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崔家父子殺人一案,後來就不得不迫使朝廷再次派員,去文安縣調查處理這一案件,可能有人會說:“皇上知錯能改也算是不錯的”。其實,皇帝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食人間煙火不是生活在真空裡,他對這事進行反復琢莫,後又經過深思遠慮,則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如果不很好地糾正過來,不光民怨難平,也會造成綱紀紊亂,社會動蕩,江山不穩!國家不能長治久安,同時又會給朝廷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一致於後患無窮,影響到國家的治理和發展。所以這件事非同小可,事情也是明擺著的,那崔家父子負案在身,本是犯下死罪的,卻還硬判無罪釋放!不管怎麼講都是不符合情理的。 再說那文安縣令袁耀文,他本為秉公執法正確斷案,反到落個停職反省被掛起來,這不正是事非顛倒,本末倒置了。尤其是在官場裡,如今又引起了騷動!要是這樣下去的話,以後還有誰忠心報國,秉公執法,再敢堅持正義,可能又會讓官官相護和權大於法,以權代法的垢病盛行。所以,若不糾正將要預示著,國家很快就要亂套,大明的十萬江山,也必然要自動垮臺!作為當今皇上,又是身負國家重任,麵對著一邊是國法,一邊是人情的局麵,他也不得不憂深思遠,考慮到他的江山社稷。 大約半個月以後,皇上又派吏部左侍郎徐溥出麵簽頭,會同刑部和大理司各抽調一些人手,組成一個特別調查組,也稱為巡視團,要再次到文安縣,對那田孩被殺一案,從新進行調查和處理。其實說到底還是要審查,縣令袁耀文在辦案過程中,有沒有徇私枉法,收受賄賂,偏袒被告,以及走後門的事。皇上讓他去就說明對他信得過,因為吏部侍郎徐溥辦事,歷來都以認真而著稱,對誰都是一樣,不但性格耿直,還為官清廉,辦事認真,公事公辦,釘是釘、鉚是鉚、從不徇私情,吐口吐沫能砸個坑。而且還很有學問,計能安幫定國!所以皇上對他既很了解,也比較信任,時常讓他辦事就很放心!他對於事情的過程,又是一清二楚。由他帶隊到了文安以後,就對進行了全麵復審,乃至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通過從新審查,也沒有發現有任何漏洞。 這時的文安縣令袁耀文,也正情緒低落的時候,也不知是驢不走還是磨不轉,他想乾事出力都無地方用勁,心時就感到頹廢無望。吏部侍郎徐溥帶著一幫人,又來文安縣調查核實案件,並且又把每一細節,都是十分認真的從新梳理,從新審問!就等於把案件又從頭審了一遍。不但調查了涉案人,同時,還到下麵人群中去走訪,也對有關案情做了,比較詳細的調查了解!經過了對案子的復查後,他們調查組認為:太監劉然在對待崔家父子一案上,也確實惘顧事實,顛倒了事非,且又搞了個本未倒置。再說他劉然也隻是個宮中太監,又沒有官職爵位,他放了罪犯不說,卻反而又把秉公斷案,堅持正義的七品縣令袁大人,則給停職掛了起來。要按理說他一個宮中太監,也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權力,他這是越俎代庖,不但太不象話,而也超越了他的個人權限。 然而,那崔家父子也是有罪之人,他們目無國法行兇殺人,也確實違犯了大明律條,而朝廷又有王法規定,他們受到嚴懲也是理所當然。這又是以往積壓下的一樁舊案,曾使其被害人沉冤多年,並且人證、物證樣樣俱全,可講是鐵證如山!是任何人都難以推倒和無法翻案的。但是,由於大財主崔明貴的姨兄劉然,身為宮中太監,卻能瞞天過海,欺騙皇上,才使得這位文安縣令,受到了不白之冤,又被無故停職,要講這都是不正常現象。 那財主崔明貴父子三人,也親口承認了自己的罪狀,而且還有供詞,以及證人、證據、筆錄等,並與原告訴狀一切尚存,然而就形成了一條證據練,使得案情前前後後都穩合。要說知縣袁大人原來在給,崔家父子的定性和量刑上,都是無有縫隙可鉆,而且此案又砸得非常死,也簡直辦成了一樁鐵案!則使被告崔家難易翻供,他們又找不到有什麼空子可鉆。這文安縣的黎民百姓,又都對崔家恨之入骨,那太監劉然回來處理此事,又不分青紅皂白就放了,十惡不赦的一乾罪犯,同時還停了袁縣令的職務,本來平民百姓的情緒就很大,大家都不滿意那太監劉然的做法。倘若是再拖延時日,朝廷不來人處理的話,恐怕說就要鬧出更大的亂子來,弄不好文安縣的老百姓,就要真的聚集造反了!