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舉兵前事,戰略規劃(1 / 1)

聞言,諸葛啟立即抬頭,正好看到了如同血人的樂綝朝自己殺來。   諸葛啟下意識拔出佩劍,擋在身前。   就在這時…   諸葛啟隻聽到“咻”一聲。   箭矢迅速飛來,正中樂綝心口。   那支箭,是從諸葛啟背後射出。   諸葛啟急忙回頭,隻見諸葛誕正放下拉弓的手。   諸葛誕神色肅穆,語氣極具威嚴道:“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不要發呆。”   “父親說的是,是兒分神了。”   “你知道就好。”諸葛誕點點頭,而後話鋒一轉,麵色沉重的說:“在戰場上萬不可分心,此次過後,你可要記住了。”   “兒知道了,謝父親關心。”   諸葛誕沒再多說,把手上的弓箭扔給旁邊人後,就走到了已經死了的樂綝身邊。   諸葛誕嘆口氣:“樂刺史,莫怪我,要怪就怪那司馬昭屢屢逼我吧。”   說完這話,諸葛誕讓人把樂綝的屍體帶了下去,還特意囑咐,找地掩埋,予以厚葬。   “啟兒,隨為父去城墻上走走。”   諸葛啟點點頭,父子倆很快就來到了城頭上,向外望去皆是良田。   “壽春城中,糧草充足,吃上個五年不是問題,為父想要收攏揚州全部兵力,堅守壽春一城。”   諸葛誕緩緩開口。   陳述完糧草之事後,又詢問:“不知啟兒你意下如何?”   諸葛啟沉默許久,似是在思考什麼,諸葛誕並沒著急詢問,沒打斷諸葛啟的思緒。   “父親。”許久後,諸葛啟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兒持有不同想法。”   諸葛誕點頭道:“盡管說。”   “如若隻堅守壽春的話,倒是可以保住一時,但一時之後又當如何?到那時,壽春必定會被司馬昭派人包圍,想跑都跑不了。”   諸葛誕駁斥:“壽春多雨水,可以水沖敵營破局!”   “嗯~”諸葛啟並沒有直接反駁諸葛誕的話,而是點點頭說:“這倒也是個辦法,但是…”   話鋒一轉,憂慮道出:“如天不下雨,又當如何?”   諸葛誕沉默了。   “父親,靠天…可不是明智之舉,還需人為。”   諸葛誕捋著胡須思慮一陣。   “那你的意思是…?”   “與其一味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   “嗯…那你打算怎麼主動進攻?”   “擒賊先擒王直奔洛陽不太現實,倒是可以趁其不備,把揚州周邊地區占據,推進兵力於淮水岸邊,與敵對峙。”   諸葛啟此言,讓諸葛誕若有所思,諸葛啟繼續說:“如此,也有了和司馬昭拉鋸的資本,不至於會被團團包圍,實在不行,也可退守合肥,再不行,亦可逃入吳境。”   “這樣做…兵力被分散了,如果司馬昭逐個擊破…我等不又陷入險境中了嗎?”   諸葛啟有點無奈,諸葛誕還在惦記著堅守壽春城呢。   真要是被團團包圍了,東吳就是想來救援也無力解救了。   “分散兵力,也是變相的保存了在外實力,全都堅守壽春,看似是堅守城池,但在司馬昭看來,就是他帶兵困住了我們的所有兵力。”   此言一出,諸葛誕眼前一亮,正是如此啊。   諸葛誕眉頭緊皺,他總算是有些動容了。   改變了之前他一直堅持的‘守壽春’的戰略。   “你說的也有道理,淮水要守。”   諸葛啟見諸葛誕不再堅持他的策略,也是鬆了口氣,但緊接著諸葛誕就問:“那依伱之見,應先對周邊何地動手?”   “一起兵,第一時間穿插奔襲安城,一路向西,逼進南陽,迫使豫州刺史王基無法向東包圍揚州、南陽王昶無法南下對吳,向北也可威懾潁川…等郡,減少壽春正麵壓力。”   “讓誰去?要帶多少人?”   “其實最佳選擇應是吳綱將軍,但他不在。”   諸葛啟沒再說下去,因為他也不知道該讓誰帶兵前去合適。   李遠雖然足夠忠誠,但能力…確實有點寒磣,對上王基這種頂尖將領,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就是諸葛誕都不敢說他能穩勝王基。   諸葛誕聽完諸葛啟的話,沉默了。   諸葛啟腦子飛速運轉,可不能還沒起兵就先卡在計劃上。   “父親。”諸葛啟想到這,心一橫,打算自己上。   不等諸葛啟開口,諸葛誕就先一步道出:“你想帶兵前去是吧?”   知兒莫若父,諸葛誕一眼就洞悉了諸葛啟的想法。   諸葛啟也沒什麼好隱瞞的,點點頭承認了。   “唉…”   諸葛誕嘆口氣:“為父確實無人可用了,蔣、焦二人需在壽春,現在也隻有李遠可用。”   “你為人穩重,也有謀略在懷,倒是和李遠互補。”   “你既請命,為父便應了,讓李遠隨你前去。”   “現在樂綝已死,我正在收攏各地兵力,目前隻能給你五千步兵,為父建議你先等幾天,等到吳國那邊得到消息了再出發也不遲。”   諸葛誕和諸葛啟說了很多,從戰事聊到了小家。   還說:“倒是父親害了你,成婚之事至今仍無音訊。”   也提到了諸葛啟母親對諸葛啟的不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過對於母親去吳國這件事,諸葛啟還是很放心的。   在吳國,肯定比在壽春安全。   諸葛啟和父親分開後,就回了家。   一頭紮進書房,就研究起了前世司馬昭平定這次叛亂的一些細節。   幸虧諸葛啟前世關注過淮南三叛,不然就是兩眼一抹黑了。   …   一晃,七天過去了。   諸葛靚早在六天前就進到了吳國境內,現在更是已經來到了吳國建業。   此時,吳國當家做主的人是權相,孫綝。   吳國內部局勢也很混亂,孫綝是孫吳宗室,他兄長孫峻是上一個權臣。   孫綝麵對的情況…甚至還不如司馬昭麵對的。   司馬昭隻用對付諸葛誕,而孫綝…要對付的可就多了。   孫綝雖然是權臣,但他是孫吳宗親,對於淮南之地,也有極大的向往。   因此,孫綝在聽說諸葛誕想要在淮南起兵,舉起反司馬昭的大旗後,孫綝眼前一亮,立馬就同意派兵援助。   策應諸葛誕,共討魏國。   孫綝決定下來後,立馬調度兵力、糧草,遣派將領著手進行北伐之事。   命施績(也是朱績)在江陵,組織兵力,北上襄陽,最好能趁機拿下襄陽,而後再圖南陽。   同時,派前些年投靠過來的文欽父子,及唐谘、全端、全懌、全靜等將領,帶三萬兵馬,立即動身,前去淮南支援。   此時,吳國內部的矛盾也因為這件事,暫時擱置了下來。   前所未有的齊心協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