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書院的侍從就將一張巨大的榜單張貼好了,其上的紅紙黑字,寫得那是清晰無比,榜單是按照這三日考核的總成績進行的從高到低排名,其上整整有著八百個名字。 士子們一波接一波地擠到榜單下,尋找著自己的名字,有的全靠自身學識的寒門士子找到了名字,自是激動得淚流滿麵;有的世家子弟尋著了,則隻是微微一笑,仿佛對此早有預料;還有的士子來回找了兩三遍,都沒見到他們的名字,於是麵上透出了掩不住的失落,更有極少數,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直接當場嚎啕大哭。 人生百態,不過如此,而孫策要的就是這樣的表現,畢竟從如今的察舉製直接跳到科舉製,跨度有些太大了,所以他才搞出了這麼個入學考核,先做一些引導和鋪墊,為日後麾下全部官員都通過考核來選舉做準備。 全琮並沒有去榜單下尋找自己的名字,雖然還未加冠,但他的心性卻已很是成熟了,若是經過一番歷練,完全足以勝任中低級的官員了,他已經事先從其父親全柔那裡得到了消息,這一次他排在了榜單第八,這個成績還是十分優秀的。 除了全琮外,被過去的孫策安排和孫權一起讀書的少年胡綜,則是排在了榜單第二十一,也算很不錯了,畢竟他自幼喪父,和母親逃難到了江東,靠著孫策的接濟才能讀書,純粹是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才有了這個成績。 其餘諸武將後背的排名就比較靠後了,諸如程谘、黃柄、韓綜等人,大多在兩百兩百名往後,但也沒人落到最後一百名,想來考核前摸到試題,還是有點用的。 至於顧悌,其第二日與第三日的考核竟然均為滿分,隻有第一日考到的法家學識差了些,顯然,興許是他自覺入學無礙,又或是他為人有傲氣,所以沒有向顧雍尋求試題,不過他的名次倒是比全琮還要高,排到了第三名。 向朗和趙累兩人的名字也在榜單之上,向朗擠進了前三十名,而趙累則要靠後很多,到了一百五十八名。 吳檢倒也沒有給益州吳氏丟臉,排名四十八, 剩下的諸多名額,則大多被孫策治下各郡士族豪強家子弟和荊州和益州來的士族子弟瓜分了,其中光是廬江周氏便拿下了九個名額,江東現存的各個頂級世家進榜單的子弟也基本都有十人左右。 當然,孫策也考慮到自家宗親,進入榜單的孫姓子弟也有八人,孫策的弟弟自然包括在內,其餘多是各種遠房親戚,另外吳氏、以及徐氏也有子弟進入榜單。 讓孫策頗有些哭笑不得的是,榜單的最後一名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親弟弟,孫翊,好家夥,看來這小子是真不喜讀書啊,估計能進名單,也是最後張紘等人把他加上的。 後將軍府,孫策坐在案前,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名單,不由皺起了眉頭,說實話,他對這個結果並不是很滿意。 雖然該進入此名單的人,基本上都進了,畢竟如果在泄露考核範圍的情況下,都進不了前八百名之人,孫策也不需要其進入建業書院。 問題是,孫策對於排名不算滿意。 排名第一的出自丹陽一家名聲不顯的士族,排名第二的,則是來自廬陵郡內的一個豪強之家,在孫策的記憶中,兩人均未曾在原本的歷史上留下過痕跡,也不知是不是沒有被他了解到。 一時間,他有些無法判斷這兩人的學識究竟如何,不知到底是他們通過關係得到了試題,碰巧得到了高分,還是綜合能力真的領先於其餘人。 在孫策看來,他設置的這種考核方式應該還是比較全麵的,不僅考到了儒家和法家的學識。 雖然後來的儒學飽受批判,但儒家能夠成為華夏的主流思想傳承千年,自然是其起到了作用,而在亂世中,法家思想往往要比儒家更為吃香,如曹操、諸葛亮推崇的就都是法家。 至於數算,則是一個合格的官吏必備的技能,而且考核的也就是後世小學數學水平而已。 除此之外,孫策還有一點期盼,算術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不論是物理還是化學的發展,都離不開算術,雖然他不會妄想在這樣的年代裡發展自然科學,但還是要將此道開展起來的,指不定就有天才會給他驚喜呢。 若是能有什麼跨越性的突破,那可是意味著生產力的大幅增長啊,當然,孫策對此也不強求。 騎術和射藝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尚武是一種精神,隻要有了這種精神,那麼這個民族就永遠不會被輕易征服。 況且若乾年後,可是有五胡亂華的慘劇,孫策希望到時尚武的漢人能禦敵於外,讓平民百姓免受牲畜之苦。 或許孫策的考核可能並不會找出某方麵的天才,但選出的人才必然是全麵發展的人才,當然,如今榜單上的名次,並不是最後的名次,還要經過麵試,才能決定入學建業書院的學子。 總計成績排前兩百名的,將會進入建業書院,並在三年學業考核合格後,進行授官。 至於剩下的士子,將會有兩個選擇,一是被分配入郡縣或吳侯幕府中充實為吏員,二是繼續學習,等待下一次入學考核的機會。 ...... 放榜之日的下午,麵試便開始了,場地自然是安排在了書院內。 建業書院的正堂,被作為了此次的麵試廳,榜單上的八百名士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將會按照順序依次進入麵試廳接受孫策等人的麵試。 麵試所要考核的內容有很多,首先是士子的儀表,包括容貌,禮儀,穿著,氣質等等,這一項在進入麵試廳之時,會由張紘等人進行打分,總分為十分。 其次,則是士子的出身,當然,這是一個隱含項,不可能明著說會根據各人的出身來進行評判,畢竟孫策對外的宣傳一直是“不論出身,唯才是舉”。 目前,榜單上的八百名士子,有數十名是寒門出身,其餘出身不顯赫的更是多達近百人,這樣的結果,自然是沒人可以說建業書院選人講究家世。 再往後,就是當麵的策論問答,孫策等考官會詢問士子一到兩個問題,讓其現場回答,內容涵蓋理政,軍事,吟詩作賦等等。 通過張紘等人的匯報,孫策了解到了大部份士子做論的特點就是中正平和,這些人日後為官雖然挑不出什麼大錯誤出來,但恐怕也會畏手畏腳,缺乏魄力和勇氣,沒有什麼亮點,因此能讓孫策親自麵試的人不多。 不過,也不是說,這八百人中沒有出彩之人,如胡綜、向朗、顧悌等人,孫策就挺滿意,另外諸如吳檢、趙累等,也還可以。 至於其餘諸如黃柄、程谘、韓綜等人,均是中人之姿,比不上其父輩的膽魄,而江東其餘世家的子弟,也沒有幾個能上得了臺麵。 剩餘各大士族的子弟也無甚出彩,還有孫氏宗親子弟也大多是表現平平,孫策的弟弟,孫翊就不必說了,但幼時極具靈氣的孫權不知為何,如今也變得中規中矩,平平無奇。
第五十八章 麵試(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