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1)

兩三天沒寫日子,正月十一的時候把我爺爺的遺體送到我們縣城的陵園,看見他火燒,送去燒之前,我們還進行了一些我們這邊的習俗,像往棺材裡麵放紙錢,放錫紙這些東西我們就不多加贅述了。   讓我最難過,在當時可能也是一如平常,但是我爺爺真的從焚化爐退出來。隻剩下骨頭的時候,工作人員還用錘子錘碎了,把這些骨灰裝到骨灰盒的時候,我真的現在回想起來我內心真的很難過。   人隻是會困在回憶裡麵,我就是這樣,困在回憶裡麵。最近在忙著辦喪事,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初十結束,然後我們去燒靈厝,是是非非都成為一地的灰燼。   十一的晚上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我建議大家別看影評,因為每個人的感覺都是不同的,你想要獨屬於你的感受,隻能觀看原片。我這裡就不進行多加的概括了。   我其實一直到影片的最後20分鐘還好,但是直到那個猶太男孩什穆爾跟布魯諾一起進去集中營裡麵被毒氣毒死的時候,我真的很難過,淚崩了,我從來沒有那麼正麵的麵對過戰爭帶來的苦難。就好比我們的人生,你說我跟那些8歲的孩童比起來到底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我今天還看《無人知曉》這部電影講了日本棄嬰的生活。這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故事主人公,福島惠子帶著她十二歲的孩子去拜訪鄰居。他讓他5歲的男孩子茂待在行李箱跟3歲的女孩子小雪待在行李箱裡麵。四個沒有身份的“黑孩子”搬入了新居,但大兒子明扮演著真正的家長角色,照顧著弟弟妹妹,媽媽離家出走,一去不回。明用盡一切力量挽救,而生活一天一天在變壞,他們是如此無助,卻無人知曉。   導演用細節表現他們生活的變化,比如燈再也打不亮了,孩子們不停數著硬幣;以及孩子們精神世界的變化,媽媽在的時候,孩子們努力地生活,做飯、自學國文、洗衣服、打掃房間……等待喝得醉醺醺的媽媽回家。媽媽走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一點一點在坍塌,明不再學習,和壞孩子們整日打遊戲機,沒有人打掃家沒有人洗碗,晾衣架被扔在一旁。媽媽的離開不僅僅斷了孩子們的生活經濟來源,也將四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摧毀。   枝裕和沒有讓一個孩子去哭,沒有一個人在電影裡歇斯底裡,也沒有刻意表現生活有多沉重,比如誇張地去展現抬水有多重,衣服有多難洗,他在這其中還插入了一個經常被霸淩逃課的女生與他們一起生活的故事。   媽媽給塗過的指甲油,還殘留著她的訊息,讓我最有印象的是,大女兒還留著媽媽的指甲油,直到她慢慢的淡去;躲在媽媽的衣櫃裡,用媽媽的衣服把自己包圍住;用稚嫩的筆觸畫一幅媽媽的簡筆畫;看來來往往的電車,望著空中的飛機,想象著接媽媽回家,然而隻是想象而已……   以後小女兒小雪從椅子摔下,失去了生命,而他,大兒子明,隻能默默地告別,最讓我淚崩的一幕,是明要把小雪塞進她搬進新家的行李箱的時候,大女兒京子默默說了一句,小雪長高了。後麵明默默地換了茂的行李箱來應急。這一幕來的淚崩。   這算是地獄開局了是嗎,我一直覺得我是很家庭條件很一般的男生了,沒有想到有人連活下去都很難了。明被父母拋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失去了生活援助,停水停電,房租也付不起,天天蹭公園的水來用,連廁所都沒有辦法在家裡麵上。   突然想了一下,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生活條件變好了才會想太多,生活條件88太好了,想要的開始變了一個高度。如果我們活在明代。或許吃飽就是我們的幸福。而現在,有車有房我們還不滿足,還要去旅遊。想一想明,茂,小雪。他們連幼兒園都沒有上過,我們是不是比他們的生活更好。   人,知足常樂,無人知曉是讓人更知曉。我們不知曉,卻不代表他們沒有出現在這個世上。   我還想她,前任。但是我知道已經成功不了了。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了。我學生現在給我介紹了一個新的女生。之前網戀的女生也沒有斷了,雖然我一直在拒絕她,也沒差了。對於這種關係,我總是沒有辦法處理好的。也沒差反正,也沒有誰會一直愛著誰,都放過對方吧。為了自己的更好的生活。   我還看到我學生分手發了一堆的朋友圈,發一條就很多了,誒,發了這麼多。這個世界上關心你的人是很少的,很多事人是考你的笑話,所以啊。談戀愛,真的很難走到最後。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很難像之前的時代了。以前嫁妝是舊三大件,而現在,彩禮沒有個20w是下不來了,有的38.8,乃至更多。   所以我是覺得,合適比喜歡更重要。很少的例子可以走到最後,有的時候我們隻要享受過程,別在意結果就好了。畢竟你要是想想,未來別人的老婆被你蹬過,那是不是想起來會有一股莫名的爽感,雖然不太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