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瀅瀅把文稿修改完善後,又一篇一篇工工整整譽寫在稿紙上。她白天上課,晚上改稿謄寫,先後整理出二十多篇文稿,直寫得她手腕酸疼得撈麵條都挑不起一柱麵條了,右手中指第一節握筆的地方磨起了繭子。 她的付出沒有白費,每整理展示一篇都引發師生圍觀。 政教處也注意到了這件事,他們看了崔瀅瀅整理出來的稿子,覺得非常符合他們的感恩教育的活動要求。 江主任找到崔瀅瀅,希望崔瀅瀅能將其中一些稿件站在學校的角度修改成感恩教育的成果。 崔瀅瀅不願這樣做。她說,我實在太忙了,抽不出時間再去做這些事兒。另外,我認為,感恩教育應該不是一種說教,感恩不是靠說教說教出來的,它是人們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為了感恩而感恩,不是因為你要求我感恩我才感恩。它應是以心換心,以愛換愛。 如果我們就這樣去說教學生要懂得感恩,我們已經錯了。那就是南轅北轍,還不如我們用點兒心思,多關心關心學生。 崔瀅瀅確實沒有時間。她的課也不少,而且因為她年輕好說話,所以經常有的領導上不了課了,就把課調給她,讓她代課,以至她實際上的課,要遠比課表上安排的課多得多。政教處也不斷的派發各種任務,不少教師都忙的應付不過來。所以像編寫鐘聲如歌這樣的事,如果不是出於自願,誰會無名無利勞神費力找不自在呢? 江主任沒有說動崔瀅瀅,他就安排了一些教師和學生,把崔瀅瀅已經展示出來的文章進行了抄寫修改。大多數文稿的修改采用了扣帽加靴的形式,在文章前加上一段,文章後加上一段,全部改成了感恩教育的活動成果。 關於劉老師的那篇記事歌聲響起,也被修改成了掌聲響起。前麵加了長長的帽子,講政教處如何開展感恩的主題教育,做宣傳做演講做板報做個人事跡表彰大會,怎麼耐心細致的深入學生做思想工作,全班同學終於懂得了感恩,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意義,於是她們排練歌曲,於是她們到野外采花,於是在上課時給老師唱歌獻花擁抱劉老師,充分的展示了感恩教育的輝煌成果。 他們把這些穿靴戴帽的文稿裝訂成冊取名感恩教育專輯,作為這次校園文化內涵的一個亮點。 韓如月在幫助學校打掃會議室時,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感恩教育專輯,她翻看到了她原來寫的文章,卻已被修改的麵目全非。 華錚也在檔案處看到了這本感恩教育專輯。他們的文章都被修改了,華錚很生氣,找張冠堂校長說理去。麵對華錚的質問,張冠堂校長說,你又怎麼證明,他們做的這些事,一定跟我們的感恩教育沒關係呢? 思想教育,本來就是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形成的。學生的任何思想行為都和我們的教育有關。所以,我認為這些事確實也是我們政教處,對學生進行了教育的結果。我們把這些材料放在政教處的感恩教育檔案裡,沒什麼不妥。 宋校長理直氣壯,華錚無話可說。 方晴說,他們能編一個小冊子,我們也能。 趙老師說,說乾就乾,編就編唄,反正咱們的文稿也都是現成的,無非我們也多抄幾份兒,別讓瀅瀅再一個人抄寫了。 她們六個人分了工,每個人三四篇,由趙懷誠老師進行裝訂成冊。 趙老師又買來了復寫紙。他說,怎麼也是抄,寫一份兒不如復寫兩份,寫的時候墊上復寫紙,一下寫三份,這樣咱們一次整理出三本來。 大多數文章隻需要謄抄,所以她們一個星期基本上整理完畢。書名依然叫鐘聲如歌,封麵是王鳳孝先生用毛筆題寫。 這三本分別放在了三個年級。九年級由華錚負責保管。八年級由方晴負責保管。七年級有杜先枝老師負責保管。 杜老師把《鐘聲如歌》帶到了集體辦公室,放在自己的桌上,也方便同事們翻看。 校史館的教師展區和校長室展區都已接近尾聲。方晴在教室展區看到了他想見的那個馬燈。她說,這個我好像在小畫冊上見過呢。隻是不知道,這就叫馬燈。 方晴看的書,和宋明他們看的書有很大不同。宋明小時候看的書大多是別人的,他能見到的書很有限,他見到最多的是小畫冊還有各種小紅本,裡麵講都是他似懂非懂放之四海皆準大道理。他不知道自已想看什麼書,就算在集市書攤上偶爾看到自己喜歡的書,他也囊中羞澀。他總是在書攤主任冷嘲熱諷下,死皮賴臉地翻幾頁然後一步三回頭的離開。 方晴生活在城郊,家裡條件較好,她經常到市裡的書攤圖書館去看書,見到自己喜歡的書,都會毫不猶豫的掏錢購買,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她買書看書,也會給她買書看。所以她覺得。