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私塾發展鼎盛時期,無論是喧鬧的街市還是偏僻的鄉村,均能見到身著青布長袍,頭髻一條長辮的塾師。在私塾課堂能看見老師搖頭晃腦教鄉童“之乎者也”的情景。 南坑是貧窮落後的小山村,以前沒有私塾學堂也沒有老師會來這裡教書。 劉良友來了以後,孫順貴請木工師傅做了幾張簡易的課桌椅,在自己的小客廳辦起了私塾學堂。 所謂的“私塾學堂”是孫順貴在自己的小客廳用餐桌做講臺,下方擺幾排桌椅做學生的課桌。課堂小,隻能供七八個孫家的孩子讀書。 劉良友模仿爺爺教書,辦學堂可說是得心應手,也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別看他年紀不大,上課講學倒是認真,教學方法也有所創新,孩子們很喜歡這位老師。 鄉親們聞訊紛紛要求把孩子送來讀書。但是教室小、設備簡陋容納不了計劃外生源,孫順貴隻好婉言謝絕。 現在圍屋竣工,劉氏孫氏都建了寬敞的祖廳。鄉親們見條件成熟,派代表與劉殷協商,要求劉氏擴大辦學規模,辦好全村的私塾學堂。劉殷滿口答應,辦好教育培養人才是他的出發點,也是遷居南坑建設美好家園的藍圖一角,也是傳承家族美德,彰顯成功之士寬闊大度的善舉。 “兒子,鄉親們要咱們把私塾學堂辦下去,還要擴大規模把教育做大做強,滿足全村孩子讀書的需求。你意下如何?”劉殷把劉良友叫到跟前用商量的口氣問道。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老爸,我也是這樣想的,當了一年多的老師感覺很好。我愛上了這門職業,喜歡這些可愛的孩子。”劉良友同意繼續辦私塾教孩子們讀書寫字。 學堂設在剛建好的劉家廳堂。劉殷請木匠添置了課桌椅,購買了教學器材。 父子倆齊動手,擺放桌椅布置教室。 私塾是啟蒙的初衷,學堂布置要嚴肅、美觀。正中間祖宗牌位前懸掛“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畫像以及“天地君親師”的橫匾額。畫像和橫扁剛好遮住了祖宗神位牌,不讓孩子們看見以免懼怕。 開學了,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來學校報名讀書。有些窮苦人家的孩子也來觀望,遠遠站著不敢進來。劉老師走過去把孩子們拉進來,辦理了入學手續。 劉老師不提酬金,家長給多少無所謂。 圍屋的孩子一律不收學費,自家孩子哪有交學費的道理? 蒙童破門入學時,首先要跪拜孔子的畫像,再恭敬地叩首私塾先生。每逢放學要集體列隊,在孔子牌位前虔誠地鞠躬作揖,以示敬仰華夏文化的始祖。 劉氏肖夫人來到這裡有些不習慣。雖然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但是人生地不熟心中有些壓抑。 孫家幾位大嫂、弟妹看出她的心事,每次勞動回來都會過去看上一眼,聊上幾句。 晚上,幾個女人湊在一起說說笑話聊聊家常。她們每聊完一個話題總會相視而笑,感人之處會流下幸福的淚水。 肖夫人頗感溫暖,慶幸自己遇到好人,享有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幸福感。 劉氏肖夫人也是在家呆不住的勤快人,有時候也會跟著大嫂、弟妹們一起下田勞動。 時間久了孫家過意不去,索性把豬路口二坵田劃在劉殷名下。大家在勞動中陶冶情操創造財富。 在這裡定居要有田地山崗做後盾,確保生活無憂。 那年代南坑也是地廣人稀,隻要勤勞到處都能開荒種糧。 劉氏肖夫人要給孫兄一些碎銀,作為轉讓良田的墾荒費。 孫順貴有些生氣:“弟妹這樣就見外了,我和殷弟情深似海無法用金錢衡量。我家勞動力多,隻要辛勤勞動增加十畝八畝良田不在話下。” “豬路口”是南坑村最肥沃的產糧基地,是鄉親們的糧倉。 傳說這裡曾經是湖底,淤泥沉積一米多深。馬鞍凹決堤後這裡雜草叢生,一百多畝地一片翠綠,大風拂過波瀾起伏。 晚上,周邊山林深處的野豬成群結隊去那裡覓食,草根是它們的美食。 綠草叢裡留下了一條條野豬路。人們開荒時起名叫“豬路口”。 這裡雖然已經墾荒種糧,但野豬依然晚上出來搗亂。每家田邊都得搭個看守棚,備有獵槍、刀棍等器械,驅趕野豬保護農作物。 劉氏肖夫人雖然有了自己的良田,但她沒有耕牛也不會耕田,這些農活還得孫家代勞。 “弟妹,這兩畝田歸你,產糧也歸你。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你隻要在農忙季節幫幫忙就行了。”孫順貴說。 多麼淳樸、善良的異姓兄弟啊! 劉氏肖夫人心存感激也不好推辭,隻好把孫家恩情牢記心中。 農閑季節婦女們去山上拾柴火、燒木炭、撿香菇紅菌。 下雨天大家聚在一起納鞋底、做衣裝,日子過的優哉遊哉,好一個地上天宮世外桃源。 從此,劉、孫以兄弟相稱,兩姓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劉殷每次回家都會捎帶許多物品,尤其是家鄉難買的洋火、洋油、洋皂等西洋緊缺物資。劉殷回家顧不上喝口水就走家串戶分發物資。小孩會把劉殷圍住,“大伯、大伯”叫的親熱。劉殷把糖果餅乾塞到小孩手上,摸摸小腦袋詢問讀書情況。 孫家兄弟上山采回的香菇、木耳,打獵的麂子、野雞也會按戶分配大家共享。 劉殷分發壓歲錢,劉、孫各家孩子人人有份,人人平等;給老婆買布料的同時給孫家大嫂、弟妹各備一份; 哪家要礱穀、篩米、湯粉皮、做粄,幾位兄嫂一哄而起搶著乾……。 永興圍劉、孫兩姓隔街而居門當戶對。他們團結協作共建和諧文明圍屋;他們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合力,塑造了無可抗拒的圍屋精神。 這個強有力的精神,助推了圍屋道德文明建設和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為以後的興旺強盛奠定了基礎。 後人用八個字概括了圍屋精神:“團結、互助、忠善、奮進”。這種凝心聚力的精神,是永興圍屋的強盛之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