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引進基地(1 / 1)

極樂桃源 阿雅雪晴 4418 字 2024-03-16

經過方晴的介紹,方晴的母親帶著袁新林老師去了種子公司。   接待她們的是一位和袁新林老師年齡不相上下的技術員。長得和他一樣黑,一樣瘦,一樣穿著普普通通。除了戴著眼鏡,其他跟一位普通農民沒什麼區別。   技術員姓張,農牧專業。或許因為是同齡人,他們很快聊到了一塊兒。   張技術員說,你們來晚了。我們的玉米種早就賣脫了。前幾年,我們的玉米良種到村裡去推銷也很少有人要,大家都習慣了用自己的種子種。這幾年不一樣了,大家已經看到,用我們的種子比用他們的種子畝產能多收差不四五百斤不止,前來買種子的越來越多,供不應求。哎,發愁啊。以前是有種子賣不掉,發愁。現在是有人買,沒種子賣,還是發愁。真是一頭白發兩頭愁。   那為什麼不多種點兒呢?   誰不想多種點呀?隻是現在我們種子公司的土地有限,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良種根本不夠賣,我們正在尋求培養玉米製種的基地,代為培植。   我們聯係了幾處,目前還沒有完全定下來。   袁新林老師問,這玉米製種一畝地能收多少斤呢?   張技術員說,一般畝產差不多600斤。   600斤?那也不多嘛。   張技術員笑了笑說,這可是玉米種,不是玉米。這幾年我們賣的玉米種,你猜一斤能賣多少錢?   張技術員伸出幾個指頭說,這個數,是一般玉米價格的6-8倍。   啊,這麼高?   張技術員哈哈笑了,說,高嗎?不高。現在你就是掏10倍的價格,也是有價無貨呢。你有錢,我們沒貨呀。   袁老師說,那要是種玉米製種可不少賺錢呢。   張技術員說,可是這也不容易呀。比一般的玉米要費功夫不說,關鍵需要一些特殊條件。   需要什麼條件呢?我看我們能不能試一試。   張技術員說,首先,玉米製種基地周圍500米以內,最少也得300米以內,不能種其他的玉米。   這為什麼呢?   因為玉米製種不同於一般玉米,它是每4壟母本配一壟公本。母本的玉米纓上,隻能接授公本的花粉,不能接受其他任何玉米品種的花粉,否則,我們的玉米品種就會被汙染,影響種子的質量。   我們在近郊找了一些村莊,都沒有符合這個條件的。   方晴的母親說,我們也是去找過了。隻是因為我們這裡都是平地,村與村之間的田地往往隻是隔著一條路,很難有300米到500米的空白隔離帶。   袁新老師說,我們那裡的玉米地倒是符合你這個條件。   張技術員一聽,兩眼放光,說,是嗎?說說看。   袁老師說,我們那裡是半丘陵地帶,我們的西邊和西南都是坡地旱地,種的都是雜糧。北麵是條河,河對麵是林區。我們的東邊和南邊是村莊,村莊正好充當隔離帶,把兩側田地隔離開來。   張技術員聽了問,那村莊有三四百米寬嗎?   袁新林老師說,我們那都是老莊子了,一個村三四千人,沒有一裡地寬也差不了多少。   張技術員附掌道,這可好。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和領導匯報一下,咱們約個時間,我們去考察考察。   袁新林老師這次沒有買到玉米製種,但卻為宋莊引來了玉米製種培養基地。   很快,公司就派人來到了宋莊,和袁新林老師、宋老三等人一塊兒考察了他們的田地。除了東邊有一塊約二十畝的田地離鄰村田地的間距較近,不符合條件之外,其他基本符合條件。   宋老三說,這個好辦。我們東邊這塊地,臨近大路,交通便利,地東側還有水槽,可以從北河引水澆灌。我們正想著把這塊地改種成果園呢。   張技術員說,如果能這樣,基本條件就算過關了。後麵最重要的,是要做通所有百姓的思想工作,這方田地裡,必須要種都種我們的玉米製種,不能種其他玉米。   宋老三說,思想工作由我來做,隻要有錢賺,啥事兒都好辦。   公司很快與宋莊簽訂了意向書,初步確定宋莊為玉米製種基地,明年開始在宋莊種植玉米製種,大致以當年當地一般玉米收購的平均價格的三倍由公司統收。   