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遼東變局(1 / 1)

大明文抄公 滴滴達達 3276 字 2024-03-16

喧鬧的飯館一下子安靜了下來,特別是原來還熱鬧非凡的旁邊桌子更是悄無聲息。   張曉隻好站了起來:“公公,我在這。”   然後眾人就看著張曉跟著進了酒店的公公出了店門。   過了好一會兒,店裡才重新開始熱鬧起來。   “原來坐我們旁邊的那位就是張曉啊。”   “張曉是誰啊?”   “張曉就是逍遙子啊,就是《射雕英雄傳》《征墨西哥記》的作者,也是入了翰林院的大才子。”   “完了,我們剛才那些議論人家都聽見了。”   “你們能不能都小聲點,人家同伴還在呢……”   “這位公公,怎麼如此突然啊?什麼事這麼著急啊?”張曉走出店外,一臉無奈跟著公公,走著走著還是忍不住問道。   “張侍讀,咱家算是給你賠罪了,饒了你的興致。不過現在還是抓緊趕路吧,這是上麵的旨意。”太監解釋道。   “公公怎麼稱呼?”上了馬車,張曉問道。   “咱家叫做高淮。”太監回答道。   “高公公好,這次陛下召見,是有什麼事啊,還望告知一二。”說罷,張曉就要給這位高公公一點心意,雖然張曉覺得這個名字有點耳熟,但是情急之下也沒有細想。   “張侍讀,這可使不得。陛下好像是因為遼東李成梁總兵那裡出了什麼大差錯,今天上朝完了回宮裡發了好大脾氣,又跟內閣幾個大學士論了好久,又突然說要把張侍讀你叫上來。”高公公把張曉的心意給推了回去,然後一邊解釋道。   “多謝高公公。”張曉一邊回謝,一邊腦子飛快轉了起來。根據掌握的原時空歷史,那應該是李成梁要下臺了,可是這個事情怎麼也找到自己了,張曉也無奈了。   張曉對於明史還是有些涉獵,特別是明末清初的歷史也是多看了一些。李成梁兩次出任遼東總兵,第一次下臺之後朝廷換了好多任遼東總兵。要是皇帝要自己推薦人選,自己也就隻能先從這些人裡麵找一個相對湊合的了。   繼任李成梁的人一列下來還不少:楊紹勛、尤繼先、董一元、王保、李如鬆、李如梅、孫守廉、馬林,在李成梁第二次下野之後繼任的有杜鬆、王威、麻貴、張承胤、李如柏等人。   杜鬆、李如柏、馬林肯定不用考慮了,懂的都懂。張承胤也是一開始就被努爾哈赤給滅了,也要排除。   楊紹勛、尤繼先歷史上接任總兵,沒有過多久就下野了。王威歷史上也沒有什麼大的功績,這三人可以排除。   至於李如鬆、李如梅,那可是李成梁的親兒子。不可能父親剛犯事,兒子就接班了。特別是李如鬆將軍,歷史上這個總兵沒當多久,可就壯烈犧牲在塞外了,一定要排除。孫守廉也是李成梁舊部,如今威望也遠遠不足,也要排除。   王保,他在任職薊鎮總兵的時候,戚家軍鬧餉兵變,被他一通亂殺,有的說法說了殺幾百,殺幾千,也有說才殺了幾十的。總之在他任內搞出了這麼大的簍子,他本人沒被亂刀砍死算是他命大。治軍不嚴,自毀長城,怎麼看怎麼都不合格。這位老兄也要排除。   那麼,這麼多人就剩下了董一元和麻貴了。可是麻貴剛剛官復原任,坐鎮寧夏,調不開。那就隻能剩下老董了。   有了定計,張曉一下子心裡輕鬆了不少。不過時間過得很快,馬車已經到了宮城門口了。   走進禦書房,張曉就感受到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氣氛。記得自己被帶來這裡的這一天,氣氛都沒有這麼奇怪。   “張曉,你可知朕為何召喚你?”皇帝問道。   “啟稟陛下,微臣不知。隻是君上有召,微臣就要立馬前來。”張曉說道,   “行了行了,客套話今天就先不說了。這本請罪奏章你看一看吧。”皇帝甩了甩手。   張曉接過了奏章看了起來,發現這是兩本。   第一本奏章是李成梁向皇帝發來的請罪奏章,奏章裡麵坦誠了自己出邊搗巢未成,手下殺良冒功,自己未能約束,深感痛惜和遺憾。希望皇帝能批準自己的辭職要求。   第二本奏章是禦史張鳴鶴彈劾李成梁的上疏,說李成梁“血氣既衰,罪惡貫盈”。要求皇帝立即將李成梁罷免,還能彼此之間有些情麵,也給李成梁留點體麵。   “李成梁這個老匹夫,遼東的餉銀,朕可是都給了。那麼多彈劾他的奏章,朕都給他壓了下來。可如今,連連失利,還敢欺瞞於朕,真以為朕除了他就沒人可用了?”皇帝怒道。   張曉其實很想說,萬歷皇帝就是這樣的,後麵遼東總兵無人可頂,李成梁好大年紀還被返聘回來乾了十年。可是看著處於暴怒中的皇帝,張曉隻得老老實實斟酌措辭。   “張曉,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如果要換下李成梁,你有何人可以推薦?”皇帝終於發問了。   “總兵之職乃是國家柱石,何況遼東鎮乃是九邊重鎮之首,這是陛下要與內閣閣老還有六部尚書們商議的大事,微臣不敢妄言。”張曉先開口拒絕道。   “朕現在讓你說。之前你不也提議讓麻貴復任寧夏鎮總兵了?”皇帝接著說道。   “臣舉薦董一元將軍。”張曉直白說道。   “哦?朕還以為你會推薦李如鬆。”皇帝好奇說道。   “微臣與董一元將軍並無私交。隻是聖人有言‘官以任能,爵以酬功’,董將軍任遼東總兵最為合適。董將軍戰功雖不如李成梁,也算是戰功赫赫,又在多個地方任職過,經驗豐富,西北的邊軍和東北邊軍還有京營都說得上話。而且董將軍擅長搗巢,對上蒙古軍也不會太吃虧。李如鬆將軍雖然勇猛,卻過於冒險猛進,適合做大軍先鋒,卻不適合在遼東總兵這樣需要統籌全局、八麵玲瓏的位子。”張曉解釋說。   “那如今遼東局勢敗壞,你有什麼方略?”皇帝沒有回復張曉說的是否有理,換了個問題問道。   “遼東鎮乃是邊防重鎮,短期的話,給繼任的遼東總兵一些錢糧兵士,整訓一下遼東軍,打幾個搗巢之戰,就可以恢復我大明軍威了。不過長遠看,遼東鎮要想對蒙古軍有大的戰果,光是一鎮之力顯然不夠,非得以全國統籌才行。而如今倭寇挑釁,西南有楊應龍蠢蠢欲動。遼東鎮還要保障援朝抗倭的大軍通行,對於遼東鎮的民力軍力都是大的損耗,不是搞大動作的時候。”張曉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