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十年代末開始的計劃經濟,在時代的浪潮下結束於七十年代末鄧公的號召。 在那個時代,工人身份是最讓人羨慕的。然而,改革開放伊始,許多工廠效益不好,有很多人被迫下崗,下崗的工人為了能夠有口飯吃,不得不硬著頭皮下海經商。當然,這其中就包括花少的老爹張自力。 張自力雖說脾氣不好愛打架,是廠區裡出了名的渾小子,但是他手腳麻利,為人又仗義,下崗這事兒怎麼也不能落在他的頭上。但也許是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洗腦久了,又也許是看到昔日好友下海都掙了錢,張自力不甘作為工人一輩子拿著幾塊錢死工資庸庸碌碌,和同為工人的花少他媽一合計,兩人趁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還沒過去,毅然決然的下海經商,乾起了砂石生意。 之所以會選擇砂石生意,一方麵是因為砂石廠生意的門檻低,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經驗;另一方麵砂石廠的生意大多數都是一些當初的混子在做,不用和那些讀書的秀才們咬文嚼字。 花少的老爹張自力年輕時在廠裡好勇鬥狠是出了名的,現在把這股不要命的勁頭帶到生意上,隻要認識他的人就沒人敢觸他黴頭。加上頭腦靈活,敢拚敢乾,當初那點兒仗義的優點還沒丟,夫妻二人從工廠出來後,很快就拉起一支有模有樣的挖沙隊。一票人憑借著以暴製暴的鐵腕手段和一股子狠勁兒,硬生生的在西漳市砂石市場上拚出一片天地,站穩了腳跟。 雖說創業路曲折且艱辛,好在風雨之後有彩虹。在穩下砂石場生意後,花少家也躋身成為小老板行列,雖不至於大富大貴,但至少錦衣玉食。花少他老爹張自力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初身上那些不著調的特質褪去了不少。 大概是在生意場上歷練的久了,人也越來越沉穩,不再瞎折騰,也把七七八八的不良嗜好改掉了,慢慢的也把生意做大做強,在西漳正式以企業家的頭銜站立住了腳。 當然,雖然西漳市企業家名錄裡記載著花少他們家的起家是源於砂石場生意——當然,刪掉了關於花少的老爹曾經是個混子的事兒,但是傳聞花少家起家真正的轉折點源於另外一件事,這件事西漳的老人們幾乎都知道,說是花少老爹的挖沙隊在挖沙石的時候挖到了寶貝。 當然傳聞中關於寶貝的說法各不相同,最靠譜的說法是據當時乾活的工人說,他們有一天乾活的時候,一個工友挖到了一個土疙瘩。原本都沒往心裡去,但這工友在抽煙的時候順手敲了敲,把土殼敲掉了,漏出了裡麵的綠色,隨著敲打還發出某種金屬的聲音。 最後當大家七手八腳的把裡麵的東西剝出來,發現那綠色的玩意兒是個壺,通體碧綠,看著就值錢,打眼一瞧像是個有些年頭的東西。當時東西剛剝出來的時候工人全都放下手裡的活兒圍觀了過去,挖到壺的人晃了晃發現那壺裡好像裝著東西,以為是古人埋在地下的酒,於是大家起著哄讓他打開了壺蓋。 壺蓋打開的瞬間根本沒飄出酒香,反而是一股撲鼻的腥臭味擴散開來,那個工人強忍著惡心往壺裡麵瞟了一眼,結果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清。那味兒太沖了,拿著壺的人下意識就想把裡麵的東西倒出來,結果倒出來後發現是一灘暗紅色的液體,粘稠的液體看著就像一灘放了許久的豬血,隱隱間好像還能看到有骨頭渣子混在裡麵。 在場的工人看到這個瞬間炸了鍋一樣,嘰嘰喳喳的討論個不停。有說這場子挖到了不乾凈的東西,不敢在這乾了的;也有說這是挖到了寶貝,老板要發達了的。 這事兒鬧得太大,看場子的小工沒敢耽擱,趕緊請了老板過來。花少老爹聽說自己場子裡挖出了東西,也是片刻沒敢耽擱就趕了過去,一到地方看到工人還都都聚在一塊沒人乾活,生怕誰拿這事兒做文章,趕緊邊往這邊走邊嚷嚷著:“散了散了,拿著我的工錢都不乾活了乾啥呢!” 東家都發話了,工人也都閉了嘴去乾活了。畢竟說是說,飯還是得吃的。邪物也好寶貝也好,那玩意兒是在東家地盤上挖出來的,無論是什麼也跟自己沒關係,何必為了那麼個玩意兒惹了東家不高興餓肚子呢。 壺被工人隨手扔在了地上,花少老爹彎腰撿起來拿在手上翻來覆去的看,這個壺通體墨綠造型古樸,看著就是個有年代的寶貝。