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列國誌之劉漢天子本紀(一)(1 / 1)

(大周列國誌,AL看海,威加海內劇本——大漢)   ……   公元前198年,漢高帝元年。   漢高帝劉邦決議,將齊魯之地三十餘城賜予給梁王彭越,期以梁軍十萬眾為大漢東方之屏障,北阻燕、趙,南製淮、楚。   高帝以為,此計為拉攏彭越,分化諸侯,使其不能同心同德。   大善也!   此為漢帝獨斷專行之謀,未能與外朝臣工商談。   漢廷群臣不從,然漢帝之意至此,詔令已下。   其威勢之強,決策之堅定,無人敢左右。   但可惜作用不甚大,每當東方諸國合縱攻漢的時候,梁王總是不會落單的。   甚至還是第一個出兵伐漢的諸侯。   ……   開局第二年(公元前197年),淮南(英布)、長沙(吳苪)、趙(張耳)三國以“天命喪盡”的名義向大漢開戰。   本來是碾壓局,三十餘萬精銳漢軍頂在兩江—一兩淮——河北一線,枕戈待旦。   又有丞相蕭何、太尉陳平、衛尉曹宇(商鞅)、大農令太宸(許行)、郎中令石沖(扁鵲)……這些名臣乾將親臨前線督戰。   用某人的話來說:可謂是優勢在我。   可是呢,漢高帝在開戰後的第三年,還沒分出勝負就先跪了。   (名場麵: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從容”地將帝號讓給淮南王英布,大漢自此就成為淮南皇朝的附庸。   然後再被淮南帝算舊賬,削爵至漢伯。   太慘了,   之後劉邦心理不平衡了,心生悔意。   當即就決定脫離淮南皇朝,另立中央,第二次登基稱帝。   隻是這一次他淪為孤家寡人,全天下的諸侯都站到了淮南皇帝英布那邊。   接著不久就被東方諸國找到借口,諸國合縱攻漢。   ……   公元前198年12月,劉邦在洛陽遇刺而崩,享年五十七載,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由丞相張良牽頭,為其上封號,   謚號:高帝,廟號:太祖。   ……   大行皇帝臨死之前,問策於丞相張良。   帝曰:“朕之少子,趙君(劉如意)可當國否?”   “朕決議……”   留侯言:亂世之中,主少國疑,宜立長君,方可定國安邦,望陛下審慎之。   ……   高帝遂改詔,廢太子劉盈。   改立唯一的長子劉肥,為漢太子。   ……   同年,漢太子劉肥即位,史稱:敦帝。   (孝)敦帝仁儒好禮,不知兵事。   遂將國政、兵馬托付於丞相張良、太尉陳平。   又令各宗室親族下為郡守、縣令,洛陽中軍最強的文、武二軍交由宗室大將劉安、劉德所統率。   ……   公元前195年,劉肥病逝,享年未及三旬。   (作者忘記了,隻有個大概)   群臣為其上封號,   謚號:敦帝,廟號:太宗。   ……   漢太子劉雄渠即位,史稱:柔帝。   漢帝雄渠年幼,封宗室劉勝為漢王,代天攝政。   ……   公元前192—175年,持續十七年之久的長漢之戰。   (“韓”國中途加入長沙國的陣營)   漢軍野戰軍、郡軍、城防軍、卿室軍等諸軍總傷亡高達八十三萬之多,帶兵的高級將領,三公九卿換了大半。   郡軍將領、城防將領、卿室將領等死亡更是不可計數。   光死於陣中的漢朝太尉就有兩個。   (長沙國、“韓”國的總傷亡在七十七萬)   戰線從最初的兩江平原(江陵、江夏)被反推到南陽郡治—析城(丹陽),從大梁—斐林被反推到洛陽—陽翟,臨近大漢的河洛腹裡首善之地,境地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了。   到戰爭最後結束的三年裡,大漢終於從漢趙之戰的河北地區、漢燕之戰的遼東地區,得以抽身回師勤王。   在六支部隊二十餘萬人的強力鎮壓之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長沙、“韓”)兩國聯軍被迫又退回襄陽——江夏、鄭邑一帶。   漢軍最後是慘勝。   不僅江南、河南這兩邊撈不到什麼好處,反而是損兵折將,丟城賠款,損失慘重,被牽製了大部分的精力。   漢趙河北之戰,打了四年,幾支部隊前後折進去十來萬人,雖然最終是滅了趙國,奪了整個河北之地。   但是把整個河北之地都打爛了,相當於得到了一塊叛心、騷亂居高的白地。   漢燕遼東之戰,打了兩年多,燕王除國,大漢盡得之。   可惜也將其打爛了大半,冀州半廢了。   後麵調兵南下,擊退“韓”兵,反殺長沙國之際,曾多次遭遇箕子潮鮮的趁虛背刺,使其能反進遼東作亂。   漢廷不得已,遂封衛尉曹宇為燕王(燕昭王),永鎮遼東,期以此阻斷箕子潮鮮西入冀州之路。   除此之外,漠北夷族雲朔國入侵關中,上郡——北地——膚施一帶的防線全麵崩潰。   夷族兵鋒的最前端,到了密須城,無一兵一將可當,漢廷已疲憊不堪戰。   關中各郡軍死傷殆盡,烽煙四起。   而機動性最強的天子六軍麵對四麵八方的烽煙戰場,也是分身乏術,疲於奔命。   無奈,漢廷最後還是該求和的求和、割地的割地。   沒辦法,打了幾十年,精銳全打沒了,名臣乾將也青黃不接,死的死,殘的殘。   經濟受挫,國力大減,為了支撐前線,來回征“三餉”,搞得民冤四起,中外苦不堪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