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月如鉤,正是隆冬時節,寒風凜冽,大地萬物一片蕭條。如此的寒冷依然阻擋不住鄴城百姓們的興致,此刻雖已近戌時,鄴城街市上依然熙熙攘攘,人群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近幾年中原大地上雖然是戰火不斷、兵燹連綿,但百姓們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而且還希望過得更好,此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今日恰是臘月初一,距除夕夜僅一月了,人們上街買好年貨,以備除夕夜闔家團圓、辭舊迎新之需。 街市東側,一人由東向西徐徐走來,這人約莫三十歲年紀,身穿一領青色蜀錦棉袍,頭戴綸巾,腰懸長劍,姿質秀麗,儀表不俗。此人姓莫,單諱一個賢字,揚州晉安人氏(今福建福州),長於富庶人家,但他自幼好習武藝,喜交天下豪傑之士,待人至善,過往流客但有求於他,無不應允,且又經常接濟鄰裡八鄉窮人百姓,江湖上都喚他為“玉麵善郎” 莫賢一路走來,眼見鄴城街市如此繁華,百姓人人安居樂業,心中喜不自勝,自言道:“左思《魏都賦》曾言:‘閈出長者,巷苞諸公。都護之堂,殿居綺窗。’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不知不覺地,他已走近街市中央,隻見前方一處高層建築,燈火輝煌,他加快腳步,走至近前,看見門頂上麵一個大匾,上書“杜康樓”三個大字。 這杜康樓是鄴城一處標誌建築,位居街市正中,此樓坐北朝南,共三層,相傳是魏文帝曹丕時所建,門前庭柱上懸掛兩副豎匾,左匾書“何以解憂”,右匾書“唯有杜康”,氣勢恢宏,富麗堂皇,若居於頂層眺望,可將鄴城景物盡收眼底。來往的江湖豪俠、文人墨客無不聞名至此,大家把酒言歡,談論古今,暢快淋漓。 “好一處酒樓!”莫賢不禁贊道,他於名勝閣樓雖見多識廣,眼下看到這杜康樓,也不由得喝一聲彩。正自凝神觀望之時,忽聽得對麵一個高亢的聲音道:“捐軀赴國難,”莫賢轉頭視之,正與說話那人四目相顧,他會心一笑,上前一步昂然道:“視死忽如歸。” 那漢子不是別人,正是莫賢的結拜義兄魏良,這魏良本是邯鄲人氏,自幼習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為人慷慨豁達,重情重義。在其十歲那年,父母因病雙亡,他從此浪跡江湖,居無定所。時值亂世之際,晉室八王之亂導致朝政衰微,外族胡人異軍突起,尤以匈奴族分支的羯族人為甚,羯族人首領石勒驍勇善戰,將漳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盡數奪之,自封“趙王”,大有與晉室江山分庭抗禮之勢,這期間,晉庭唯有倚仗祖逖將軍並江湖第一大幫“乞活幫”的幫眾與石勒周旋,方保得漳河以南的土地一時無虞。 一次機緣巧合,流落江湖的魏良加入了乞活幫,此後他立誓剿除羯人,匡扶正義,和幫中兄弟一道共保大晉江山,因他武功高強,作戰勇猛,與敵交鋒屢建奇功,逐漸受到了乞活幫第二任幫主葛昌的賞識,十年後,魏良年滿二十歲,葛昌任命其為乞活幫副幫主,並親自為他打造了一桿“丈八點鋼矛”,以為授任之禮,同年,魏良的妻子曾氏為其生下一子,但曾氏產子後一月便不幸病故,魏良哀痛不已,他將自己的兒子取名一個毅字,字久曾,表達對亡妻的追思之情。其後五年,葛昌在與羯兵一次交戰中身中數箭,臨危之際,將乞活幫幫主大任交付與魏良後,含笑而亡,魏良繼任幫主一職後,更加盡忠報國,率領幫眾配合祖逖將軍與羯兵抗衡,在這五年歲月中,他手持葛昌贈與他的丈八蛇矛縱橫沙場,直殺得羯兵魂飛魄喪、聞風喪膽,無奈晉室朝廷愈加腐敗,期間爆發了永嘉之亂,皇權宗族不得不南渡長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力求重塑朝政綱常,徐圖恢復淪喪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