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教室展區(1 / 1)

劉才厚校長負責的校史館的籌建也在如緊張地進行著。原計劃隻把王家祠堂的東廂房改作一個校史館,但隨著征集工作的進行,他們征集到的物品越來越多,東廂房的三間老屋顯然是放不下了。   經過商議,他們決定把校史館分作三處,王家祠堂的東廂房,作為校史館教室展區。一個在青梅苑王敬琛校長住過的北屋,作為校長室展區和公共物品展區。另一個在王鳳孝先生在無香苑兩間房,作為教師物品展區。   這三個展期中最早完成的是王家祠堂東廂房的教室展區。   方晴拉著宋明去看了看。   王家祠堂的東廂房主體上依然布置成教室的模樣。   北墻上還是黑漆的水泥黑板,後麵南墻上掛著已經飛邊毛沿坑坑窪窪的木質黑板。   講臺上擺放著一張破舊的雙鬥木桌,桌鬥的底麵已經掉了,隻餘空空的架子。   講桌上放著一根竹教鞭,手握的一頭烏黑發亮。另一頭破開了花兒。緊挨教鞭放著教師自製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直尺等,直尺隻是一根木條,顏色陳舊發黑,上麵的刻度是用刀子刻的,倒還清晰可見。   講桌上還放著幾個石灰塊,幾個粉筆頭。這石灰塊也是用來書寫的,隻是石灰塊質地比較酥軟,用起來並不順手,而且對皮膚有腐蝕性。   王鳳孝右手食指上的癬疥,據說就是那個時候使用石灰塊寫字造成的。   講臺上共擺放了七排木板和課桌。   前身排是用土坯和磚頭支起的長木板,這也是王家祠堂最早的課桌,木板間放著各式各樣的小板凳,這些小板凳都是從周圍村莊裡麵收集過來的。   是那個時候他們在這裡上學時。就坐在這些小板凳上就著長木板學習。   這些小板凳,有最簡單的三塊板板凳,也有比較精致的小板凳。有一個方形小板凳,板凳麵正中間有個小圓孔,下麵有四條板凳腿,兩側板凳腿之間有橫橕,兩側橫橕正中間又聯有中檔板,中檔板。正中間有個凹型的小槽,正對著上方板凳麵上的小圓孔。   方晴看著這個小板凳。她不知道這個小圓孔是乾什麼用的。   宋明讓她猜。她說,方便伸進兩個手指拿板凳。   不是。   從小孔穿一根繩子攜帶方便?   不是。   方晴左右又端詳了端詳那小孔,噗哧一聲笑了。宋明說。又想到什麼了,你笑的那樣。   方晴說,我指定猜出來了,這古人過的生活可真精致呀。這指定是跟放屁留的通道。   啥?放個屁,還要開個通道?哈哈哈,虧你想得出。宋明也不禁笑了。   那是什麼呀?   這是人們放置線車輪纏梭子用的。人們先將棉花彈了後搓成一個個手指粗細一尺長短的棉花穗穗,用紡車紡成線錘。把線軸上的線纏在線輪上。   線輪是六七十公分長三四指寬的兩塊木板交叉垂直裝釘作為輻條,正中間交叉下釘著一根一拃長一搦粗的尖頭轉子,像個加長的陀螺。使用時,將這個尖頭轉子穿過板凳麵正中的木小圓孔,將轉子尖頭放在圓孔正下方擋板的凹槽處,在福條四端各鉆有幾個小孔,小孔中插上細木棍,把紡線錘的線頭纏在其中一根細木棍上,拔轉線輪,就可以將紡線錘上的線纏在固定在輻條四端的四根木棒上,纏成一個線圈。因為線輪轉起來像平放在地上旋轉的車輪,所以有人也叫它線車輪。   哦,原來把棉花變成棉線,就需要這麼多道工序啊。方晴摸索的那板凳上光溜溜的小圓孔感嘆道。   做成線圈,然後呢?方晴又問。   再把線圈上的線纏成梭子。然後布了經線,纏在織布機的線架上。   然後呢?   然後就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了。   哎呀,我的娘啊,這一根根一線線的織塊布做身衣裳,可真不容易呀。   所以以前家庭中的女人,一年裡有差不多一兩個月的時間,耗在了紡線織布上。   三排低矮的木板後麵是兩排雙鬥課桌。這種課桌能供兩個人用,一個一鬥,這是同桌最原始的意義。   這些課桌源於不同時代,有高有低有大有小,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紅色。