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被動主動(1 / 1)

極樂桃源 阿雅雪晴 4073 字 2024-03-16

華鋒說,我認為現在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學習怎麼發生和完成的。知識的學習是像蓋房子,還是像樹的生長?還是像吃飯一樣?嘿,我的意思是它比較接近哪一種?   方晴說,單純知識的結構來說,像蓋房子,有基礎,有框架,一層一層,一間一間,梁柱勾連,曲廊相通,相互聯係,結為一體。   如果我們把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當成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房子,那麼滿堂灌的方式也未嘗不可,我們搭建的越多越快,學生頭腦中構建的樓房就越高越大。這是我們很多教師實施滿堂貫,所臆想的效果。   崔瀅瀅說,如果我們把學生學習知當做是樹的生長,它不是幾塊木頭、樹枝、樹葉的拚接,那麼,我們就要更多的為他提供陽光空氣水和適合生長的土壤。   否則,如果我們像建房子一樣搭建一棵樹,那隻是一棵掛滿了。各種美麗的人類知識成果的用來裝飾的沒有生命的聖誕樹。   華錚說,那如果這樣看來,學生知識的學習應該更像樹的生長,因為知識應該是有生命的,他不單單是一些概念的堆砌。   宋明說,如果知識的學習真的像樹的生長,那麼知識的學習過程就少不了學生自主的主動的攝取消化吸收,那就跟人吃飯差不多一個道理了。   方晴說,哈哈,老臭啊,咱能不能別提吃?我一提吃。就味蕾興奮,口水分泌。胃部吶喊,腸胃動員。   華錚說,食色性矣。誰不愛吃呢?我不隻愛吃,我還愛喝酒呢。   方晴說,看到你們喝酒,我實在難以理解。那酒又辣又苦,還燒心燒肺的。哪有我的零食好吃,香香脆脆,甜甜酥酥。你們男人是不是都有毛病,喜歡自虐呢?   華錚說。彼此彼此。我也不知道你那些零食有啥好吃的,費嘴費牙的。   哈哈哈。   方晴說,就我個人經驗來說,我覺得知識的學習更像人吃飯。我覺得我看課外書和吃零食是一樣的感覺。隻不過一個是充實了我的胃。一個是充實了我的頭腦。一個愉悅了我的口舌欲,一個愉悅了我的求知欲。   遇到我喜歡看的書,就像我喜歡吃的零食一樣,津津有味。遇到我不喜歡看的書,那也味同嚼蠟難以下咽。遇到艱澀難懂的書,那也跟啃硬骨頭一個道理。   有的書讀進去,就跟吃了生冷難以消化的食物一樣,胃疼頭大,惡心嘔吐。   所以我認為學習的過程,應該更像吃飯。   宋明說,如果學生的學習更像吃飯的話,那我們就像廚師了。我們應該把知識進行加工,煎炒烹炸,煮燉燜調,做得營養豐富,色香味全,讓學生喜歡吃,吃得好,易吸收。   方晴瞅了一眼宋明說,某些人說起來倒是一套一套的,至今也沒見你炒的哪個菜能拿得出手。   宋明說,你看你,咱們這就是在講個道理,別動不動扯上我行不行?我還真怕你了呢。   華錚說,得了吧你,別得了便宜賣乖了。我想找個人兒欺負我,還找不到呢。   崔瀅瀅看看她們,低下頭嗬嗬的笑著。   方晴說,你們看,平常我們總是說,我們要讓好學生吃的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可見,我們的集體意識中,確實把學習跟吃聯係到了一塊兒。   宋明說,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就按用吃飯的邏輯來構建課堂教學,大體上應是正確的。   崔瀅瀅說,如果學生的學習真的像吃飯,那麼我們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就完全是一種錯誤的教學方式了。   哪個人吃飯,會願意讓別人扒開嘴往裡麵灌呢?   華錚說,那不是吃飯,那是吃藥。我小時候生了病,不願吃那藥,我媽就捏著我的鼻子,撬開我的嘴,用小湯匙往我嘴裡灌藥。   嘿嘿,誰小時候不是這樣的?方晴說,有時候給我灌到喉嚨裡,那藥苦得滋喉嚨,我又咕嚕嚕咳咳咳地吐了。現在想起來還是很嗆,可惡的很呢。   崔瀅瀅說,那我們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課時,學生會不會也覺得是我們在捏著鼻子給他灌藥呢?要是那樣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們也很可惡呢?   華錚說,或者他們被捏著鼻子時也很無奈,很無助,逐漸麻木了呢。   