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史婉蓮從睡夢中蘇醒,她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蛻變。 她的雙眼似乎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力量,使得她所看到的世界煥然一新。每個人在她眼中都不再是他們在現世所扮演的角色,而是他們深藏在靈魂深處的真實身份。 如果有人透露,那位在餐廳中忙碌的女服務員其實是深藏身份的公主,那麼知情的人們,還能用過去那種看待普通服務員的眼光去看待她嗎?顯然不能。這個驚人的真相會徹底改變人們對她的認知和態度,再也無法將她與那些平凡的服務員相提並論。 史婉蓮,感覺自己就是這樣一位知情者。 當她的目光落在周嘉宏身上時,內心的激動難以抑製。她脫口而出一聲“嫂嫂”,聲音中充滿了驚喜與親切。 然而,周嘉宏的反應卻出乎她的意料,麵上並沒有顯露出任何異樣,依舊保持著那溫和的微笑,如同平常一般向她輕輕點頭致意——仿佛她們之間那神秘而深刻的夢中對話,從未發生過。 …… 高元健夫婦離開塘楓那天,是一個星期日。 因為辦了十桌酒席,主家收到的人情不光是零零碎碎的一元、兩元人民幣,還有鍋碗瓢盆、熱水瓶、痰盂、馬桶、被子、枕頭……全是一戶新建小家庭都用得著的東西。 樓老太指揮人手,按照物品的性質和易損程度,進行了細致的分類。易碎的物品被小心翼翼地放入了堅固的木板箱中,以確保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受到損壞;床上用品則被整齊地折疊好,放入布袋中。最後,所有物品都被搬上了那輛雙輪車,包括那半麻袋的冬筍也被安放在車上。 那天天剛擦亮,高元健、史婉蓮和高武威三人就上路了。 天空灑下淡淡的晨曦,像是一幅漸變的藍色畫卷。微風中帶著一絲清晨的寒意,輕輕拂動著老楓樹葉,仿佛在訴說著別離的哀愁。遠處的山巒在朝霞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靜謐而壯美。 樓老太、周嘉宏和黃妞一直在村口目送,直至三個人變成三個晃動的點。 史婉蓮當然仍舊享受坐車待遇。這回坐在軟綿綿的被子包上,加上武威的拉車技術比叔叔高明,知道如何巧避石塊,所以嬌媳婦的回程要比來時平穩舒坦得多。而且,這回遇到高坡,她再也不用爬下車來,因為侄子在前麵埋頭拉,丈夫在後麵狠命推,共同努一把力車就上去了,她爬下車來的話反而耽誤了腳程。 一路上,叔侄三人因為年齡相仿、沒有代溝,所以嘻嘻哈哈地聊得不亦樂乎,不知不覺中將一次艱辛的旅程,變成了一次歡愉的遠足。 叔侄聊著聊著,就聊起了“武威”名字的來歷。 高武威,原名“高無為”。他出生時,父親高元紹所效忠的黨國已呈頹勢,故給兒子取名“無為”,顯然有看破紅塵、與世無爭的意味。果然,在兒子一歲多時,高元紹就失去了人生自由,進了蘇北勞改農場。 等高無為到了上小學的年齡,周嘉宏寫信告訴小叔:她想為兒子改名,但想不好改成什麼名字,請小叔給侄子取個敞亮的名字。 高元健回信說:大哥的消極人生不應遺傳給下一代,因為孩子是無罪的,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這種希望不應人為地被剝奪。所以,由叔叔做主,把侄子的名字從“無為”改成了“武威”。 高武威對自己的父親是沒有記憶的,父親在他心目中隻是一個稱謂和各種大人嘴裡的傳說,以及母親收到的一封封寥寥數語的信件。但他總得來說還比較幸運,因為自上小學後,嫡親小叔高元健會定期給他寫信,而且一寫就是好幾頁。另外,他也不時收到來自錢塘堂叔叔高元凱和上海堂嬢嬢高元珍的信件或包裹。 高元健總是鼓勵侄子要像越王勾踐那樣忍辱負重,奮發圖強,不畏困苦,迎難而上,成為一個有韌性、有才能、有強烈責任感的人,去積極地麵對生活,積極地影響他人和社會,切不可讓自己變成一個與世無爭、碌碌無為的庸人。 小叔高元健就是少年高武威最崇拜的偶像和導師之一。在叔輩的激勵下,在祖母、母親的言傳身教下,武威在姐姐出嫁後,早早地承擔起家裡男子漢應負的一切責任。 他在學校裡盡管受到種種歧視和壓製,但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因而獲得不少同學、老師的同情和贊佩。 路過一片山腳下的村莊時,高元健對史婉蓮說:“來的時候,我忘了告訴你,你看那片村莊,叫‘銀村’,紐恭家就在那兒。抗戰時,那裡發生過有名的‘銀村慘案’,日本佬殺了七八十個村民,有的村民就是金蕭支隊隊員。” “哦……”史婉蓮舉目遠眺,一大幅崖居山村圖映入眼簾。“金蕭支隊是抗日遊擊隊嗎?” “是的,是當時我們這一帶最大的抗日遊擊組織。”高元健答。 “哎,好像聽你說過,紐恭是你初中的同學,對吧?”史婉蓮問。 “對啊,他在我上同文中學的時候就是我學長了。後來呢,我們倆還一起去參軍,他被分到孝義莊部隊,我去了延陵部隊;不過後來我也調到孝義莊部隊了,我倆就成了搞文化教育的同事,說起來確實挺有緣分的。說到同文中學啊,那真是個出人才的地方。紐恭在文學方麵比我厲害多了,特別是寫詩,已經在全國的各大報紙或刊物上發表了三十多首詩歌呢!” “哇哦,他這麼有才啊!暨陽這個地方真是了不起,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人才輩出。”史婉蓮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會說言不由衷的話了,不由得感到既可悲又可笑。 聽到長輩聊到同文中學時,高武威問:“叔叔,您還記得徐老師嗎?教語文的。” “你是指徐佩甫老師嗎?徐老師在語文教學方麵,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他要求我們多讀書、多寫作,通過不斷的實踐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同時,他也非常注重我們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的培養,鼓勵我們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交流思想。他和你阿爹是同窗好友吧?現在快有五十了吧?”高元健記憶猶新。 “是呀!他現在也是我的語文老師、班主任。他經常提起阿爹、您和元凱叔呢。他對我講:你們高家不愧是書香門第,父子叔侄都是同文中學的佼佼者!” “嗯、嗯。徐老師也跟我講過,當年同文初中的國文老師和校長都對我大哥的文筆贊不絕口。你阿爹後來能考入省立錢塘師範學校,成績確實鳳毛麟角。” “他還說,叔叔您的毛筆字無人能及,中正而霸氣,連書法老師都甘拜下風;而元凱叔的數學成績每次都考滿分,將來必成大器。嗬嗬!” “他倒挺看得起我們高氏子弟哈!”高元健自諷道。 “為什麼叫同文中學呢?”史婉蓮突然插話問。 “意思是‘同仁集成,以文興國,以教育人’。這所中學再過幾年要迎來八十壽誕了。” “啊,歷史這麼悠久?”史婉蓮很是驚訝。 三人聊著,努力上了一個高坡後,決定歇一會再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