宋莊大隊負責組織生產,在基地周邊打造300米以上的隔離帶。   種子公司為他們提供人員培養和技術指導,負責收購和銷售。   根據宋莊的規模,需要公司負責為他們培訓30人左右的技術管理團隊。   他們決定由張技術員對這30個人利用農閑時間分三期進行培訓。   宋老三召開了群眾大會。種子公司的主要領導,張技術員等人都出席了大會,現場解答人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張技術員介紹到,現在他們玉米製種的畝產量為每畝600斤,這是一般的產量。如果采取一些措施,如增水增肥、人工授粉等,畝產完全可以得到七八百斤。按平均價格的三倍算,相當於一般玉米畝產1800斤到2400斤的收成,收入基本上能翻一倍。   大家一聽收入能翻倍,一下興奮得炸了鍋,議論紛紛,人聲鼎沸。   有的說,要是真能翻了倍,可不愁蓋房子了。   這樣乾幾年就能給孩子娶得起媳婦兒了。   我們也能買得起摩托車小汽車大彩電了。   宋老三示意他們安靜,說,等咱們有了錢,也把咱們莊上的路全部修成水泥路,平整得能躺上去打滾。每道街都安上路燈,家家通上水管,咱們也蓋兩層的小洋樓,用不了幾年,我們就會成為一個富裕村小康村。那外村的大姑娘小媳婦兒,還不屁顛屁顛地往咱們村跑啊。   有人對著宋老三喊,老三,看你得瑟的。到時候你是不是還想再給娶個二嬸子呀?   宋老三摸了摸有點禿頂的腦袋說,那還是算了吧,一個嬸子就夠我受的。天天整的我頭發都不丟幾根了。   有人喊,老三禿了頭,宋莊富流油。   大家都哈哈的笑著。   他們最擔心的是,如果他們種出來玉米種,公司不收怎麼辦?   袁新林老師喊道,公司要是不收,你們就都賣給我。我有多少要多少。現在像這樣的玉米種子,我們掏10倍的價錢都買不到呢。   公司的負責人解釋道,到時候我們會訂立合同的。合同是什麼?合同就是契約,就是法律。如果我們違反了合同,你們可以起訴我們,我們是正式的國營單位,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是會對你們負責到底的。但是,我敢給大家保證,至少10年之內,你們不用擔心。現在玉米製種剛剛興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購買玉米良種種地。隻要我們還要種地,還要種玉米,我們的玉米製種就不愁銷路。就怕咱們的種子種得不夠多不夠賣,人家提著錢來了買不到呀。   將來我們積累了技術和經驗,我們不止可以種玉米種,還可以種小麥種。可以紅薯育苗,土豆育種。隻要我們有田地,有技術,不怕吃苦受累,我們什麼種子都可以培育。等我們規模做大了,有了更多的基地,你們中的一些技術員,也可以到別的基地當指導員。我們給你們開工資,分提成。   鄉親們,親愛的鄉親們,大家就等著發財吧,就等著過好日子吧。   公司負責人的講話被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聽說他們要招收30位技術員進行培訓,大家都積極踴躍的報名,一下報了幾百人。   經過認真篩選,他們將原來的30人擴大到40人,成立了技術員培訓班,由華錚的叔叔王永瑤任大班長。   王永瑤曾上過牧專,年輕時曾在縣裡當過技術員,後來因為運動下方攵回了家,後來雖說平了Fan,但也是歲月一去不復返,回不去了。   這次他被推舉為大班長,仿佛吃了神丹,一下子青春煥發。平時雞窩式的頭發,剪成了短寸,臟兮兮的三孔汗衫換成了乾凈的短袖T恤,破舊的大褲衩,換成了筆挺的長褲,那雙磨損了半個後跟兒的拖鞋,換成了嶄新的休閑布鞋,還破天荒的穿了藍襪子。   以致他的媳婦兒心生疑慮,偷偷地跟蹤到培訓班,盯了他好幾天,眼睛都盯酸了,也沒有發現什麼情況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