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九章 賊秀才(1 / 1)

藩亂 吃飽除人 4066 字 2024-03-16

彼時,大明國勢日暮西山,大清國威如日中天。   各地州縣城頭上,也隨大勢所趨,紛紛更換大王旗。   隨著王旗變更的,還有冠裳和發髻。   傳承數千年的冠裳變了,從交領、右衽、無扣的道袍方巾就變成立領、對襟、盤扣、馬蹄袖的長袍馬褂。   傳承數千年的發髻也變了,從四方髻變成金錢鼠尾。   辮發易服,成為大清官員口中的“新朝雅政”。   而流落各地的忠臣義士,要麼老去,要麼死去。   十餘年間,月染霜華,轉眼青絲變白發。   周士相從青年打到中年,從山裡打到海邊,從粵西打到粵北,又從粵北打到粵東。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期間收攏各地忠明的士卒、誌士、山民以壯大實力。   又因部屬皆不剃發,不降清,因此無法下山到集市跟山民們交換物資、獲取糧食、藥品、布帛、武器補充,隻能大多時候以搶奪鄉下大戶的錢穀、衣物為生。   戰鬥絕不戀戰,縱使被豪強家丁圍抓,也死不投降。   他們不亂殺人,攔住大戶們的運糧車,也隻拿需要的米糧,剩餘的糧食等物資,分給周圍鄉民,再將民夫放回去。   漸漸的,鄉民雖然對他們沒有好感,但也知道沒有惡意。並沒有搜山封林般大規模圍剿他們。   如果真有,就隻能換個地方繼續抵抗了。   被搶掠的大戶們把州縣門口的登聞鼓都被錘爛了。   但鑒於轄區內未發生重大命案,各地州府老爺基本都選擇都睜隻眼閉隻眼,甚至借機敲詐前來申訴的大戶們。   一邊是盜匪,一邊是官患。   盜匪造成的損失怎會比得上官府的壓榨呢?   久而久之,也沒有大戶們去報官了,自己召集家丁護衛,能剿則剿,不行的話,就讓管家上山跟明賊們商量,每月給予固定錢糧,換來他們不要騷擾他們生產經營。   最後,淪落到搶大戶錢糧的“大明官軍”漸漸成為官府口中的“盜匪山賊”。   曾經有士兵問周士相:   “將軍,我們到底是王師還是盜匪啊?”   “怎麼,你怕啦?”周士相沒有惱怒,反而是笑著問他。   士兵們並不懼怕這個將軍,因為他從不打罵士卒,也從不勉強別人。   他自己說過,反清是條漫長路,甚至是看不到結果的路,靠勉強別人加入,是堅持不了的。   但大家都願意跟著這個看起來並不高大的漢子,在他的眼眸中,帶著一種光。   “怕,我怕我們最後沒辦法看到韃子被趕走。我怕我們死了都被百姓認為我們是賊寇。”   周士相沒有正麵回答他,隻是說“我們是大明官軍,就算剩下一人,都是大明的兵。”   “我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但我們的堅持會萬古流芳。”   這些轉戰四地的漢子,他們什麼辦法都想過了,就是沒想過放棄!   也正是他轉戰粵省,部下中大多來自廣東各地,會講粵地各種方言,官話、廣府話、客家話、雷州語係方言、閩南語係的潮汕方言等等。   後來聽說延平王師入粵,就率部跑到饒陽,打算從饒陽進福建或者從饒陽出海尋找抗清的延平王隊伍,繼續率領部下抗清。   再後來聽說潮州總兵劉進忠舉兵反清,故率殘餘部隊投靠劉進忠的潮州鎮。   周士相平靜地說著這十餘年的經歷,那緩緩淡淡的樣子似乎在說是個與他自己毫不相乾的故事。   沒有哀傷、沒有激動、沒有恐懼、沒有憤恨,他就像個沒有任何感情的行屍走肉,不悲不喜,看破生死紅塵,支撐他的,隻有他那深深的執念。   府內中眾人都安靜了。   他們看著這個瘦弱的男人,眼中充滿著敬佩,這是個真正的英雄、純粹的忠貞之士。   “我想起來了,你就是那個‘賊秀才’!”   “曾經擾得粵地各州縣天翻地覆,後來又銷聲匿跡的那個‘賊秀才’!”   劉進忠忽然想起來,原來這個人就是廣東各地州縣貼在城門口通緝的“賊秀才”,賞格開得還不小。   難怪聽到名字的時候,那麼耳熟。   聽到周秀才如此淒慘的經歷,同情歸同情,但也不可能給他多大的援助。   劉進忠打打殺殺幾十年,見過太多的生離死別,心早就堅硬如鐵,早過了隨便被別人的三言兩語就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年紀。   考慮問題,隻考慮對他有沒有利益。   這個世界不是你正義就會有人幫你的,也不是你可憐就會有人幫你的,首先你得有站得住腳的能力,否則你甚至連求人利用自己的價值都沒有。   也不是你覺得你是代表正義就是必勝的。   正義隻屬於勝利者。   靠別人?   別天真了,你連自己都靠不住,還靠別人。   劉進忠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延平王收復河山呢,或者是平西王大業成功也行啊。   不管是誰,都比剃著光頭,後麵再吊著一個鼠尾巴好啊。   是的,劉進忠是吳三桂的老部下。   當年清廷為削弱吳三桂,把他手下的總兵官嚴自明、劉進忠調任廣東和福建,嚴自明任廣東提督,劉進忠先任福建漳州總兵,後調任廣東潮州總兵。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而作為平叛軍的尚之孝部,其中領兵來攻打劉進忠的,除了王國棟,就是同為平西王係的嚴自明。   用吳藩舊將打吳藩舊將,沒毛病。   所以對於劉進忠而言,明也好,清也罷,對他來說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他手裡的兵。   有兵就有糧。   兵權在手,在明,在清,在吳,在耿,在尚,他都是一方諸侯,要是手裡沒兵,沒人會看他正眼。   周士相功勞擺在那裡,全軍上下都看到了,是不能不賞的。   至於對方是暫領羅定參將這事……大家都沒太當回事,這玩意不值錢,水份忒大了。   當年明廷被清軍步步緊逼,手中無兵的明廷為了籠絡各地勢力加入明軍,在發錢和發糧之間,選擇了發告身。   把各個已經淪落到滿清手裡的地方像不要錢的一樣發出去,按兵力多寡任免軍職。   比如你有一兩千來人,高低給你弄個總兵,例如記名寧夏總兵。如果隻有一百來號人,沒關係,弄個記名參將、記名守備也是可以的嘛。   什麼是記名,就是現在這地方沒有在我們大明手裡,先給你記著,等收復了,你就是這裡的總兵。   或者你自己帶兵,從大清寧夏總兵趙良棟那裡搶過來也行。   雖說周士相的這個參將水分大了些,但暫領的參將也是將啊,更何況人家手下幾十號人,打了十幾年仗還沒死光的百戰老卒了。   幾十號老卒,放在戰場上,用得好是能左右戰場的形式的。   這個人,既要用,也要壓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