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武科也應調換考試順序。我朝武科先考策論,再考武藝,便是弓馬不精,隻要熟讀兵書也可得優。” “臣知此舉立意是為遴選帥才,但如此設置,卻把將才拒之門外。” “今官家開設講武堂,遴選弓馬嫻熟者入堂聽訓,旨在培養為將者,臣認為此法極好。” “帥才難得,將才卻易得些,因此,臣請官家下詔,仿文舉製度,在各路州縣選拔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定三甲之榜,允一二甲武進士入講武堂聽訓,為國儲備將才。” 趙禎不斷地點頭,凡是能在他控製範圍內提振武力的建議,他都很感興趣:“張閣老可有具體的考試辦法?” 張耆繼續說道:“臣覺得,武舉考試可設兩場。第一場考試‘拳搏、刀槍、步射、騎射’,若第一場不合格則不再試;第二場讓合格者各就其‘兵法、陣圖、天文、地理’等所熟悉者言之。最終以武藝定去留,以策論定高下。” “先校武藝,則壯勇者可展其武力;再問策論,則善謀者可舒其韜略。有勇有謀,方為將帥之才!” 趙禎眼中滿是贊賞,心中想道:“如此遴選出的武進士,再進入講武堂中灌輸忠君報國的思想,坐實天子門生的身份。到時授之以兵柄,也不用過於擔心其謀反。隻需五到十年,宋軍將領便可全部更換一遍,徹底掌控軍隊。” 趙禎開口說道:“張閣老所言極好,朕深感認同,便如張閣老所言,擬一張黃票,送朕批紅。” 張耆拱手領命。 趙禎最後看向李諮,想聽聽他又有什麼新的建議。 李諮起身拱手一禮,而後坐下說道:“官家,臣隻知財經,不懂吏治,因此臣的看法僅供官家參考。” 趙禎笑道:“李閣老不必謙虛,盡管說來。” 李諮開口說道:“我朝取士之法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為科舉,一為蔭補。科舉每隔二三年一開,各科總計至多不過五六百人。然每年南郊祭祀,推恩蔭補而得官者,卻可多達千人以上。” 李諮一段話說完,趙禎、呂夷簡、張耆三人全部坐直了身子。 沒辦法,誰叫李諮一開口就是奔著大動脈去的。 “臣覺得,不妨趁此機會,將蔭補並入科舉之內。將直接授官變為授予殿試資格,如此也可限製冗官,節約財用。” “殿試實行末位黜落製,貢士們雖有真才實學,可一旦殿試表現不佳,排在末位,也會被當廷黜落。因此每年都會有學子鬱鬱不得誌,一腔抱負難得施展。” “那些名落孫山的學子,看著推恩蔭補者輕而易舉便可得官,心生不公也是常情,對朝廷難免生怨。” “若授予蔭補者殿試之資,便可讓天下才俊同殿比試,如此也可加強科舉之公平。” 李諮點到為止,不再多言,而這短短幾句話,卻引發了另外三人的深思。 李諮或許隻是出於節約財用的考慮,但他這一刀卻是直接砍在了大宋冗官的根子上。 趙禎陷入沉思: 何為蔭補?翻譯翻譯就是:官位世襲。 龍生龍、鳳生鳳、官員生官員、百姓生百姓。 宋朝明麵上除了皇位之外沒有世襲,但其實蔭補製度比世襲還恐怖,因為世襲隻能讓親子繼位,而蔭補卻可讓親子、親戚、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外人得官。 這就會衍生出一個見不得光的現象:賣官鬻爵。 宋朝為何冗官不斷?就靠科舉選出來的那點人,哪怕一年一選也不可能造成冗官,造成冗官的根源在於蔭補。 宋朝統治者為了籠絡官僚階級,大肆推恩,讓官僚的後代也能輕鬆得官,以此穩定趙宋統治。 在封建社會,地主豪紳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百姓不過牛馬。 宋朝不抑兼並,為何卻沒有出現大地主?因為宋朝統治者很清楚,隻要實行封建,就抑製不住兼並。 向百姓收稅隻會越收越少,隻有向地主收稅才能越收越多。 因此,宋朝的所有稅收製度都是針對主戶製定,何為主戶?就是有房有地的人。 沒房沒地的叫客戶,不用給朝廷交稅,隻需要給主戶交租就行。 此舉最大的優點,便是將百姓對朝廷的不滿,轉嫁成客戶對主戶的不滿。 朝廷可以隨意加稅,主戶卻不敢隨意加租,因為主戶給客戶設置的租子已經到了極限,再加就沒有客戶願意租了。 宋朝是沒有免稅田的,朝廷收稅是認田不認人,田在誰名下,誰就要交稅。租子定高了,土地無人承租,地主卻要年年交稅,他就不得不減租甚至賣地。 因此,沒有哪個地主敢瘋狂兼並土地,他們自己就會控製自己。 如果客戶除了耕種沒有其他活路,那主戶受不住朝廷的盤剝,大可加租,然後告訴客戶: “是朝廷不讓你們活,不是我不讓你們活,你們去找朝廷的麻煩,我可以給你們提供糧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然後造反開始。 宋朝之前的朝代滅亡,大多是這個套路。 到了宋朝,不一樣了,朝廷給了客戶另一條活路:商業和手工業。 宋朝的商業法和手工業法極其完善,特別重視保障小商小工的利益,把他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靠腦子和手藝也能吃上飯。 如此就把大地主們挑撥農民造反的路給堵死了。 而為了讓地主也就是主戶們也能看到希望,宋廷規定,隻有主戶才能參加科舉考試,也就是做官。 這麼一來,主戶也就不再為了交稅的事耿耿於懷,而是一門心思去考取功名,畢竟當官可比當地主有意思。 宋廷打通了從下到上的完整通道,照顧了所有階級,調和了所有矛盾。 製度之完善,考慮之周全,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但宋朝唯獨算漏了一條,那就是:外敵。 所以宋朝是唯一一個沒有亡於內亂的朝代,卻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亡於外患的朝代。 趙禎收攏思緒,開口說道:“今日與三位閣老一番商議,朕受益良多。” “如呂閣老所言,進士科考試,先考策論、再考詩賦、最後考經義道理。以此選拔經世致用之才。” “如張閣老所言,武科考試,先考武藝、再考謀略。以此選拔將帥之才。” “如李閣老所言,將蔭補並入科舉,加強我朝入仕之公平,讓天下才俊得到一次同殿比試的機會,朕認為極好。” “會後,三位閣老把各自的想法整理成黃票,送朕批準。”
第五十九章·科舉改製之議(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