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誣告案(1 / 1)

回到福寧殿後,趙禎坐在主位皺眉思考,開口向張茂則問道:“程琳是怎麼知道內宮之事的?朕怎麼一點風聲都沒抓到。黑箱裡什麼動靜都沒有嗎?”   張茂則跪地回答:“回官家,臣在黑箱中確實收到了一張紙條,但所書乃是誣告詆毀之言,未曾查證前,臣不敢呈給官家。”   趙禎眼神向下,手指無聲的在書案上輕敲:“你收到了消息為何不在第一時間告訴朕?紙條在哪兒?”   張茂則不敢多言,他從袖中抽出一張紙條,雙手舉過頭頂,捧給趙禎。   趙禎接過,隻見上麵寫到:中宮與府尊有私情。   趙禎看完,直接被氣笑了:“還真是誣告詆毀之言,這是誰寫的?”   張茂則回答道:“臣不知,臣是在今日早朝時發現,官家當時正在紫宸殿視朝,事涉坤儀和前朝重臣,茲事體大,臣未曾查證之前,不敢貿然稟告官家。”   趙禎聞言,心中升起警覺:“這個張茂則怎麼回事,歷史上記載的四朝賢宦,竟然會犯下這麼低級的錯誤,是故意的還是疏忽了?”   “可還有其他字條?”趙禎突然開口問道。   張茂則聞言,立即跪在地上,大聲說道:“臣不敢,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字條。”   “官家,臣奉命勾當黑箱之事,卻上報延遲,險陷官家於非議,臣請官家除去臣之差遣,逐臣出宮,以示懲戒。”   趙禎聲音緩和道:“茂則,朕知道你辛苦,每天事務纏身,朕沒有責怪你,何必如此呢。”   “你身上擔著‘內東門司、皇城司、試藥所’三務,又要分出精力監看‘黑箱’,事情多了難免漏算,這事不怪你。”   “謝官家隆恩,但臣確實勾當黑箱不力,還請管家責罰。”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再不罰一下確實說不過去了。   “好吧,那就找個人跟你分擔一下,從今日起,黑箱之事你就不要監管了,朕差遣別人吧。”   張茂則重重的磕頭回應道:“臣,叩謝官家。”   “起來吧,今日之事還需你繼續調查,日落前,朕要知道此事的來龍去脈。”   “臣遵旨。”張茂則說完,恭敬的行禮後第一時間開始徹查。   待到看不見張茂則匆匆離開的背影後,趙禎對門口的小黃門道:“去叫楊懷敏過來。”   不久,一身灰袍的楊懷敏匆匆趕來。   “臣,入內省押班楊懷敏,參見官家。”   半個月來,趙禎每日飲食起居基本是由張茂則和任守忠負責,楊懷敏身為一省押班,反而沒機會在禦前伺候,但此人也是宮中老人,趙禎對其能力還是有些了解的。   “免禮,朕叫你過來是有一事差遣,宮中的那些黑箱可見到了?”   “回官家,臣見過,此箱自設立起,宮中的那些小心思收斂了許多,可謂誅心利器。”   趙禎點了點頭:“從今日起,這些黑箱由你勾當,朕隻有一條要求,事有輕重緩急,凡是重要的消息,都要第一時間告知朕,無論朕是在就寢、議事、還是朝會,均要第一時間報與朕知。”   楊懷敏聞言,眼中閃過喜色,趕緊跪地謝恩:“臣一定不負官家差遣。”   ……   接下來就是等消息,不過也不是乾等,內閣每處理好一本奏劄都會第一時間差小黃門送來。   趙禎看過之後,凡是三人同時簽署的黃票,他都一律畫可,送去六部司諫。   若是隻有兩人簽署了姓名,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涉及人事變動的奏劄黃票,沒有呂夷簡的簽署,隻有張耆和李諮的簽署,那就不合規,要打回。   但某些奏劄黃票若是隻有呂夷簡的簽署,另外兩個都沒簽署,那也不行。比如涉及財經的官職任免,必須要由呂夷簡和李諮的聯合簽署。涉及軍事的官職任免,必須由呂夷簡和張耆聯合簽署。   主打一個少數服從多數,而最終批準權在趙禎。   內閣的存在會倒逼皇帝集權,閣臣們會自己想辦法,將一切機構的獨立執政權慢慢剝離,讓它們全部變成內閣之令的執行者。   內閣設立之初就已經定下規矩,它就是皇帝的筆桿子,它所發出的每一道命令都帶有一個根本性質:皇命。   無論是‘三司使、樞密使、執政宰相’,他們在各自的部門都具備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權,但這仍屬於‘臣權’的範疇,因為無論他們下達何種命令,最終都大不過‘詔命’。   但內閣輔臣沒有獨立自主權,因為他們所做的事,已經進入到‘代帝批答’的環節,這是除了皇帝外,沒有任何臣子膽敢覬覦的權力,這已經進入了‘皇權’範疇,離完整的詔命隻差‘批紅’和‘加璽’兩步。   甚至都不用皇帝自己擔心,隻要內閣輔臣敢流露出一絲‘僭越’的意思,都會被底下的臣僚口誅筆伐,活活咬死。   而內閣若想壓住這些臣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隻能牢牢維持住皇帝這麵大旗,讓自己的意誌可以長久的托庇在皇帝的旗下。   上午打回去了幾本奏劄黃票後,內閣那邊似乎已經摸清了趙禎的批準規則,後麵送過來的奏劄黃票沒有一本是少於兩人簽署的。   且凡是貼在奏劄上的黃票,都是能說簡單就簡單,能說直白就直白,生怕官家會錯了意不予批準。   趙禎也樂得悠閑,把閣臣擬定的批復之語當做了開拓視野的小讀物。   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各地送來需要聖裁的奏劄便處理了二十幾份。   趙禎伸了伸腰,喃喃自語道:“往日裡下達的詔書,到了各部門或各地後,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掣肘,一般都要拉扯上好幾輪才能施行,也不知如今有了內閣,這個局麵會不會改變?”   朝廷存在的意義就是平衡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因此每一道詔令都要深思熟慮後才能頒行。   隻是在蛋糕沒有做大之前,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因此凡是有利於底層的詔令就會很難施行,這是常態,也是施政者必須要麵對和解決的問題。   若是一道詔令發布後得到了很好的施行,各地官員的反對之聲很小或乾脆沒有,那就要警惕,因為這裡很有可能會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詔令存在漏洞。比如‘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被曲解執行成了‘青苗貸’;   第二、詔令有利於肉食者。比如‘慶歷新政中的均職田’被擴大執行成了‘圈民田’,凡是百姓手中的良田,統統圈進職田範疇,成為官員兼並土地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