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在家看店,我要去采購貨物。”張金寶要出遠門,把店鋪的生意交給了大兒子。 大兒子張澤浩17歲讀完縣中休閑在家。 母親回了老家,張澤浩守店鋪有些懼怕。父親要急用進貨,無奈隻好硬著頭皮答應。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兵荒馬亂店鋪進賊是常有的事,有的賊夜裡還蒙著黑布,要麼是熟人;要麼是多次來訪怕主人熟悉背影;要麼是怕店家記住那張臉。 今天不是圩日顧客也不多,張澤浩早早打烊。 他晚上不敢一個人睡,怕有危險。 父親出門前已拜托隔壁葉老板關照,葉老板的兒子也樂意晚上與張澤浩作伴同宿。 葉少爺比張澤浩小一歲,是一起戲耍長大的好朋友。 “篤篤,篤罵,”敲門聲響,張澤浩不敢隨便開門。 “篤篤,篤罵,篤罵,”敲門聲加急。 “誰?” “我,葉銘誠。” 好朋友葉銘誠應約而至。 門“嘎吱”一聲開了一條縫,葉銘誠側著身子擠了進來,謹防賊人尾隨而至。 門“咣”的一聲關上,插上門閂,用木棍頂住門中間的木條。 倆小孩不敢大聲說話,拉著手步入臥室。不滅燈,不脫衣,同床共枕,抱肩而眠,蒙頭而睡。 兩小孩膽戰心驚哪有睡意,稍有風吹草動老鼠覓食都被嚇壞。 約莫卯時一刻,險情未至,他們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睡蟲來襲,進入夢鄉。 一覺醒來已是晌午,街道悄無聲息。張澤浩好生奇怪,搖醒身邊的葉銘誠,要出去看個究竟。 “不要開店門,我們從後門出去。”葉銘誠提醒道。 外麵街道沒有一個人,臨街店鋪大門緊閉,圩亭裡的攤販不見了蹤影。 今天是圩日,本該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兩人走到葉家店鋪門口,看見大門沒有上鎖,推了推門,裡麵栓得緊緊的。 他們繞到後院,葉銘誠拍了拍門。 “吱呀“一聲,葉銘誠的父親探出腦袋把兩個人拉了進去,一邊關門一邊說:“怎麼才回來,你不知道我們有多擔心,怕你們出去亂闖亂竄被抓走。” “大伯,是怎麼回事?”張澤浩疑惑地問。 “天沒亮有鄉丁民團挨家遊說恐嚇,說昨天半夜來了幾百匪兵駐紮在北門口大榕樹下的河灘上,要大家關緊店門不要外出。大家都害怕不敢出門,有的攜帶家人和現金逃走了。”葉銘誠的父親接著說:“奇怪的是,這些兵非常安分,在河灘上架鍋做飯,在河裡洗澡搓衣,沒有一個人進圩來,更不用說擾民了。” 天心圩是會昌、尋烏、信豐、贛縣的交通要塞,部隊過往是常有的事。 近幾年過往最多的是國民黨的正規軍或地方民團。 但凡部隊來了地方就得遭殃,或征兵征糧,或買東西不付錢,或在餐館吃霸王餐,地方官吏也趁機削割民財…… 正當大家疑惑不解之際,忽然大街上有人喊:“大家出來吧!榕樹底下那些兵是好人啊!他們紀律嚴明不會進圩騷擾我們。” 啊!還有那麼好的兵? 各家店鋪幾乎同時開門,人們都往大榕樹那邊湧去,都要去看個究竟。 哇!大榕樹下站滿了人,有的小孩子倚在父親的肩膀上,有的小孩爬上了榕樹坐在樹椏上。 河灘上幾百個軍人,皮膚黝黑衣衫襤褸滿臉胡茬,有的在河裡洗澡,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理發修胡子。 戰士們把洗好的衣服晾曬在河灘上。那裡有很多泥沙和其他汙物,衣服不僅難於晾曬乾燥,還容易粘上臟汙,比沒洗乾凈不了多少。 各個路口有幾個兵在站崗,不讓人隨便進去。 這時,河對麵有人扛著幾丈長的竹竿往河灘走去,隻見領頭的村民跟站崗的兵說了些什麼,徑直走進河灘把竹竿放了下來。有人把家裡做好的三辨叉擎開豎起來,然後把長長的竹竿架在上麵,拚成了一排排結實的晾衣架。 村民和戰士們一起,把晾曬在河灘上的衣服重新晾曬在竹竿上。 戰士們緊握村民們的手,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張澤浩,那個不是我們班的葉鋒嗎?”張澤浩順著葉銘誠的手指方向一看,果然是同班學生葉鋒。隻見他和另外幾個鄉親跳著籮筐,徑直往炊煙裊裊的夥房走去。 所謂的夥房就是野炊柴灶罷了,在沙灘上撿些方正石頭砌幾個大灶,放上大鍋,拾些乾樹枝用乾鬆樹葉子助燃,煮飯煮菜就是如此這般。如果大風來襲生火煮飯也難,戰士們往往吃的是夾生飯。 “大家看吧!鄉下的村民能做到的,我們這些商人條件更好,就這樣觀熱鬧麼?”不知是誰大聲一吼,大家如夢初醒,一個個返回店鋪尋找合適的物品送給人民的子弟兵。 張澤浩也不甘落後,找出父親藏起來的洋火、洋皂等緊俏物資,還把家裡用的馬燈也送了過去。 大家拿著物品一窩蜂湧向河灘宿營地。部隊領導有指示,不準隨便收受群眾的物資,實在難於拒絕的也要登記造冊,按原價付款。 鄉親們不要錢,把物資放在河灘上就往回走。 “不要這樣,鄉親們不要這樣啊!我們是人民的軍隊,不能拿群眾的東西,這是部隊的紀律。”那些後勤兵著急地說。 鄉親們都回去了,戰士們圍了過來,看著一大推的物資感嘆的說:“鄉親們多好啊!” 部隊領導見局麵已經打開,群眾對戰士們有了好感,決定深入群眾宣傳革命軍隊為民眾的宗旨。 戰士們走街串巷,有的刷“革命軍隊為民眾”“打倒土豪劣紳”“為工農大眾謀福利”等宣傳標語;有的走到圩街打掃衛生;有的為農戶挑水…… 盡管部隊藥品奇缺,還是派出衛生員為天心圩的群眾看病、發藥。 部隊還不失時機地對當地的土豪劣紳進行重點打擊,為受害群眾出氣。 傍晚,戰士們回到了宿營地。 榕樹底下又聚集了許多人在觀望,有的是躲在外麵聞訊回來的;有的是周邊村莊趕過來的,他們聽說有一支不一般的軍隊要看個虛實;有的是出於好奇來觀熱鬧的…… 天心圩是葉氏的土地,祖上是開圩建鋪的功臣。 葉銘誠的父親葉有財是當地德高望重的人物。 他家世代經商,圩上有十幾間店鋪,除了外租自己還經營一間門店。 葉有財想:“這麼好的兵怎麼能住河灘呢?我們的圩亭現在空蕩蕩的,給戰士們住宿不是很好嗎?既能擋風避雨,那些臨時鍋灶和餐具桌椅等是現成的夥房餐廳,戰士們也吃得更好、睡得剛香。” “成!”葉有財主意已定,立即派兒子把兩個知己兄弟叫來商量。 那兩個兄弟也是當地說話有分量的人物,聽了葉有財的建議都舉手贊成。 三個人一起走進了兵營,說明了來意。 有位衣衫襤褸的乾部接見了他們。後來才知道這位乾部是部隊的一個連長。 “這事要首長說了算,我們不敢答應。”那位連長把他們帶到了一個簡易帳篷。 “報告!有幾位老鄉要見首長。”他撩開帳篷的帆布門,向裡麵敬了個禮。 “請他們進來吧!”三人走了進去,裡邊簡易桌上放著一張地圖,五六個首長圍在桌子邊上。一位首長在收拾桌上的地圖,另外幾位首長過來與他們握手,招呼就坐、喝茶。 首長們也許是開會剛結束。 他們看了好生奇怪,這些首長跟普通戰士沒有差別,衣衫襤褸滿臉胡茬,滿臉笑容說話溫和。如果不是在這種場合見麵,真不敢相信是管理千軍萬馬的大首長。 葉有財喝了口茶,說明了來意,代表圩鎮群眾向部隊提出要求部隊搬到圩亭宿營的邀請。 幾位首長聽了,緊緊地握著他們的手,連聲說:“謝謝,謝謝鄉親們!” 一會兒,有位首長說:“感謝鄉親們的好意!現在形勢嚴峻,我們不敢在此地久留。當前敵強我弱,敵人隨時可能來襲,我們住在圩上會連累鄉親們,也不利於部隊撤退。這裡一邊是河流一邊是大山,敵人來了可以邊打邊退。” 他們聽了覺得有理,也隻好作罷。 “那我們就回去了,部隊有什麼需要盡管來找我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葉有財說。 “好的,謝謝!您們慢走,我們就不送了。”有位首長說。 他們知道首長們很忙,不便就留就隻好往回走。 晚上,一位首長走進葉有財家裡,門口留有兩個警衛員在放哨。 一家人可高興了,沏茶端點心招待客人。 “葉老板,我有一事要單獨與您會談,您的家人能否回避一下。真的不好意思!”首長說。 “好的!”葉有財對家人說:“你們出去做自己的事吧!” “您家裡沒有外人吧!” “沒有,隻有一個隔壁門店的小孩,很可靠的。” “葉老板,我們知道您是大好人。我們部隊有一位重傷員快不行了,高燒不退昏迷不醒。部隊要一邊行軍一邊打仗,留在那裡會有危險。我想請您把他留下來,請民間醫者給他醫治。我會留下一個戰士做貼身護理。可否?” “行,行!能行!”葉有財慷慨答應。 “這事要秘密進行,任何知情人都要守口如瓶。”首長囑咐道。 “那就太感謝了!我晚上派幾個戰士悄悄地把傷員送過來,”首長說完就走了。 葉有財把家人都叫了過來,把這件事說了個清楚,要求家人保守秘密! 他親自動手,騰出一間最偏僻的房間給傷員住。 半夜三更黑燈瞎火,幾個戰士抬著傷員閃進了葉有財的家裡…… 第二天,河灘上的兵不見了。 有人說,昨天那些兵在河灘上開了個大會,晚上就悄悄地開拔了。