這就叫官逼民反,民也不得不反,後人有詩曰: 自古殺人需償命,崔家父子盡作惡; 最後走到這一步,自作自受躲不過。 那巡按大人徐溥雖然上了歲數,可他還仍然正如古人所講:“老驥伏櫪,誌在千裡,烈士暮年,壯誌不已!”他辦事從來都是腳踏實地,身先士卒,一絲不茍,十分認真。他率領著巡視組的人,又在文安縣內,調查了解袁大人的情況,以及他在辦理此案中的全過程,然而,又經過一番深入細致地,調查了解後也沒發現他有啥問題。而且還認為案情屬實,一切都能經得住考察和檢驗,而文安縣令在審理過程中,並沒有挾帶什麼個人私心,所以,此案就不存在虛假和水分。隨後,巡按徐溥大人便帶上案卷,以及崔家爺仨和人證、物證,就同跟他一起來的人等,一塊回到京城!原來,他回去是要向當今皇上,作以詳細匯報。 我就長話短說,詎知那當今皇上,已經早就有了打算,他讓吏部左侍朗徐溥,把崔家的案子交由刑部和大理司,再一次重新合審此案,然後再作定案處理!而且還特別交待了徐溥,要他親自參加審理崔家的案子。而從古至今,要從大多數皇帝的本能願望講,他們也都想把國家治理好,使得政權鞏固,隻有如此也才能見到,歌舞升平和國泰民安的局麵。由於在前麵我已經把本案,向大家作過詳細交代,其事實又是非常明了清楚,下邊也就簡單扼要,不在重復和多羅索了。 卻說又經過了一次,重新過堂及復審後,最終的定案結果是:判決崔家父子三人都是死罪,也就是說,崔明貴和他的大兒子崔龍,二兒子崔虎,三人全被定為了斬立決。同時,也放回了原告和證人,並且,還把那太監劉然責打了一百皮鞭,因為他向皇上慌報情況,又起到了搬弄事非作用,還讓皇上給他親書了手諭,犯下的是欺君之罪。按說也應該當斬不饒,可是為了顧忌皇上的麵子,也就不殺饒絮了他,還讓他繼續在宮中侍候皇上,當今天子也好像離不開他,要說這事在先前,皇上就有了交待。接下來,第二天就把崔家父子,推到刑場上砍了頭!其死屍也不讓運回,全被拋到荒郊野外,讓野狗給拉去吃了,這就叫善惡到頭終有報,閻王麵前難逃生!有詩為證: 仙藥難治心壞病,傷天害理法難容。 崔家父子不行正,最後落得野狗烹。 朝廷這樣處理了崔家父子也是重望所歸,故而也就平息了民怨!有道是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並且又讓縣令袁耀文,又重新恢復了職務和權利。他也正如古人所講:“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烏雲永遠遮不住太陽,冰雪終歸耐不住陽光,而且還證明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文安縣令袁大人,才真是一清正廉明的好官。再說他也行得正、坐得直、能夠硬起腰桿子,也從來不信那個邪,他為老百姓乾事不昧良心!而對朝廷是碧血丹青,忠心耿耿,不畏權貴,不貪贓枉法,清如水、明如鏡、敢作敢當,天地可鑒。 縣令袁老爺自從來到文安任職後,平時他廉潔勤政,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是砥礪前進,行穩致遠,這幾年,經他的手就處理了,不少大案、要案、弊案和積案,而且又破獲了多期,偷盜、搶刧、以及兇殺大案。既是除暴安良又嚴厲打擊了,地方上的黑惡勢力,也使他躊躇滿誌,心裡自得,非常高興!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組織領導了全縣人民,築堤開渠和治水防洪大事。不但減少了水澇災害,而且還使文安人民的生活,以及環境條件,都得到了很好改善!可說他是有功之臣,黎民百姓心裡都有數,所以文安人民特別感謝他。如今,這裡的壞人盜賊少了,打架鬥毆和賭錢的也不見了,可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們盡可以開著門睡大覺!故文安人民都稱他為“清天大老爺!”…… 此之前,那吏部左侍郞徐溥去文安調查時,就已和縣令袁耀文幾次接觸和談過話,通過從言談話語中便已經了解到,這位袁縣令不是平庸之輩,已知他曾博覽了群書,是才高八鬥,學識淵博,思維敏捷,有真知灼見,也實為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要與那些世襲貴族,以及官宦人家的子弟相比較,也有著天壤之別!換句話說,就是截然不同,可分出天上、地上,也實為良莠不齊,表現得十分明顯。咱們就講有錢人家,以及官宦家庭的子女,那些人中大多數,都是因為家庭條件好,他們自小都是養尊處優,自為清高,實際,有不少人就屬於是紈絝子弟。