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八章 粵有孤忠,名喚士相(1 / 1)

藩亂 吃飽除人 3924 字 2024-03-16

周士相本來想隱瞞身份的。   這些年,他見過太多太多的背叛、內訌、欺詐,每天都是如履薄冰。   交淺言深,是大忌,誰知道前麵這兩個人是真復明還是假復明,會不會轉頭就把他賣了。   但是,他沒得選,他已經四十有餘了。   朱顏漸老,白發添多少?   再過幾年,齒牙動搖,鬢發疏散,腿腳遲慢,等到他連刀都提不起的時候,那就真的連仇都報不了了。   前麵兩位將軍是延平王的部將,想要報仇血恨、反清殺虜,隻有想辦法跟著漢家王爺。   眼前就有個好機會,隻有想辦法進延平王的眼,他才能一展抱負。   所以他立下決心,不再隱瞞。   於是周士相娓娓道來,向堂內眾人講述了當年的故事。   那年是永歷八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新會為清兵所據,晉王李定國率部眾四萬餘人圍攻新會城。   周士相本為廣州新會縣(今屬廣東江門市新會區)一秀才,躬耕幾畝薄田度日。   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貴,但畢竟周士相有秀才功名,家裡有田地、有父母、有妻兒,在新會城裡也算日子過得太平幸福。   雖然剃發易冠心裡難受,但作為一個有家有口的普通男人,為了家裡人,忍氣吞聲也不是不行。   畢竟,這是朝廷的事,跟他一個普通人又何乾呢?他隻想跟家裡人在一起過自己的日子。   未曾想明清新會大戰,致使災禍降臨到無辜生民中來。從此,一個普通秀才走上了義無反顧的抗清道路。   彼時,廣州府淪陷,明軍退往廣西。   永歷八年二月,李定國起大軍四萬餘人,南下橫州,經廣東靈山攻廉州府,克復高州,雷州,瓊州,粵西幾乎全部光復。   而明軍要收復廣東,就必須拿下羊城(廣州);要收復羊城,從粵西方向進攻就必須拿下廣州門戶——新會。   新會在廣州的西南方向,號稱廣州之“鎖鑰樞牖”,控製著西江(珠江主流域)的出海口。   而西江的出海口,就在新會縣城東北方向的龍溪鄉歸德都江門墟(今江門市轄區)。   整個兩廣、湖廣、雲貴的貨物流轉大半是在廣州中轉,然後再從廣州走海運出去。   拿下新會,也就是在當時拿下大半個廣東包括陶瓷、茶葉、糧食、鹽鐵、火炮、白銀、絲綢在內的海運關卡。   通俗點講就是,你西江(珠江)流域內部怎麼流轉我管不到。   但我控製了新會,你流轉後要出的貨運就沒那麼順暢出去,進來也同理,沒有那麼絲滑就能進來。   畢竟,沒有了重要的江門。   明攻清守。   廣東清兵主力是靖南藩軍和平南藩兵,兩藩兵馬不敵晉王部,節節敗退,向清廷求救同時,退至新會城。   守城清軍在新會城尚未斷糧情況下,為久守新會計,竟掠人而食,新會百姓七萬餘人被守城的平南藩兵和靖南藩兵當做糧食吃掉。   撤退時又擄走幾千年輕婦女,偌大的新會城僅剩一兩千人。   事後經清點,城中仍存糧足三個月之用。   而周士相全家五口人,除了周秀才本人外,周家父、母、妻連同家中初生稚子,竟全遭清兵毒手。   周秀才因嚇暈過去且有功名在身,躲過一劫。   等醒來後,忽然間家破人亡的噩耗,使得周秀才捶胸頓足,仰麵大哭,恨己無能。   大悲大痛過後,哀莫大於心死的周士相萌生死誌,指天起誓,矢誌反清復仇。   隨後以身設局,於寒食節(即清明節)設計誘殺平南藩下將校,奪其軍馬佩刃,亡命天涯。   逃亡期間偶遇明軍殘部,毅然從軍抗清。   後其部於山中遇見朝廷前來收攏散兵的兵部官員,任命殘部頭領胡某為羅定參將,無兵、無糧、無錢、無地盤,僅用朝廷一紙空白文書告身就換取殘軍前往攻掠羅定州。   後胡某於羅定州攻略中戰死殉國,前營統製官周士相經眾人舉薦,暫領羅定參將職,帥殘餘部卒,轉戰粵地。   在粵地轉戰途中,周士相遇見其一生之敵——清廷憨將唐三水。   這個唐某人是個廣東的綠營千總,老實人一個,為人也是憨厚敦實,在各位綠營同仁麵前就是一個人畜無害的老實人形象。   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原因,平時一個默默無聞,憨厚老實的唐三水自從遇到周士相後,卻專挑周士相的部隊打。   周士相去哪,他就追去哪。   然後就是被打敗跑回來,繼續拉滿人馬後如草蛇灰線,接著追蹤周士相部,再被打敗跑回來。   如此周而復始,導致後來全廣東綠營都知道老實人唐三水跟通緝犯周士相有私仇。   你說他有必死決心吧,又沒有:   輸光了就回家拉人馬,然後就到處討錢要糧食要裝備,沒有半點拖泥帶水;   你說他是資敵吧,又不見得:   畢竟跟他跑回來的士兵都看見他真的是在跟周某人拚命,每次都是命懸一線被親兵救回來的,最後不得以才撤退,哪次身上沒有落下刀傷箭痕的。   綠營的同仁們都在暗地裡八卦,是不是周士相把人家唐三水家的女眷給禍禍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又說周某人專好婦人,有魏武遺風;   也有人說周某人殺害唐某人的親朋好友,因此唐某人起誓定要取周某人頭來祭奠親友。   也有人說二人原有斷袖餘桃之情誼,但周某始亂終棄,使唐某憤恨不已,心有執念的唐某人矢誌追殺曾經的摯愛親朋,等殺死周某後,也要自殺殉情。   而周某每每與其抓對廝殺,都念及舊情不忍痛下死手,實乃心中有愧……   反正什麼說法都有,搞到最後連廣東提督嚴自明都看不下去,勸唐三水算了,犯不著死盯著這個通緝犯不放。   打不過就打不過,別犟,反正周某人是秋後螞蚱,蹦躂不了多久。   可一向好好先生的唐某此時卻不同意了,還說大清天威不可冒犯,此時尚有明逆,就一定要剿滅。   他就認定此人了,一定要緝拿周某歸案,生死無論。   最後沒辦法,嚴自明自掏腰包請相關的衙門吏員吃飯喝酒,上下打點,托人把他提一級調離綠營,讓他手頭上沒兵了這事才告一段落。   周士相倒是不怕他,隻是唐三水如蛆附骨,如影隨形,不勝厭煩,致使周部疲於征戰,無閑休整及補充兵力。   且當時大明已日落西山,一蹶不振。   天下大勢已去,僅周士相一人之力難以扭轉乾坤,而唐某人的人馬又源源不斷的補充,打完再拉一批。   致使周士相在多次打贏唐部的情況下還得到處跑,就為了避開這個討厭的人。   唐三水硬生生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勤能補拙”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