崔瀅瀅說,如果真是這樣,我的天哪,我們天天在乾什麼呀?罪過,罪過。   宋明說,我們現在就麵臨一個問題。怎麼按照吃飯的邏輯來重新構建我們的課堂。   方晴說,我覺得吃有兩種,一種是像我們人這樣的動物吃。一種像樹那樣的植物吃。   有區別嗎?華錚問。   方晴說,應該有吧。我覺得像語文英語這些語言類的學習,它更像是植物的生長,就像剛才瀅瀅說的那樣,需要我們提供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溫度,充兄的陽光空氣水等,引導他們在適宜的環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華錚說,有點兒道理。我覺得語言們學習更多是在環境中習得的,而不是我們完全教出來的。比如語法,不管是漢語的語法,還是英語的語法,它們並不是先有了語法才有了語言,而是人們先有了交流溝通的需要,有了語言,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定語法。所以語法應該隻是語言使用的一種習慣,所以語法的學習,更應該是在語言環境中,在不斷交流中習得的。它的本質不是知識性,而是習得性。   宋明說,所以,語言的學習,應該注重營造語言學習的環境,提供溝通交流的生活情景,這比分解字句段篇章,講解各種知識點各種語法更為重要。   方晴對宋明說,我認為你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可以試一試。   華鋒又問方晴說,如果我們語言類的學習像樹的生長,那麼哪些學科的學習像動物的生長呢?   方行看了一眼宋明笑了笑說,我覺得。宋明教的那個數學更像動物的生長。   宋明問,為什麼呢?你不是在說我像什麼動物吧?   方情說,嗬嗬,你何止是像動物,你本來就是動物。   我隻是說。植物的生長。更多依賴於。適宜的環境。所以我們語言類的教學要注重營造。是以學生學習的。生活情境。   但像數學這類學科,雖然它們也離不生活情境,不過,它們對生活的依賴程度比較低。他們更注重知識之間的邏輯推理,猜想驗證,注重知識體係的整體構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我覺得這是數學為代表的理科跟我們文科教學的一些區別。所以如果我們。,把文科學習比作植物的生長。那麼我們暫且把理科的教學比作是動物的生長吧。   宋明說,這個比喻倒也未嘗不可。站在學生的角度,不管哪種學習,其實都是吃。先吃進去,在慢慢消化吸收,這個過程都應該是一樣的。植物的吃,動物的吃,沒有本質區別。   不過,我倒覺得數學的學習,更像蓋房子的,需要夯實基礎,搭建框架,然後一層一層修建。   方晴說,那按你的意思,我們英語不應該滿堂灌,你的數學倒可以滿堂灌。   那倒不是,我是說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像蓋房子。但數學的學習過程仍像吃飯,需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學生的個人經驗,引導學生一口一口的吃,一步一步的走。   滿堂灌最大的問題,不是我們應該讓學生像蓋房子那樣學習,或者像植物那樣生長,或者動物那樣生長。滿堂灌主要問是學生的學習完全被動的,機??接受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怎樣讓學生主動的學習。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以更適合學生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自主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   也就是說,不是我們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房子,而是要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在自己的頭腦中建房子。這座房子的一磚一瓦應該由學生自己親手搭建。   所以,現在問題就比較明確了,我們課堂存在最大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問題清楚了,我們的方向也就明確了,那就是怎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