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伍相忠心反遭棄 文種之冤痛0古(1 / 1)

吳越夢 夢斷吳越 3327 字 2024-03-16

吳國宮廷的輝煌之下實則暗流湧動,深藏著無法窺探的黑暗與陰謀。在這變幻莫測的風雲之中,伍子胥的堅定忠誠與卓越智謀,竟也未能幸免於背棄和冤屈的侵襲。   他曾是吳王闔閭的得力助手,一手助先王登上霸業巔峰,然而如今,這位功勛卓著的老臣卻孤立無援地屹立於權力的危崖上。   夫差繼位後,吳國的繁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年輕的君主在權力的漩渦中逐漸迷失了方向。他不再像過去那樣,虛心傾聽伍子胥的箴言,反而對這位老臣的耿耿忠心滋生了難以名狀的疑忌。   伯嚭的讒言如蛇蠍之毒,不斷侵蝕著夫差的心智,使得他對伍子胥的信任如同沙堡般脆弱易碎。   終於,在一次激烈的爭執之後,夫差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冷酷地下令要他做自我了斷。   這把寶劍,曾伴隨伍子胥征戰四方,見證了吳國的崛起與榮光,如今卻將沾滿他的冤屈與淚水。   手握寶劍的伍子胥心如刀割,他明白自己的忠心已無法換回君主的信任與理解——吳國的未來,必將因他的逝去而蒙上一層厚重的陰霾。   在生命的臨終一刻,伍子胥昂首向天,悲憤的呼號響徹宮廷:“吾之死,非天命也!乃君不明,聽讒信邪所致也!願吾死不瞑目,觀吳之顛覆;願吾魂不散幽冥之中,恒繞君側,以警醒其明智清醒!”   言罷,伍子胥揮劍自刎,一代忠臣含冤而終。他的鮮血染紅了那片曾經輝煌的土地,同時更像是一把無形的利刃,深深紮進了吳國人民的心裡。   同樣,在復興後不久的越國,文種也步入了與伍子胥類似的命運漩渦。   文種身為國家棟梁,一心為國,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助力越國復興,可謂功勛卓著。   然而,勾踐隨著地位和權力的一步步穩固,開始憂慮那些曾與他並肩作戰的功臣們——他們的威望、智慧以及潛在的威脅,都如同懸在他頭頂的利劍,讓他夜不能寐。   於是,陰謀陷害的陰影悄然籠罩著越國宮廷上下。   範蠡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險惡,並在雅魚夫人的及時通報下,果斷抽身離開了越國;而文種卻選擇了堅守,繼續為越國的繁榮而鞠躬盡瘁。   盡管文種始終如一地恪盡職守,但勾踐的內心卻冷硬如鐵,對文種的勤勉付出毫不所動。事實上,這位曾經幫助自己逐步攀上成功巔峰的謀臣,如今在勾踐心中的地位,已遠非一般臣子可比。   文種的每一句諫言,每一個精心策劃的計謀,都如鋒利的劍,直指勾踐內心最深處的忌憚。勾踐不禁暗自思忖:“其智深不可測,力亦無比。倘文種懷異心,孰能與之匹敵?”   然而,文種依舊日復一日、夜以繼日地為越國的未來籌謀規劃,希望將自己的才華與熱忱傾注於這片熱土,為國家的繁榮與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可悲的是,在勾踐眼中,文種那份無私的奉獻,已然演變成了一種難以忽視的潛在威脅。   一日,宮廷的氣氛異常凝重。勾踐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眼神如鷹隼般銳利。文種被召至宮廷,心中雖然有些疑惑,但仍然保持著那份對君王的恭敬與效忠。   “相國文種,”勾踐的聲音低沉而有力,“汝可知吾何以能一統吳越,成千秋之偉業乎?”   文種一愣,隨即答道:“皆賴越王之聖明勇武,兼以將士之驍勇破敵,臣等惟微力以奉國家。”   勾踐微微一笑,卻帶著幾分難以捉摸的深意:“汝過於自謙矣,文種。汝之才智與謀略,於吾統一吳越之偉業中,功不可沒,至關重要。然今吾亦心生憂慮,以汝之智慧與威望,恐將成吾江山之威脅。然吾亦知汝之赤膽,願共謀長久之計,以保江山永固。”   文種心中一驚,立即明白勾踐的話別有企圖。但他仍然堅定地回答:“大王,臣之忠心可昭日月。臣之所以籌謀獻計,無非為越國之繁榮昌盛,為大王之千秋偉業。臣絕無私念,更不敢萌生悖逆之心。”   勾踐微微仰頭,似乎在汲取空氣中的一絲寧靜,以平復內心的波瀾。隨後,他緩緩低下頭,目光再次聚焦在文種的臉上,聲音中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顫抖:“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每一個字都仿佛經過深思熟慮,每一個音節都透露出徹骨的寒意。   文種的心如同被巨石擊中,他終於明白了勾踐的猜疑與不安。   回想起過去的那段歲月,他曾毫無保留地向勾踐獻上了七條伐吳之策,每一條都是精心策劃、深思熟慮的結果。在文種的輔佐下,勾踐成功擊敗了吳國,實現了復國的夢想。然而,現在勾踐卻用這四條未用的策略來提醒他,似乎在說:“汝昔為吾建赫赫之功,然今已無汝用武之地矣。”   文種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就像那四條未被采用的策略一樣,不是被擱置一旁,就是被徹底遺忘。他曾以為自己和勾踐是誌同道合的戰友,現在才明白,自己隻不過是勾踐手中的一顆棋子,一旦沒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毫不留情地拋棄。   麵對死亡的威脅,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文種毫無懼色,亦不求饒。他久久地凝視著勾踐,眼中掠過一絲復雜的情感,隨後毅然道出了那句永垂青史的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此言既是對勾踐的尖銳諷刺與有力控訴,也包含了文種對自身命運的無奈與悲嘆。   文種的死訊傳開後,越國上下一片嘩然。人們紛紛湧上街頭,為這位赤膽忠心、智勇雙全的國之棟梁的離世而痛哭流涕。   百姓為文種的離去感到痛惜,因為文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更是越國人民的驕傲和希望。他的離去令越國痛失了一位偉大的引路人,未來的道路因此顯得迷霧重重。   越國民眾逐漸對勾踐的冷酷與無情感到強烈的憤慨與不滿,開始質疑他的決策及行為是否配得上一個君主應有的道義與擔當。   勾踐的自私與冷漠徹底摧毀了民眾對他的信任與尊重,越國王朝也因此埋下了衰敗的伏筆。   在歲月的長河中,歷史的巨輪不斷前行,它從不因個人的歡笑或淚水而稍作停留。然而,文種,這個名字,卻在越國人民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他的英勇與謀略,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越國子民。他的遺訓,更是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越國後人前行的道路,引領他們堅守著正義的信仰。   二十世紀,伍子胥與夫差轉世重逢,宿命的糾葛是否再次上演?文種的轉世者,是否已放下對勾踐的怨恨,以新的心態麵對人生?新的愛恨情仇,正等待著讀者們去一一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