有藍色,還有黑色,都被歲月磨損得斑斑駁駁。大多數桌子之間都有被刀刻筆畫三八分界線,有的桌子上還刻著字,桌子邊緣也有的被學生用小刀刻劃得犬牙差互,整個桌麵就是坑坑窪窪溝溝坎坎黃土高原。   方晴和宋明在一張課桌子前坐下,方晴故意用胳膊肘越過三八線擠蹭著宋明說,這是我的地盤兒,你給我滾遠點兒。   後麵一排放著可以翻鬥的課桌,這種課桌是一人一桌。   方晴說,嚴格的來說使用這種課桌的學生已經不存在同桌這個概念了,隻能是鄰桌了。這鄰桌聽起來總不如同桌那麼親密。   同和鄰當然是兩個概念了。同桌差不多就是一家人,鄰桌就相當於鄰居了。那能一樣嗎?宋明說。   與這些課桌相配套的是高凳子。大大小小歪歪扭扭,開著卯眼穿著榫頭,打著木楔拉著橫橕。這些也都是從周圍村莊收集過來的,有的都準備當柴火燒了。   最後一排放的凳子,年代稍近一些。成色稍新一些。有的凳子還塗了大紅的油漆,凳子麵也比較光潔。   桌麵上擺放著以前的老課本兒。   有線裝的豎版的,有膠裝的,還有手抄本。有民國時代的數本課本,有珠算課本,工農課本,革命課本,還有基本上都是語錄的課本。   方晴翻看著一本字跡工整的手抄本,仔細翻看,發現這原來是王鳳孝先生手寫自編的物理數學課本,課本裡有許多插圖也畫的一絲不茍規規正正。   隻是方晴不明白。為什麼王先生會把物理和數學編到一起呢?難道那時候沒有分科嗎?   宋明也不清楚,說,有機會你可以問問王先生。   很多課本兒上都歪歪扭扭的寫著主人的姓名。翻開課本,也有很多無聊的塗鴉,如給人物畫上胡子佩上一副大圓框的眼鏡,有的給人畫上個奇形怪狀的帽子等。   方晴邊翻看著邊笑著說,看來這種趣味,也是祖輩傳流盛行不衰呀。   課本的旁邊還放了一部分作業本。這些作業本樣式就更多了。有的用香煙包裝紙裝訂的,有用草紙裝訂的,還有的用大隊的記賬本做成的作業本。   這肯定家裡有大隊乾部了。宋明說。   這裡麵不少作業本都是寫了正麵寫背麵,有的作業本上還套著一根紅毛線,便於老師翻閱批改。   桌上的文具也是各色各樣。有毛筆,有蘸水筆,有鉛筆頭,有用小木棍綁著的圓珠筆芯,有在一根竹筷子一頭插著鋼筆筆尖,還有紅藍兩用筆。   有圓規,算盤,用線繩穿成五個一串十個一串用來數數的小木排。還有各色各樣破舊的文具盒,鐵皮的,塑料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布料的筆袋,不一而足。   在後麵一些桌麵上放著學生用過的書包。有用碎布一塊一塊拚成的花書包,有補丁落補丁百納包,最好的是一種軍綠色的帆布書包,據說是當年部隊駐村時留給他們的。   在教室兩側緊挨墻壁,布置了兩排展示櫃。裡麵擺放著歷代老師們寫過的筆記,教案,摘抄本,聽課本,會議記錄本等等,還有教師精心批改過的作業。   還有幾本教科書,參考資料,練習冊上麵批劃滿了紅的藍的筆跡。   東南角的一個展示櫃裡,放著六把破舊的戒尺,有的上麵刻著字。   方晴說,現在可沒有人敢拿著戒尺打學生,老師的手腳都被綁住了,有的學生越來越無法無天了。   有的展櫃中放著硯臺,墨水瓶,老式漿糊瓶,鉛筆刀,筆筒,書夾,書簽等等。   墻上掛滿了給學生發的不同時代的各種獎狀。這些獎狀都裝裱在畫框裡掛在墻上。這些獎狀時代久遠,有的顏色都褪了。據劉才厚校長說,這其中有的獎狀是從老房子中,連帶墻皮一起切下來的。   這些獎狀各式各樣名目繁雜。除了常見的成績獎優秀獎,朗誦比賽獎,歌詠比賽拔河比賽長跑比賽書法比賽勞動能手衛生標兵三好學生五講四美先進等等,她們竟然還看到幾張拾麥穗活動割草活動的獎狀,最奇的還有一張撿糞積肥優勝獎。直把方晴驚的兩眼放綠光。   在東廂房的窗戶上也粘貼老式的剪紙窗花。   他們看完要出來的時候,方晴忽然問宋明,那時候宋清河和王香秀坐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