花少的老爹之前在廠裡上班的時候,就經常聽說哪個地方施工挖出了寶貝的事,有真有假,大多時候也都是傳聞。 他也沒放過心上,畢竟寶貝又不是大白菜,哪兒能隨便就能挖到呢?不過眼下看著手裡的綠壺,張自力麵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是樂開了花,心想著這好事終於讓自己趕上了。這個壺雖然看似破舊,但也不像一般的物件,應該能值不少錢。立馬招呼手下威脅警告當天在場的所有人都不許聲張,便將壺帶走了。 雖然花少的老爹威脅眾人不要聲張,但誰看到寶貝不眼紅呢,最後還是有人心存妒忌將此事偷偷報了警。後來有關部門也找到過花少的老爹,將壺拿走去評估鑒定,隻是後來這壺又回到了花少家。這樣一來,坊間都傳說不知道花少老爹用了什麼手段,讓有關部門的專家們一致認定這就是一個普通的仿古壺,不是什麼古物件,就將壺還給了花少老爹。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聞,還是因為這事出了之後花少老爹在工地上大發雷霆,說他底下人都是白眼狼,還因此一下辭退了好幾個一直跟著他乾活的工人,棍棒轟出了砂石廠。 後來還有更誇張的傳聞,說是在花少老爹將壺帶走後不多久,花少的老爹身邊突然多了一個奇怪的人。這個人長相平平,扔在人堆裡也不怎麼紮眼,也不知道有什麼過人之處,平日裡隻跟著花少老爹在工地轉轉,除了花少老爹和誰都不做交流,神神秘秘的,大家都以為這是花少老爹新雇的打手。 花少家也好像是自打挖出寶貝以後,事業便越做越順,沒過幾年就憑借著砂石廠的積累轉型進軍房地產行業,取名瑞坤地產。 九十年代的房改熱潮,常言道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花少的老爹又一次精準的踩在了風口上。憑借這麼一股房改的熱風,花少老爹創辦的瑞坤地產,躋身一躍成為西漳市房地產赫赫有名的新貴,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西漳市數一數二的地產公司。也正是因為這個,花少老爹的發家史被越傳越邪乎,有了真真假假好多個版本,成為了西漳小市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打小跟在老爹身邊的花少則耳濡目染,繼承了他老爹那股子狠勁兒,後來花少父母也忙著生意應酬對花少缺少陪伴,心有愧疚他們就用金錢彌補,以至於花少對父輩的繼承就繼承了一半,狠勁兒不少,沉穩一點兒沒學會,漸漸養成了花少囂張跋扈乖戾的性格。 當初年少的花少常年看著自己老爹被人前擁後簇的威風勁兒心頭癢癢,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還在上學的花少借著骨子裡那點兒優良傳統拉幫結派,沒過多久就收了一幫小弟,做足了老大做派。他爹媽發現之後管了幾次,奈何下手太晚,親兒子又比不上金兒子,管了三天半就閉眼不看他繼續掙錢去了。沒人管教的花少之後就更加變本加厲。 從學校出來後,除了拉幫結派什麼都不會做的花少又吸納了不少社會閑散人員,後來花少老爹看他整日遊手好閑無所事事,乾脆直接讓他帶著那幫子除了打架什麼也不會的小弟們做了拆遷的工作,算是正式招安。 這活兒也正中花少下懷,對一眾小弟來說算是專業對口,拆遷工作搞得倒也是有聲有色,後來更是做到了行業知名。隻不過除了拆遷的事兒花少敢讓他爹知道,他自己私下裡乾那些缺德事兒的時候都會囑咐說要瞞著他爹,久而久之大家也都知道花少有多怕他老爹。但是基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加上都是成年人了,誰都不好還搞被欺負了告家長那套,花少做的那些事兒還真都沒傳到他老爹的耳朵裡。 對於花少來說,有了他爹那棵大樹,錢不用愁,還能順便維係自己的小幫派運作,於是越做越用心;花少老爹則覺得虎父無犬子,自己兒子長大了,能幫家裡承擔責任了,在生意夥伴之間提起兒子還得意得很。這樣一來,雖然花少乾的事兒和之前沒兩樣,但基於行業的特殊性,那點兒缺點也變成了優點。當初因為花少不乾正事而變得水火不容的父子關係也竟然莫名的父慈子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