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八年級鬧著要分班,江主任找到連主任和冷素芬校長商量對策。 冷校長說,這個事兒咱們不能跟他硬碰硬,我們可以圍魏救趙。 江主任問,怎麼個圍魏救趙法? 冷校長說,用別的問題代替他們的問題。 那用別的什麼問題呢? 冷素芬校長想了想說,我看有一個問題她們就不好辦。 哪個問題呀?連主任也問。 學生流失。 咱們就拿學生流失這個問題跟她們說事。你們這個年級的學生流失也非常嚴重,剛進入八年級就流失了差不多五分之一。她們鬧著要分班,咱們就先追究學生流失的責任。 江主任說,這倒是個好辦法,不妨試試。 連主任說,張海燕不是鬧分班鬧得最兇嗎?她們班的年級第二名程楠走了,去年方晴班的年級第一名也流失過,但人家方晴家訪了八九趟愣是給叫了回來。人家方晴能叫回來,她張海燕為什麼不能? 咱們帶給她們提要求,得要讓她把學生叫回來。 張海老師教的是語文,她們班的語文雖然很高,但是她跨的八四班的語文成績卻非常的低,基本上倒數。 張海燕班的年級第二名程楠也是那個時候流失的,但是張海燕老師去了兩次家訪沒有能叫回來。 江文龍主任排查了七年級升八年級學生流失情況。三班的年級第三名,四班的年級第四名,也托人找關係去縣城上學了。 總的統計下來,原來七年級的前30名升入八年級的時候,共走了9名。 而且沒有任何跡象能夠證明這些學生八年級不會再走,相反有更多的家長正在想方設法送孩子到縣城或更好的學校去讀書,特別是前30名的孩子,流失的可能性更大。 原七年級後40名的學生升入八年級時隻走了8個,其他百名留失的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中等偏下的學生。 江主任組織八年級老師開會,商議學生流失的問題。從七年級到八年級一年當中共流失了116位學生,轉入23學生,總數共減少93人,六個班平均每班流失15人。 七年級分班時,每班平均84位學生,現在平均每班69位學生。現在一律按允許流失10位學生算,應有74位學生。現在,哪個班學生不足74位學生,這兩天就去做流失學生動員工作,等每個班補齊74位學生後,再重新分班。 方晴一聽高興了,她們班現在還有78位學生,不用去做流失工作了。 張海燕一聽皺起了眉頭,她們班還剩66位學生,還要動員8位流失學生回校上課。他們班這學期共流失了23位學生,調入5名學生,凈流失18名。在這些學生中,差不多一半兒學生是她想方設法勸退的。 現在可好,剛被剛把人家勸退,就要再去做人家的工作,讓學生重新回來上學,這也實在太讓人難為情了。 況且有的學生已經流失了很長時間,有的到轉到別的學校上學了,有的在社會上已經流落了很長時間,再回來上課恐怕也跟不上了。所以,要想再找八同學回來上學,難度相當大。 分到張海燕這一組的老師共有四人,嚴格的說,隻有三個半人。因為崔瑩瑩被分到了兩個班。 如果要完成這八個回流任務,需要她這個班組的老師平均每人要完成至少兩個。她可以完成兩個,沒有問題。但要每個老師都完成兩個,基本不可能。 這讓她一籌莫展。 崔瑩瑩沒有心思考慮學生流失的問題。 她現在教著一個班的英語一個班的數學,她每天需要備兩科的教案,工作量很大。新來的李正寧也正好是交著一個班的英語,一個班的數學。 崔瑩瑩想。能不能和李正宇換一換,一個人教英語,一個人教數學,這樣備課量可以減小一點。 那天,崔瀅找到李正宇,李正宇正在辦公桌上鋪著報紙練毛筆字。見崔瑩瑩進來趕緊讓座。 崔瑩瑩說明來意,李正宇想都沒想就說,行,怎麼都行。你看你是教英語呢,還是教數學? 崔瑩瑩想了想說,我還是教數學吧。如果我要教英語,我還得教九年級三班的英語。那幫孩子,我管不住。他們都不怕我。 崔瑩瑩和李正宇找到連主任,說他們想要換課的事。連主任想了想說,這倒是個好主意。要不一個人備兩個學科的課,確實不容易。這樣,我跟江主任商量一下。 連主任找到江主任,江主任說,乾脆,我們統籌一下盡量少讓老師跨年級、跨學科。 他們把這件事報告了冷校長。冷校長同意換課的事,讓連主任負責協調。通過統籌協調,崔瑩瑩任八年級一個重點班和一個普通班的數學課。李正宇仍然是跨七年級和九年級的英語課。 宋明的九三班沒有升學任務,所以他們的課程趕的不是太緊。他們主要的教學目標放在怎麼讓學生願意學能學會上,不太在乎學多學少。 這給了宋明繼續進行課堂嘗試充足的時間空間。他把他的做的一些課堂嘗試又在九三班做了起來。九三班的同學都感到很新奇,他們很樂意進行這種嘗試。 雖然一開始有點兒混亂,但是很快就井然有序。九年級學生還是比七年級學生更容易接受訓練。 宋明在九三班無論怎樣折騰都沒有人再非議了。更多的人對宋明和九三班抱著高高在上的同情和寬容,像對流落街頭的難民,釋放著她們久違的善意。 宋時仍然把他的課堂實驗方向定為四化課堂-是程序化,典型化,立體化和自動化。 九三班沒有太多的資料,他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課本和基礎訓練的。這使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對所學內容進行細嚼慢咽。 宋明對例題的講解程序進行了嘗試改進。他將例題的講解比作皇後出宮。前麵有扛旗引路的吹笛打鼓開路的,中間有抬轎的護衛的,後麵有墊後收尾的。 每次講解立體前,宋明都將與例題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列舉在黑板上,便於學生將新舊知識前後聯係,應用舊知識推導新知識。 然後讓學生試講例題。講不通的地方他設置導學批在黑板上對應的步驟旁,批寫提示語,引啟發學生思考。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學生根據提示一步一步推導,最後解決問題。講完後,再引導學生對例題中涉及的知識點,方法和技能進行總結。 總體來分就是,前鋪墊,中導學,後總結。 具體操作程序依次為:教師呈現舊知--呈現例題--設置導學--學生講解--討論交流--例題小結。 例題之後,圍繞核心知識技能,設置三道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變式習題,然後是兩道綜合題。 他把這套組合叫做一例三變兩綜合。習題的數量固定,難度梯度固定,學生學起來,就心中有數,操作變化也很小,容易通過訓練熟能生巧,實現自動作。 李正宇聽了他的課,很感興趣。他說,這倒是個好方法,我也學一學。特別你的這個一例三變兩綜合,比較適合咱們的學生。你的課堂通過前鋪墊,中導學,後總結,一例三變兩綜合,將各個知識點串聯了起來,前後聯係,形成一個整體。要我打個比方,這種課堂就叫做糖米蛋課堂。 宋明說,哈哈,方晴就喜歡用吃的東西打比方,你又來了。這糖米球跟我的課堂又有什麼關係? 李正宇說你的課堂就是像那糖米蛋兒一樣,將分散的知識技能這些小米粒,用糖稀將它們連成線兒,串成串兒,揉成收成一個糖米蛋兒。 方晴不用去做學生流失工作,也重新開始她的課堂嘗試。崔瀅瀅也換成了兩個班的數學課,不用再備兩個學科的課,也騰出手來,李正宇也加入其中。 她們的課堂嘗試在跌跌撞撞中重新站起來,心向遠方,重新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