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尋找光明(1 / 1)

一環 走錯的三角貓 2436 字 2024-03-16

在楊花亂飛的時節,原野和孟欣然舉辦了一場中規中矩的結婚典禮。   和小城的大多數人一樣,原野的父母花大半輩子辛苦攢下的積蓄,為他們在縣城購置了一套三居室。   孟欣然的父母是體製內的人,將近退休,給女兒陪嫁了成捆的鋪蓋被褥,當然還有添了點數返還的彩禮錢。   一切基本都合於縣城的風俗,擺席、請客,收禮、回禮,一直忙到天快黑。   原野的父母這一整天嘴也說累了,臉也笑僵了,腿幾乎跑斷,不過人是喜笑顏開的,總算把一件大事完成了。   孟欣然不大用得慣村裡的旱廁,但還是體貼識禮地在村裡住夠了十天才回城。反倒是原野,怎麼也待不住,巴望著早早結束婚假回去上班。   孟欣然返崗第一天,剛好教研室組織教學常規檢查和第一輪聽課指導,從縣直學校覆蓋到鄉村小學,孟欣然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城鄉的落差。   冬縣並不富裕,但正如全國任何地方一樣,一級一級之間的差距還是明顯的。鄉村孩子,哪怕在新建的嶄新教學樓裡上課,穿著一樣的校服,但他們眼中總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孟欣然起初說不上來那是一種什麼感覺,他們眼裡是清澈吧,鄉村的孩子單純、樸實、守規矩。   但也有懵懂,可能來源於他們在學識上的欠缺,這是沒體驗過強烈競爭和知識暴擊的人,眼裡常常有的那種自足,沒有野心,沒有渴望。   他們的家庭基本都距離富裕尚遠,就算經濟條件過關,精神上的豐富程度遠遠不夠,其中還有不少是留守兒童,讀書少,家人引導少,見的所謂的“世麵”少,和書本知識有關的積累不豐富。就算給他們配備了電子閱讀及多媒體教學設備,但那不是他們的日常,他們與先進之間還是有著巨大的鴻溝。   而縣城呢?   孟欣然曾外出發達城市培訓學習過,縣城教育在鄉村教育那裡展現的優勢,與發達地區一比,便蕩然無存。   這些無關智商,甚至也無關努不努力的問題。大環境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孩子們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非一朝一夕出現,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   這是孟欣然一直深感無力和無望的地方。   然而,今天在大道小學的教室裡聽課,孟欣然突然意識到,不是那樣的,差距永遠都有,但並非無力無望。   客觀條件是有限的,但人的成長動力是無窮的。   如果方法得當,遲早有一天,這些孩子將抹平差距,甚至後來居上。   這裡大道小學新來了一個年輕的語文老師給她的啟發,小姚老師用獨有的體驗和詩意的闡釋,把鉛字印刷的課文講活了,孩子們被她深深吸引,原來,這些沒有生命的字,表達的是生命的熱望,是他們眼前多彩的世界,是自己內心小小的波瀾,是數不盡的看到和聽到,是訴不盡的想到和感到。   課後,孟欣然在和孩子們座談的時候,發現這些鄉村的孩子並非靦腆害羞、不善表達,他們爭先恐後地和她講這個小姚老師的故事。   小姚老師拿自己收藏的樹葉標本給他們講四季。   小姚老師讓他們推開窗戶觀察天上的流雲。   小姚老師告訴他們靜坐三分鐘趕快記錄下腦子裡飄過的東西,這叫記錄心流。   小姚老師還帶他們的科學課,總是教他們用廢舊的小材料做科學小實驗。   他們現在不僅開始每天觀察日升日落,辨認夜空的星座,聆聽不同的風聲;還懂得了聲音的傳播,力的相互作用,光的反射折射……   孟欣然不敢相信這是四年級孩子,科學甚至已經超綱了。   但在孩子們心裡,什麼是綱?什麼是超綱?   這些孩子在以往的任何一次檢查中從來沒有出彩過,甚至沒有被人看見過。他們和所有孩子一樣,默默無聞地在教室裡學知識,參加考試,不聲不響又規規矩矩地長大。   是什麼讓他們短時間內變得如此不同了?   對,是性靈,是光!   這不就是孟欣然苦苦尋找的東西嗎?孩子們真正被看成一個一個有靈性的人在培育、在成長,而他們,僅僅隻是換了一個老師而已,換了一個打開他們認知、喚醒他們渴望的老師,而已。   多麼簡單,又多麼不易。   他們是何其幸運,能有這樣一個老師出現在他們的學習生涯,出現在他們的啟蒙階段,於他們,一生都是有效的,哪怕今後再也不會遇到。   因為他們看見過光,便一生會被這光溫暖,一生會去繼續尋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