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勤奮好學,飽讀詩書,但是,他們也隻限於一般背誦,而沒能真正的解和明白!說到底就是缺乏真才實學。 譬如講,有的人雖然滿腹經綸,卻隻限於滿足炫耀,就是讓他們做官也不知民心所向,更不問百姓疾苦,隻懂得按祖製和法律條條框框辦事,卻又沒有一點靈活性。把他們選拔上去後,則就墨守陳規不注重民情,有時還推推動動,撥撥轉轉,隻知道忠君,光按照上邊的意圖辦事,而忽略了民意、民心。再不然,就是祿祿無為,貪圖享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其例子也舉不勝舉!正所謂: 讀書光會念書歌,不作深思細琢磨; 實際當中不運用,一見真章沒招數。 那吏部左侍郎徐老爺的心中也早有了數,實際上在背地裡也早已經,向皇上提出了他個人的建議,準備要拔擢重用文安縣令袁耀文。因為經過實踐證明,這位袁縣令是個好官,他不光效力朝廷,清正廉潔,忠心報國,而且還處處替百姓著想,當官能為民作主,其才華又不浪得虛名。他就像寒花晚節永葆青春,其實這就叫山河易改,秉性難移!然而,當今聖上念他辦事認真,尤其是在文安這些年,當官務實,除弊懲惡,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諸如這些都是難得可貴的,所以竟使萬歲龍心歡喜,於是就傳旨要召他進京,準備加官進爵另外任用!那就是要調他,前往湖南郴州去任職,則從一名七品縣令,直接擢拔為正五品,這回可說是連升兩級。換而言之,就是由文安縣令,一次晉升為郴州知府,然而,又讓吏部左侍郞徐溥再次領旨,親自到文安縣去傳達皇王聖諭,宣稱當今天子要親自麵見,這位七品縣令袁耀文!後人有詩曰: 勤政清廉不謀私,百姓眼睛看得清。 當官做事很公正,一心隻為老百姓。 朝廷提拔要重用,水落石出理自明。 卻說,吏部左侍郞徐溥這次去文安,如果算上那次巡視江南,在回京時路過文安,可說這次就為第三次了。他雖然已年近花甲,但還胸懷若穀,壯誌不已!他對於皇上忠心耿耿!為國家、為人民,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他領了皇王聖旨,便帶著一乾隨從,又一次到了文安縣。當時就宣讀了聖旨,就隻給了兩天時間,讓袁大人先作好準備,然後要與他一塊進京麵聖!從明裡講,又說是進京去吏部述職!實際上,則是皇上要見袁縣令,要讓他到吏部領憑,然後便去郴州上任。 眾所周知,那郴州本屬湖管轄,地處三湘大地之南,那裡歷史上都是蠻夷地區,又被稱為不毛之地!當今皇上雖然知道,這位文安縣令袁耀文,有能力、有闖勁、有開拓精神!但是他人還是年輕,萬歲爺還有點不放心。所以在他上任之前,皇上還要親自接見他,並對他當麵做以安排和交待!可是誰都不清楚當今皇上,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也就是說,他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其實,對此大家也都在猜測。尤其是袁耀文更是心中不安!因為皇上指名要見他,實際上也是要對他一次大考,萬歲對他究竟有啥交待和覬覦,如今他袁耀文則是一字不知。反正其他人也都聽從聖上的旨意,所以這事情就按照徐大人,事先與皇上商量過的辦法執行!人們常說:“得道多助人心向,失道寡助眾叛離!”可說在這一問題上,當今皇上也是做了一件明白事。 大家都知道,這位七品縣令袁耀文,他是一不貪贓,二不枉法,本是一位為民做事的好官,黎民百姓都很擁護他!現在文安縣的人一聽說他要走,有很多人則是想不通,對他都是依依不舍不想讓他走,可誰也沒有辦法能挽留住他。因為是朝廷要調他走,當今皇上又下了聖旨,可誰也不敢違抗!下邊庶民百姓就是不同意,那又能怎麼樣?還不是枉然!可說這對於文安縣來講,平民百姓覺得是一重大損失。但是要反過來說,這對於袁老爺本人,卻是一件極大的好事,因為他是被朝廷提升擢用了,下邊的人對他好就應該,祝賀他、支持他、歡送他,為他高興才是。其實,文安縣的黎民百姓雖然窮,但是他們的心底都很善良,而且都十分擁護和信任袁老爺,這一次也讓大家親眼目睹,及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這位父母官的恩德與作為。 