領導班子。   這是正常的處理流程,基本每一位新君即位,都會這麼搞。   但趙禎不願。   他想繼承劉娥的政治遺產,作為青史留名的女後,能被她親手提拔起來的大臣,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這些人能在劉娥手下做事,那為何就不能為他趙禎賣命?   “晏相,朕知道你的忠心,但朕不願意讓你背負著罵名離京,如今朕將親政,正是需要晏相出力輔佐的時候,無論如何,你都不能離開,關於朕生母一事,朕會尋找其他辦法解決。”   “官家,臣……”   “朕意已決,晏相不必再勸。”   晏殊還想再勸,但被趙禎先一步打斷。   明明隻需要把他貶黜出京,趙禎身上就不會留下一點汙名,如此簡單,為何不願?   若用其他辦法,無論怎樣,都要損傷趙禎的名聲,這是晏殊寧可自汙也不願看到的。   “晏相若無其他事,就去忙吧,朕還要召見其他大臣。”趙禎怕他再囉嗦,先一步逐客。   “臣告退。”晏殊無奈又不甘心的退出大殿。   目視晏殊離開大殿,趙禎思索了片刻,對侍立一旁的任守忠說道:“任供奉,你去傳召翰林醫官許希入宮覲見。”   ……   不久,一身緋袍的醫官匆匆而來。   “臣,翰林醫官許希,參見官家。”   “免禮,朕有事交代你去辦。”   “請官家吩咐。”   趙禎沒有直接開口,而是先讓殿內眾人離開。   “許醫官,朕的生母不是劉太後,而是李宸妃。”   趙禎說的第一句話就把許希嚇的跪在了地上。   “臣……臣不知啊,臣真的不知啊。”   趙禎無奈的繼續說道:“你當然不知,但現在你知道了,朕要你查閱李宸妃生前的脈案及用藥,看看有沒有異常,若發現問題,你要第一時間告知朕。”   “臣明白。”許希正了正官帽,恢復了鎮靜。   趙禎朝門口說道:“任供奉,你親自帶許醫官去脈案房。”   “是。”門外傳來任守忠的回應。   趙禎要先了解清楚,李宸妃到底是不是正常死亡,正史上記載是正常死亡,但野史上又說,李宸妃是死於非命,到底如何,還是要聽專業人士的話。   “茂則,你進來。”趙禎再次安排起張茂則的任務。   “你讓皇城司的探子去調查清楚,在開封城中散播朕生母之事的都是什麼人,背後有哪些官員在運作,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朕要伱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這些背地裡的事查清楚。”   “是,臣這就去安排。”張茂則領命而去。   趙禎在心裡復盤:這些人散播劉娥不是皇帝的生母,皇帝的生母是被劉娥毒死的,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首先,質疑劉娥的人品,利用流言蜚語把劉娥的名聲搞臭,讓她成為一個無德之人。   其次,既然劉娥已經無德,那麼她提拔的大臣也一定是阿諛奉承之輩,這些人不配身居高位,要讓官家將這些人貶黜出京。   第三,在實現了前兩條的基礎上,對劉娥當國期間頒布的政令,法令等等重新梳理,凡是‘不當’的都要改正。   那麼,做了這麼多事,他們能得到什麼呢?   第一,權力。罷黜了那麼多人,必然空出來很多官位,身處頭部的官員離開,自其而下的所有人都可以官進一級。   第二,利益。劉娥當國的背景是,孤兒寡母坐江山,上一個出現這種情況的朝代,已經被取而代之了。   因此,在天聖年號下的這九年期間,穩定,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凡是不利於國朝穩定的因素都必須扼殺在搖籃裡。   劉娥施政的理念也是如此,亂世用重典,統治不穩,形同亂世。   重典之下,宵小隻能蟄伏,如今劉娥已死,久在劉娥羽翼下的趙禎能否獨當一麵,還未可知,這些宵小自然而然的要出來試探一下。   如果說,皇後外甥案,是外戚對皇帝是否會徇私的試探。   那麼,生母養母一事,就是百官對皇帝施政理念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