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列國誌—威加海內劇本—大漢) …… 時間到了公元前153年,漢柔帝五十年。 這一年,漢(孝)柔帝劉雄渠病逝,享年五十七載。 因膝下諸子皆庸碌,遂傳大位於宗室旁支。 群臣為其上封號, 謚號:柔帝,廟號:肅宗。 …… 宗親、雁門郡守劉恒之後,長公子劉徹,登基稱帝。 史稱:漢(孝)武帝。 因幼主當國,遂封宗室名將劉疇為漢王,代天攝政。 …… 公元前141年,漢帝徹十二年。 攝政漢王劉疇秘密發動政變,欲驅逐漢帝劉徹,以謀奪最高權力。 然,劉徹在宮中早有準備,反將劉疇拿下,其餘參與人員,當場被誅殺。 及“宮變謀逆”之事平息, 漢帝劉徹以十四歲之年,得以親政。 (劉徹以宗室旁支入繼大統,其名分有缺,處處受人質疑。 群臣及宗室族老皆對其有所顧慮,政見多有不合) …… 公元前135年,漢帝徹十八年。 此時的天下並未安定下來,反而是變得更為動蕩不安。 外憂內患依然是十分嚴重。 對外,有(長沙、淮南、韓、梁)中原四國在這幾十年裡輪番進攻大漢,又有漠北夷人南下犯邊,遼東野人西進攻掠。 這些四麵開戰的糟糕境況,使得大漢不能夠集中精力好好地休養生息,漢朝的國力在被一步步的削弱。 對內,作為大漢統治天下的利器—漢軍,墮落得很快,天子六軍一年之內都會被敵人全軍覆沒個兩三次,這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了。 (因為常年與東方諸侯進行大規模高烈度的混戰,國內優質的兵源逐步被消耗殆盡。為了填補邊境防區的空缺,漢廷不得不從農耕人口裡麵抽調大量人力充軍。但這類士兵訓練度低、士氣低、紀律低,就是最廉價的填線兵,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傷亡率卻極大。而農耕人口的大量減少,帶來的重大損失就是糧草的收入銳減,這直接影響到財政的收支失衡) 戰事不利的情況下,財政上也是連年赤字,漢廷隻能通過連續的“征三餉”以維持最低限度的穩定。 但民眾的騷亂、厭戰情緒一年比一年高漲。 …… 公元前146年,漢帝徹七年。 燕王曹宇在遼東病逝,享年七十載。 燕國諸臣為表其功,上謚號為:昭。 因燕長公子已逝,且早已分家,按照先代順位繼承法規定,遂傳位於次子曹坤,史稱:燕僖王。 (燕王長子名斂,母為大漢公主。 在公元前155年,因漢帝雄渠的“分國製衡”之策,被封為薊王,定都薊丘,從此與燕昭王一脈分家。 公元前150年,燕國督亢之地發生叛亂,波及到薊國。 然燕軍主力此時正在遼東與箕國交戰,無暇西顧,未能及時剿滅此叛軍。 公元前149年3月,督亢叛軍北上,擊敗薊軍,攻破了薊國首都薊丘,薊王曹斂兵敗身死。 後漢軍北上,滅督亢叛軍。 因薊王已死,遂除去薊國名,將其封地並入漢之廣陽郡。 順勢將薊王一家內遷入京,曹斂的後代由此成為了大漢卿室軍團的一員) …… 公元前146年,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燕僖王元年。 時值箕子潮鮮入侵犯境,燕軍在潮軍的攻勢之下節節敗退,遼東、徒河等東部三城接連丟失。 漢軍雖幾度發兵襄助,但終是阻止不了事態想更嚴重的方向發展。 公元前140年, 燕軍在遼西再次大敗,幾乎全軍覆沒,燕王無能,連遼西這個重要的戰略重鎮都是說丟就丟,都城一路西遷,到了國土最西境的督亢。 燕王這一退,把臉麵都丟盡了,因為他丟掉了燕昭王堅守了二十多年的祖地。 (幾十年前,漢軍破薊丘,全取燕遼之地十餘城,主將正是當時的衛尉曹宇。 (孝)柔帝封曹宇為王,首都就定在遼東。) 燕國勢力範圍從此退出遼地,大部轉移到薊丘——漁陽一帶。 漢軍也因東南“賊患”愈重之緣故,再也無暇顧及遼東地區了。 漢廷認為燕王負有“失土之罪”,本應奪去土地以嚴懲其過失,但又念及燕先王曾是漢國外婿、朝堂重臣,為大漢立下過汗馬功勞。 於是改詔,以“降爵”之名,小懲之。 但曹坤此人並不識好歹,心生怨念。 繼位幾年之間,連續向大漢發起三次進攻。 “燕昭王英明一世,奈何有此孽子!” 雖然這三次進攻對大漢來說是不痛不癢,都以迫和的名義安撫下去了,但終是打亂了漢軍的“剿匪”部署。 漢廷隻希望燕王能夠早點死去,哪怕是遇刺而崩也好,然後合理地吞並燕國,鏟除禍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