前麵說過,因為這幾年,袁大人自從上任以來他都在為,文安縣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就正如人們常講的那句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這位袁大人是真的做到了。所以文安縣的老百姓就把他,這位父母官早當成了親人,他要走了以後下一次,文安縣可能就再也遇不到,像他這樣的勤奮為民,一心撲在事業上,處處替百姓所想的好官了。那怕朝廷就是再派人來,接替他的縣令職位,但是還真不知道能是個啥樣子?所以,下麵的平民百姓都舍不得讓他走而非常留戀。 有句話叫沒有不散的筵席,人們經過一番思考後大家也都明白了,當差不自由的一句話,這幾年由於袁大人,始終不渝地克已奉公,艱苦奮鬥,清正廉潔,他既不趨炎附勢,又不貪圖榮華。就說目前他進京一事,明知道要被加冠晉爵和榮升高官,說實話他也是很不容易,所以,人們才都有一種同情心,眾人也都非常憐憫為他著想。豈不知,下麵的平民百姓都在心說,如果我們要向著他,就應該理解他、支持他、要為他慶幸,為他祝賀,為他送行才是!所以人們也都想通了,這就叫: 山中竹子根連根,清官與民心貼心; 做事總替百姓想,離任之時不願分。 又一首曰: 成績來源勤政,威信在於廉潔; 袁大人受擁戴,皆是自己努力。 卻說吏部左侍郎徐溥就隻給了縣令袁耀文,兩天的時間讓他準備好了,就得同自已一塊兒進京!其中就包括煩雜事務交接,及一些闡後問題的安排,則就沒有給這位七品縣令,留下更多的時間做處理。大家都清楚,袁老爺和他表弟曹旺來時,兩人都是隻背了個行裡卷,除了包袱裡裹有幾件替換衣服外,別的就沒有帶什東西,而袁大人在這裡當了三年知縣,這回走還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也真可說是來去自由。眾所周知,他袁耀文在文安縣做官,是清如水、明如鏡、不貪、不占、廉潔奉公,則似白壁無瑕!當了三年縣令,可啥東西也沒有治買,所以,他這回走還和來時一樣,是兩手空空。 就正如《禮記》中所講:“凡是廉官都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而他袁縣令就不象別人,總是挖空心思盤剝人民,當了官就刮地皮、喝民血、撈外塊、抓銀子、甚至是強取豪奪,時時總為自己謀福利。而他的為官之道,及做事原就恰恰相反,卻是勤政為民,一心為國家,心裡常常想的是,下邊的勞苦大眾,所以他才受到了文安,黎民百姓的贊譽和尊敬!也不愧為是一位真正的廉官。常言說得好:“人不可無良友也!”袁老爺自上任到這裡以後,也結交了不少知心朋友,這幾天,來看望他的人也絡遺不絕,袁老爺雖然很忙,但是還要抽空,親自接待到訪者。 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別人來了他隻有用清茶一杯照待,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別人還想請他去吃飯,凡遇到這種情況時,全都被袁老爺推辭和婉言謝絕了。換句話說,他哪裡都不去!反而卻去看望了幾戶孤寡老人,甭用說也包括了那位,田石頭老漢就在其中之列。再說他交的一些朋友,對於袁大人都是千恩萬謝!也是因為袁大人來了以後,才使得這些人重見了天日。尤其是像田石頭那樣的人,不是袁大人的到來,他這輩子也伸不了冤,報不了仇!也是袁老爺為他們這些人,帶來了溫曖,所以大家都是沒齒難忘。而到了第三天他們就要上路了,清晨一大早天剛蒙蒙亮,就有人聚攏到縣衙前,單等著為他袁大人送行,一些知名人士還聯合商會,專門讓人敲鑼打鼓歡送!同時,又請了個嗦吶班一邊吹,一邊有人扭起了大秧歌,真可謂是載歌載舞,又蹦又跳,也搞得非常熱鬧隆重。 縣城裡的老百姓全都聽說了知縣袁大人,要離開文安進京述職,以後可能要到別的地方去上任,就有很多人都出來送行,而且是留戀不舍。比如說,一些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人們都站在街道兩旁,夾道歡迎!其場麵也熱鬧得很!吏部侍郎徐大人看後心想,這位袁縣令還確確實實,是一當政為民的好官。那麼,從此場麵就不難看出,縣官袁大人在這裡的人緣的好壞,所以也讓徐老爺深受感動!他心裡說,如果我大明朝的居官人,都能像他這樣又何愁朝綱不震,那黎民百姓還能再起來造反嗎。當然,這都是徐老爺的心裡話,可他並沒有說出口來!若知後事如何,下回書中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