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應安搬入草廬的同一年,距泉城千裡之外的燕京發生了一件大事。 昔日熙宗皇帝勤於政事,推行儒學,大有中興之主的風範。然而,自兩個兒子相繼去世後,他性情大變,開始嗜酒如命,濫殺無辜。 這日,熙宗皇帝又一次睡眼惺忪地上朝,吏部尚書齊鳶璋上書陳事,他不耐煩地看了一眼便扔在了一邊。 “朕知道了,下去吧。” “陛下,您不能再喝酒了。” 熙宗皇帝沒有理他,齊鳶璋見此正欲退下。突然,皇帝大怒,“左右金吾衛,把他殺了!” 沒有人動。熙宗皇帝更加怒不可遏,“金吾衛呢,朕白養你們了!” 右丞相完顏亮提劍上前,大聲說道:“完顏合剌不務國事,殘暴不仁,罪不容誅!” 待他說完,一群全副武裝的士兵湧到殿前,一時間萬箭齊發,熙宗皇帝一聲不吭的死在了他的寶座上,給他陪葬的還有左丞相,兵部尚書等幾個死心塌地的追隨者。 “現在,這個位置是朕的!” 眾臣和士兵跪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這位皇帝,後人便稱他為世宗。 完顏亮即位以後,大力發展生產,囤積糧草,著手準備一場大戰。 說回當下,夜深人靜,泉城府中的一間內室還點著一豆燈火,四周窗戶用草紙封的嚴嚴實實。蕭應安鋪開一張地圖,在泉城的四周了四個圈。 “這個是我們剛剛收服的畢允文一行人;這個是趙雲峰的隊伍,雖然人少,但核心都曾是正規軍將領;這個是張沙鶴的,規模最大;這個是李漷的,應該有兩千多人,是我爺爺的舊部。” 蕭嘉沉默不語,一邊計算著這些流匪的兵力,一邊勾勾畫畫。突然他放下筆,對蕭應安說:“我們起事以後哪些勢力可以用做外援?” 蕭應安一愣,他還從未對兄長說過起義之事。見到他如此反應,蕭嘉大喜,“看來你我都是共謀光復之人。” 蕭應安也大喜過望,誌同道合的人自然越多越好,更何況是自己的兄弟呢? “畢允文毫無疑問會是我們的先頭部隊,李漷可以爭取。其他二人我會在第一時間通知,至少能夠形成聯盟。”蕭應安說著從一邊的罐子中取出一把黑色棋子,在兩國交界處排開,“那些我考慮過了,眼下夷狄從各處調兵,全部放在邊境,想乾什麼不言而喻。” “沒錯,從泉城調走或路過的就有十萬之眾。” “我估計總兵力在五十萬上下。”蕭應安將棋子分為四份,“兵分四路,東路渡淮河攻淮南,西路入蜀口奪大散關,兩路之中還有一個蔡州,出蔡州取襄陽,荊州。”他邊說邊將棋子放到對應的位置上。 “哦。”蕭嘉若有所思的聽著,論政治他倆不相上下,但論軍事蕭應安就要遠勝於他,“那最後一路呢?” 蕭應安來回踱步,眉頭緊鎖,“夷狄多騎兵,江南地形復雜,東西兩路各十餘萬,中路十五萬已是極限。再多隻會適得其反,完顏亮究竟再想什麼…” “會不會沒有那麼多兵力集結?” “不可能。不止是山東,山西,河北等也有大量的農民起事,說明這些地方已經沒有正規軍鎮守。擁六路之兵加上原有的邊防,湊出六十萬綽綽有餘。”蕭應安死盯著被封上的窗戶,仿佛能看到此時千裡之外的軍營。 蕭嘉見他不語,自己也想不出來,索性開始做城防部隊的部署。 “不,那些人不能用。”蕭應安打斷了他。 蕭嘉停了下來,一滴墨落在了臨安的位置。 蕭應安眼前一亮,搶過筆,大手一揮,一個箭頭直插臨安,“海路!十萬人的艦隊在陸戰打響後出動,出其不意,拿下臨安。其他部隊可以去支援後勤和預備隊。” “那我們匯聚山東的力量,打亂海路。” “還要發動河南,湖北與漢廷夾擊敵寇。”蕭應安目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