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迷途掙紮(1 / 1)

一環 走錯的三角貓 1770 字 2024-03-16

人群裡,孟欣然總是最理性現實的一個。她師範畢業,不到20歲便參加工作了,性格沉穩,做事乾練,在鄉鎮當語文老師幾年後,很快因為講課出彩、成績突出,成了學校語文教研組組長。   一次,縣教研室主任丁岱去聽課。聽她課講得有條有理,激情飽滿,課後說課點評又頗有見地,便像伯樂發現了千裡馬一樣興奮。頓覺這個小孟是個可造之才,既有教育情懷,又有教育理念,把她挖進教研室,一定能將冬縣語文課堂打造成全市的標桿。   欣然性格雖沉穩,但心中有團火。她是真熱愛教育,熱愛語文,在她心裡,別的科目都是術,唯語文是道,是培養真正的“人”的一門學科,所以有這個機會,她便想義無反顧地開始落實她的大語文構想。   旁人以為她是圖名利地位,隻有她自己清楚,她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更大的平臺。   離開學校的時候,好多學生和家長不樂意,為此打電話反映到教育局,這不白反映嗎?   然而,三年過去了,她還是辜負了丁老的期待與厚望,不知是自己出了問題,還是旁人出了問題,她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每次丁岱會上表揚她有想法、肯實乾,她就覺得臉皮發燙、無地自容,語文教學從來沒有因為她的加入而有任何起色,她隻是安排了很多工作、指導了很多課堂,但沒有一個老師起來積極響應她的“慢教育”和“大課堂”,她們隻在乎做題、背誦、考試和成績。而成績,正是學校和教研室的考評指標,要排隊,要賞罰,要通報。誰願意落後?誰願意為了所謂的讓孩子“成人”而付出放棄“成績”的代價?   不放棄的可能隻有孟欣然一個人,她不覺得遠見能敗給短視。可是,開學初她想讓各學校統計一下孩子們寒假閱讀課外書的情況,結果稀稀拉拉幾天交不回數據。老師們不積極欣然能夠理解,剛開學嘛,大家還沒來得及步入正軌,手頭一攤事,忙亂之中不想統計也正常。她給的時間不短,一周。   其實以她的初衷,他想統計的是語文老師和學生閱讀了多少,甚至他們寫過多少文字。但理智告訴她:“別天真了,大家都很累,有很多任務要做,他們的人生裡可不光是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她從一線過來,還能不知道嗎?   曾經的同事雲英打電話時給她分析:“讀書可不是孩子們普遍的事,有一部分孩子打小愛讀書,是好事。還有很多孩子壓根兒不愛讀,沒人督促堅決不會碰書本,沒人指導又不會讀。就這還是縣城的學生,鄉下的孩子們家裡沒書,又不允許看電子產品。當然,給他們手機,他們也不會拿來讀書,會乾別的事情,統計這個能有幾分真實呢?白浪費精力。”   孟欣然說:“學校圖書館不是有書嗎?都是允許外借的。”   “我說我的孟組長,你怎麼就不明白呢?老師和孩子們都太累了,工作量接近飽和,就算他們心是空的,也懶得追求了。”接著雲英又抱怨了學校種種不合理安排,牢騷不少。這可不是孟欣然記憶中那個雄心壯誌的數學學霸。   “你不是曾經想要培養一批華羅庚嗎?”   “你再提這茬,我可跟你掰了。”雲英笑罵道,“那時候年少無知啊。”   “你說現在到底是怎麼了?”   “老了,懂事了呀。雲英感慨。   孟欣然問的不是這個,但她也不想糾正這個問題了。明天得好好規劃一下,怎麼讓老師和孩子們養成讀書的習慣,在書裡尋找自己的性靈和光明。   如果每個人都活成了空心的機器,她不覺得,教育能有什麼未來?而語文教育,不就是在理智之上培養性靈嗎?不就是在沖刺當中讓人學會拐彎嗎?人總不能隻管跟著別人跑,而把自己弄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