看到自己喜歡讀的書就買下來不過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方晴看的書非常的雜,有詩歌散文小說,有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還有烹調,打毛衣,宋明還在方晴的書櫃裡看到了達爾文大部頭的物種起源。 她的書櫃中外國散文小說和港臺散文小說占了很大的比例,宋明說她是個典型的崇洋媚外。那本三寸厚的亂世佳人,可能是她最喜歡看的書了,有的書頁都翻臟了。 方晴說,我也想看咱們中國的小說呀。但現在咱們能看到的小說,除了一些古典小說,其它的小說寫得都太假了。好人好的太假了,壞人壞的也太假了。隻有極個別的還能看,比如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就很趣。 其他很多小說中的人物,仿佛都是戲臺上演戲的,或是廟裡的泥塑,還有的乾脆就是皮影戲裡活蹦亂跳的提線木偶。 有的文章寫的本來不錯,偏偏有人非要把給他戴帽穿靴,說成某種思想的代言,成為某種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讓人看了倒胃口。 文學就是人學,應該展示真實的社會生活和復雜的人性,應該保持自身的純粹。所謂作家,應該用自己的性靈來書寫性靈,這樣的文章才能真正的打動人心。 而性靈是真誠的自由的,是散發著生命的熱度和張力的。所有那些頭上扣著帽子身上架著套子腳上戴著鐐子的文章至多是精致的展品,與文學無乾,也與性靈無關。 就像這次咱們寫的這些文章,一旦變成了某個概念裡麵的人物和故事,一旦。被加工製作成一種宣傳的工具,那就變成了宣傳材料,不再是篇打動人心的文章了。 宋明說,你想法太理想化了。咱們幾千年文化,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最為精密最為強健的統治機器,文學的花草藤蔓附著其中,不可能守身如玉獨善其身。 方晴說,你說的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那些書寫性靈之作能夠存活下來流傳下去不得不說也是奇跡。 方晴問宋明,你看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吧? 看過,還抄過呢。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人生三境界了,“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方晴說,人間詞話中這些人寫的文章都是這些真性情的人,用心寫用血寫的。是一朵花真誠的綻放,袒露出自己嬌嫩的花蕊,散發著人性的芳香,這些才是性靈之作。 一位領導帶隊來宋莊中學調研。他參觀了校史館,看了一些檔案資料。張冠堂專門拿出了他的感恩教育的小冊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讓領導過目。領導隨手翻閱了幾下說,不錯,現在的孩子。確實需要進行感恩教育。社會在發展,人民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著,但我們的傳統道德不能丟,我們的學校也要肩負起堅守和傳承傳統道德重任。一定要堅持搞下去。 同去的領導有人在教室聽課。有位領導聽完課在教師集體辦公室評課時,偶然發現了放在杜先枝辦公桌上的那本鐘聲如歌。 他翻閱了大為贊嘆,經杜老師同意,他就將這本書,送給那位領導過目。這位領導正忙著,隨手給了隨行的司機。 在離開學校的路上,他坐在車上無聊,隨手從座位上翻閱起了這本鐘聲如歌,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一口氣兒從宋明寫的序言,到裡麵的每篇故事,看到最後方晴寫的結語。 他看到太多的官樣材料,這樣的文章他還是第一次看到,這些文章讓他看得激動不已。他有些沖動地大喝一聲,停車。司機嚇了一跳,以為發生了什麼事,踩了急剎車,停在路邊。 回去。 司機也不敢多問。急忙調轉車頭又開回了宋莊中學。 宋校長看著領導剛剛送走又回來,心懷疑慮,趕忙陪笑著迎接。擔心會不會像上次王鄉長那樣,送走了參觀人員又回頭來到學校將他大罵一通。 那位領導來到辦公室,拿出那本鐘聲如歌。對宋校長說,你們編的這本小冊子太好了,很真實很感人。我覺得應該讓全縣的老師都能看一看。我決定,咱們商議一下時間,就將這本冊子作為典型材料,盡快布置一次師德師風現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