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勸說(1 / 1)

我的盛世大唐 扶餘客 3940 字 2024-03-16

李卓得到吩咐,對寧氏恭敬一禮,拜辭出來。   剛剛走到中院,正趕上門外走進兩條大漢。   當先一人三十五六年紀,比李卓還要高出一頭,大概有後世的一米九,魁梧如山。但他五官端正,麵目清秀。頷下留有短須,顯得英姿勃發,正是李卓來拜訪的秦叔寶。   後麵那人三十四五的樣子,身形矮壯,圓圓的臉上滿是笑容,很像店鋪的掌櫃。   此人正是秦叔寶的妻兄賈潤甫,經營著糧食生意。和南來北往的馬販豪商,也多有交往。   李卓見二人回來,喜不自禁的上前幾步招呼道:   “叔寶哥哥,潤甫大哥!”   秦叔寶聽聲識人,一臉驚喜的拉著李卓,嗔怪道:   “原來是高遠,你幾時來的,怎麼也不提前通知一聲?”   李卓連連謙遜,說道:   “小弟來拜訪哥哥,怎麼敢如此勞煩。”   秦叔寶也受李卓影響不少,熟不拘禮,很是隨意的安排道:   “倒也是,你我兄弟不用那套虛禮……潤甫,你且先去拜見我母親,然後到父親的書房敘話。”   賈潤甫是秦叔寶妻兄,過門行走自然要拜見寧氏,他和李卓點頭示意:   “好,叔寶你先帶著高遠去書房,我待會就過來。”   秦叔寶引著李卓往秦愛的書房走去,知道他又要出門,拍了拍李卓的肩膀,有些心疼的問:   “你這兩年可是來得少了,每次都是外出之前才來,這次又要去哪裡?”   秦叔寶和李卓兄弟相稱,但他的年紀要大很多,看李卓難免有寵溺的神情。   李卓聞言,赧然一笑:   “還真讓哥哥說中了,我這次準備去洛陽,怕是要一年半載才能回歸。記著哥哥說起投軍之事,這才趕在出發之前過來說說話。”   ……   秦叔寶帶著李卓到書房拜見秦愛,說起投軍之事,秦愛倒是看得很淡。他是從南北朝走過來的官吏,對功名頗為看淡,撚著長須對李卓解釋道:   “郡府有召讓叔寶為大隋效力,是常有的事情。至於投軍,卻是前幾日,他母親聽叔寶一位潞州的朋友,提起你在外麵的名聲,有些感慨罷了。”   “叔寶自己也有些心動,隻是擔心離家之後,老朽夫婦無人照顧……”   李卓在寧氏那裡,已經猜到緣由,問秦叔寶:   “原來如此,這確實難以兼顧……哥哥是怎麼想的?”   秦叔寶考慮多日,仍舊沒有結論,神色為難。   賈潤甫拜見寧氏過來,向秦愛行禮之後,接過話頭說道:   “叔寶一身本事,埋沒鄉裡可惜了,聽聞朝廷有意征討高句麗,我就想著和叔寶去投軍,搏個封妻蔭子,也算是不辜負這一身本事。”   “叔寶原本想等等看,但又怕平定高句麗之後,四海臣服,再無立功的機會。”   “高遠也是習武之人,當知道咱們武人不比那些讀書人,六七十歲了還可以建立功名。咱們也就是這十幾二十年的巔峰,錯過了就不行了。”   原來是怕錯過機會!   李卓聞言暗自點頭,心中卻想:   “你們怎麼知道,就是這三征高麗,引發了楊玄感的叛亂,一發不可收拾。天下亂局正式開始,有差不多二十年的大亂呢。”   這個時代信息封閉,多數人對外麵了解不多。   在大局勢上,李卓有前世的知識,也許還要強一些。但論對社會的理解,李卓不如秦愛太多。   李卓不好直接說現在出去投軍,不是最好的選擇,就請教秦愛:   “伯父見多識廣,又是讀書人深知歷史。以伯父之見,這天下當真要四海承平了麼?”   秦愛先前的官職不高,但秦家耕讀傳家,自有文人秉性。聽李卓這麼一問,已經明白李卓的未盡之意。紅潤的臉上泛起少有的神采,說道:   “按常理來說,每一個朝代建立,都可以傳承幾十年幾百年。才會因為各種原因,特別是開國之初的規矩敗壞殆盡,導致改朝換代。”   “大隋先帝勵精圖治,乃是一代聖明皇帝,立下各種規矩,應該能夠讓天下承平,安享盛世。但現在這位皇帝太過折騰,也不知道是好是壞。最近剛剛巡遊歸來,又要用數百萬人修築馳道,計劃著征討高句麗……”   “這些都是動用國庫,征發民夫的大工程。先帝留下的底子,怕是支撐不了多久……”   秦愛對國家治理頗有心得,對時局很是關注,才會有這番見解,李卓聽得連連點頭,受益不淺。   賈潤甫是第一次聽說,但他向來都信服秦愛,此時也變得驚疑不定,滿心疑惑:   “伯父,您是說……這天下,還有動亂?”   秦愛也好久沒有這樣直抒胸臆,滿足的看著三個小輩的反應,撚須搖頭:   “先帝勵精圖治幾十年,留下頗多家底,應該不至於有動亂。但當今大業皇帝,卻是個眼高手低的人。他要是不知收斂,怕是有不可測之事……一統六國的大秦,可不就是二世而亡……”   秦愛很不簡單,即便棄官歸隱幾十年,看問題還是一針見血。   李卓極為佩服,接著說出心裡話:   “潤甫大哥剛才在伯母那裡,應該見到那個小孩子,他父親就是被征發修河,最終死在外麵。小弟走南闖北所見,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這樣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   “大隋立國不過二十幾年,農民不能安心耕種,橫死在外麵,這不是長治久安的跡象。”   “若將來真的天下大亂,叔寶哥哥可就更要慎重了。亂世來臨,跟對人選擇好的投靠對象,非常重要。”   李卓說完,就用前世吹牛的本事,無中生有的舉例:   “我認識兩個夥計,都一般勤懇做事,但跟的老板不一樣,後麵成就也不一樣。老板生意興隆,水漲船高,夥計自然更好。另一個老板破落回鄉,他的夥計即便再勤奮,也隻能落寞無聞。”   “別說我們,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之前,也不是真的耕種南陽,而是坐觀天下形勢,最終選擇了他看來能夠成事的劉備……”   “以哥哥的武藝,要是真的埋沒鄉間,確實太可惜了。但最好觀望一陣子,選擇值得投靠,將來有所成就的人追隨。”   李卓這話說得很明白,希望秦叔寶再等等。   秦愛曾經做過基層的文職官員,有六十幾年的人生閱歷,走過南北朝那個朝夕有變的朝代。他看過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是有大智慧的人。   他不會越俎代庖,替秦叔寶做什麼決定。見秦叔寶一陣遲疑,站起身笑道:   “終究是年紀不饒人,老夫身體有些乏了,且先去休息,你們年輕人多親近親近……”   秦愛知道李卓每次來,都是有事來和秦叔寶交流。把話說透之後,也放下心來,對秦叔寶說道:   “高遠雖然年幼,但看事情眼光獨到,你不妨聽聽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